黑龙江省大庆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线上考试).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632496 上传时间:2020-07-3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大庆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线上考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黑龙江省大庆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线上考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大庆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线上考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大庆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线上考试).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线上考试)答题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第卷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当代文学创作的“轻”与“重” 覃皓珺当代文坛的广阔的研究视域中,通俗文学的创作始终是一块野蛮生长的“文化飞地”,介于传统的文学话语和当下的商业趣味,不可忽视亦难以言喻,评论界对其关注有加,但仍旧存在争议性与滞后性。所谓文学的“轻”与“重”,就我国通俗文学与纯文学而言,主要区别于题材、主题和读者群体三方面。通俗文学题材较为轻逸,突出幻想、情感、科幻等元素,有阅读的趣味性、商

2、业性;读者群体较为广泛、传播形式渠道多样。而纯文学着重于现实主义和思想表达,主题较为深刻,同时文学性和思想性较强,发布渠道主要由纯文学期刊及出版社集册出版。然而“轻”与“重”是否真的难以兼顾,文学的类型究竟又由谁来断言?事实上,即便通俗文学的畅销书作者们,其创作的目的虽与传统文学追求“经典化”的标准相距甚远,其文本的碎片化、趣味性和传媒属性也远胜于文学意义上的可读性,但却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共鸣与社会性讨论,其中必然有值得纯文学关注的关键元素。而我国通俗文学多年来缺乏经典性,也显然急需符合该类型自我突破的要素出现。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是读者手中的读物,更是创造一个时代文化风尚之航标。 由此而言,惟

3、有回归作品和读者本身,才能理解孰轻孰重的本质。突破通俗文学与主流传统文学的创作壁垒,还需反观类型之“轻”与主题之“重”的讨论,寻求彼此调和与发展的契机。通俗文学作品受欢迎的原因,显然并非语言上的艺术性和思想上的震撼力,而是真切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感,把握了具备时代共鸣的犀利具象。通俗文学的创作,对于时代的痛点和敏感点的捕捉至关重要,正是其“举重若轻”引发读者热捧的核心。如果说平凡的世界是当年“青春文学”的代表,今天一些青年作家笔下的“青春”却是如此模糊不清。以新生代作家而言,若一味的靠拢精英化的纯文学趣味,脱离对当下时代的心理把握与世情观察,显然只能模拟复刻出文学化的躯壳,而丧失了时代本

4、真的灵魂。当代作家对当下社会生活的现场感和敏感性,以及由通俗文学中汲取素材和轻趣味的能力,在当下的文化环境下尤为重要。青年作家群体的优势,在于对当代生活的文学化捕捉,兼具了新时代文学趣味和文学传统的平衡意识,现实经验不足调和于新锐的观察视角与澎湃的表达激情。大众渴望从文字中找寻力量,时代等待被文学激发共鸣,网络时代的科技焦虑、都市爱情的阶层落差、青春成长的现实困惑,诸多亟待被表现的时代症候等待被更多具备艺术性的手法开掘演绎。文学不是狭隘的由精英殿堂颁发认可的执照,人人皆可的创作与阅读需求的时代早已来临。如何将“轻素材”的“段子”和“情节”,提纯出指向文化层面的,锻造为具备文学性的作品,亦是当代

5、创作者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而对于通俗文学的前路,时间自然会修剪这野蛮生长的枝丫,读者们也将给出最为客观的答案,中国通俗文学的疆界应看得更远、走得更远。毫无疑问,优秀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并被大众广泛认同、反复阅读。最终决定作品是通俗还是精英的选择权,应交还于读者,而非出版商或评论家。事实上,文学自然没有孰轻孰重、孰优孰劣之分,创作也并非此消彼长、针锋相对的战役,然而文学创作不仅要注重艺术性和文学性,更要回归对读者的尊重、对文字的敬畏,拒绝读者、不接地气,终究会丧失了文学最根本的生长土壤与文化价值,所谓“轻”与“重”,归根结底指向的是对文学本身的反思,对当下时代与当今读者的责任感。(摘编自文艺

6、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指出,“轻”与“重”,是一组对立的概念,它们在题材、主题和读者群三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区别。通俗文学或纯文学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兼顾它们,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B.作者指出,对通俗文学之“轻”与纯文学主题之“重”加以认真讨论,得出正确的观念或认识,可以从根本上突破通俗文学与主流传统文学(即纯文学)的创作壁垒,调和文学发展。 C.作者指出,平凡的世界正因为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是以成为那个时代“青春文学”的代表;今天的通俗文学创作,要很好地借鉴前人的经验。 D.作者指出,通俗文学创作在有些时候,缺乏文学性与艺术性,是一块“野

7、蛮生长的飞地”,是等待时间修剪的“野蛮枝丫”,批评其重趣味与迎合市场、轻主题与文化引领的倾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作者认为,就通俗文学而言,一方面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与社会性讨论,另一方面因其缺乏经典的代表作品,因此,创作上还需加倍努力,争取有所突破。B.作者认为,通俗文学创作因善于捕捉时代的痛点与敏感点,所以受到读者热捧;倘若一味地模仿纯文学,就会失去对当下时代的心理把握和世情本真的观察。C.作者认为,网络时代的科技焦虑、都市爱情的阶层落差、青春成长的现实困惑等时代症候,需要作家在新时代文学趣味与文学传统中寻找到合理的平衡点。D.作者认为,文学作品只要遵

8、循文学艺术的创作规律,写出好作品,引领时代风尚,赢得读者广泛认同,文学的轻、重之分,优、劣之别,自然是不存在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理解本文的疑点:文章标题的两个形容词“轻”与“重”的含义指向不确定,仅一篇之内,就得根据不同语境,作出不同解释。 B.理解本文的难点:对于“通俗文学”与“纯文学”(亦即传统主流文学或精英文学)的判断,需要阅读大量文学文本以获得感知。 C.理解本文的重点:作者力图表达破除通俗文学与纯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壁垒,兼顾与平衡某些重要元素,创作世界性经典的观点。 D.理解本文的焦点:文学有自身的艺术性,作家必须拿出优秀作品,不仅让读者从中获

9、取力量,还能最终决定“通俗”或“精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材料一: 临近春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公众的心。 截至1月20日18时,境内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224例,其中确诊病例217例。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 公众能很明显地感受到,疫情发布在提速,防控措施也在加强。当下正值春运期间,外出探亲旅游人员增加,每个感染者都是传播疾病的源头,须实现精准防控,避免让病毒随着流动的人群向各地扩散。国家卫健委已向全国医疗机构下发新型冠状病毒诊疗防控指南,医院接诊发热病人时,须询问2周内是否有武汉旅游

10、史。一系列措施,就是要掐灭疫情传播的“火种”,让疫情防控落到实处。 (摘自尽快掐灭疫情传播的“火种”,人民日报2020年1月20日)材料二: “1月23日10时起,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无特殊原因,市民不要离开武汉,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武汉市连夜发出公告,传递明确信号:武汉正在采取更细致、更深入、更扎实的防控举措,全力遏制疫情扩散蔓延。 只要全国一盘棋,统筹安排,协调推进,相信很快就可以解决物资、人员短缺等难题。在这个时候,我们就是要把长期培育的社会动员能力和制度优越性充分释放出来。我们的党员干部在危机面前尤其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大家增强必胜的信心,打赢这

11、场硬仗! (摘自越是艰难险阻,愈益众志成城,人民网2020年1月23日)材料三: 众志成城,勠力同心,中国人民正在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进行严肃的斗争。中国快速形成一体联动、联防联控的局面,彰显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坚定信心和充沛能力。国际舆论纷纷指出,中国采取了“公共卫生史上最具勇气、最为重大的举措”,这种“上下一心的凝聚力令人肃然起敬”,“只有中国才能够实现如此高效有力的应对”。国际观察人士看到,团结奋斗的中国气势,坚不可摧的中国意志,迎难而上的中国奇迹,正是中国制度优势所带来的。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价代表了国际社会的普遍看法“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展现出中国速度、中国规模

12、、中国效率这是中国制度的优势,有关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摘自生命至上,大国担当,人民日报2020年2月1日)材料四: 从2月初开始,全国数亿人第一次全面尝试“在线办公”,许多企业第一次真正体会到通过数字化工具进行远程协作的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办公协作在线化和数字化普及推进,一方面提升了企业管理触达率和效率,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企业当前管理模式,包括层层递进管理汇报方式与在线化协作模式之间存在的巨大沟壑。为适应全流程在线化,企业将不得不对组织本身结构和管理方式进行数字化转型,使其与数字化协作方式相匹配。而此前,企业能想到的数字化往往只是在产品、营销、服务等方面搭建数字化的配套设施。 新数字化场

13、景将孕育并完善供应链神经网络。疫情信息不断占据人们的注意力,大量的线下资源,包括生产力、运力都被集中投入到与疫情的对抗中,导致线下履约难度倍增。在此背景下,由数字化带来的新场景不断涌现。数字化对现代社会的渗透本质上通过两种路径实现:一是新场景构建,比如说直播对商业的渗透;二是对现有场景的改造,比如在疫情期间广泛开展的智能问诊、智能外呼、视频庭审等新技术的应用。虽然这些场景存在多年,但是数字化让它们的功能变得更加丰富灵活,能够更多更好地完成任务,提供更优体验或更高效率。数字化创建或改造的起点是消费场景,但数字化深入的方向是通过智能化的供应链,借助数据、算法、产品、技术和经验服务于社会各个领域。换

14、言之,全新数字化的供应链网络不仅仅是“物流”,它将向前伸入到终端需求方,向后融入设计和生产制造环节,实现全链路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准确预测需求、提升各环节确定性,让供应链形成各节点近乎实时互相感知的一张神经网络。如何融入这张网,是疫情过后每一家企业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摘自防疫抗疫,数字化还能做什么,光明日报2020年2月19日)4.下列对材料四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工作内容要更具体细致,国家卫健委指示全国的医院接诊发热病人 时,必须询问就诊者是否有武汉旅游史。B.为了解决武汉自身的疫情问题,武汉

15、市采取了城市公交、地铁、轮渡等暂停运营,机 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等一系列措施。C.面对疫情,只要全国一盘棋,统筹安排,协调推进,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防控工作中 的物资、人员短缺等问题很快就可以解决。D.在疫情防控中,中国制度优势所展现出的速度、规模、效率等世所罕见,有关经验值得 借鉴,由此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肯定和好评。(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2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7 题。朋友们来看雪吧 迟子建 先说胡达老人吧。我脚上穿的毡靴是胡达老人送的,是狍皮做成的,又轻便又暖和。我被大雪围困在东北冰城已有三天,是胡达老人赶着马爬犁把我接到乌回镇的。他七十多岁,终日穿着一件山羊皮大衣,胸口处老是鼓鼓的,一个酒葫芦就掖在里面。我到达乌回镇的当夜,他就醉醺醺地来敲门。 胡达老人来找我的目的是为了看我那只栗色皮箱。我想起来他接我的时候就对皮箱产生了兴趣。我就把皮箱从炕上搬到火炉旁,嗒嗒按下锁鼻子,将箱子打开。那嗒嗒两声响起的时候,他的薄耳朵也跟着微妙地颤动着。他凑近那个皮箱,先是目不转睛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