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631055 上传时间:2020-07-3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儒学作为一种精神导向渗透在唐诗的创作宗旨和思想内涵中,对其产生了潜移默化而又深远绵长的影响。通过对儒学的吸收、转化、融和,唐诗逐渐开拓着自身新的发展道路,尤其在应制、宦游、乐府、咏史等多种诗歌类型中,形成了文质浑融的诗性表达。从诗经开始,中国传统文学肩负起“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政教功能。在这一互动的过程中,儒学作为一种理念早已融入到诗歌之中,尤其对唐代应制诗创作,具有一种箴规引领的作用。应制诗起于汉魏而盛行于唐,满足了彰显皇家气象与凝聚政

2、治力量的需要,符合儒家“征圣宗经”的文学观念及“文质彬彬”的美政要求。尽管应制诗只是一种围绕皇权展开的诗歌样式,但在诗中大力提倡儒家思想的做法,开启了唐诗注重“风雅兴寄”的先河。如果说在应制诗中宣扬儒学满足的是统治者的政治诉求,那么,像“初唐四杰”这样的普通士人“援儒入诗”,则反映了唐诗在发展过程中对儒家理念广泛而迫切的思想需要。“四杰”在诗歌理论中充分吸收融合儒学主张,有力纠正了齐梁文学思想贫弱的弊病,成为唐诗“声律风骨兼备”的先导实践。儒学的渗透对四杰诗体、诗风的变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在或辽远壮阔、或秀丽明澈的山水之中渗透进自己的入世态度。以“四杰”为代表的宦游诗人,多将自己的人生遭际

3、与儒学的济世情怀、功业思想等联系起来,尽管有些诗作在艺术表达上还比较生硬,但为气象浑融的盛唐之音积蓄了经验,传达出了大唐独有的精神风尚。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面对战争留下的破败局面,中唐士人将儒学视为疗救之方,将儒学与诗文的载道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白居易、元稹等发扬了杜甫“即事名篇”的创作方式,大力提倡“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的新乐府创作,写下了秦中吟新乐府等辞质、言直、事核、体顺的作品,希冀以此“救人病,裨补时阙”。唐代士人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奉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信条,将自己的治世理想与政治主张以儒者的姿态写入唐诗;而“合时”“合事

4、”的新乐府创作,用诗化的语言表达了这一真挚、强烈、沉重、深刻的情感,从创作的角度实现了理念、心性与情感的完美统一。在中晩唐的诗作中,咏史怀古的数量越来越多,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罗隐等,不约而同地选择将儒家治世理想融入到诗作之中,在治乱兴亡的议论和咏叹中凝练出个人的创作风格。对唐诗而言,儒学不仅是充盈于字句之间厚重深沉的情感,而且在诗人探究古今、感怀兴亡之际,还提供给人们理性的哲思。在唐代,儒学是诗歌重要的思想背景与文化语境,不同的诗人在对儒学的坚守与汲取中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个性,唐代的诗坛呈现出一种张弛有度、广袤丰富的局面。(摘编自王聪儒学在唐诗中的精神转化与呈现)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

5、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儒学对唐诗产生了潜移默化而又深远绵长的影响,唐诗促进了儒学的吸收、转化、融合。B. 儒学作为一种理念早已融入诗歌之中,它对盛行于唐代的应制诗创作具有箴规引领作用。C. 儒学渗透对“初唐四杰”诗体、诗风的变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他们的诗作全面走向成熟。D. 儒学是诗歌重要的思想背景与文化语境,诗人因创作个性不同而对儒家的坚守与汲取有别。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以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条理清楚地论述了儒学作为一种精神导向对唐诗创作的影响。B. 文章主体从应制、宦游、乐府、咏史等诗歌类型论述了儒学在唐诗中的精神转化与呈现。C. 文章以白居易、元稹等

6、人的诗歌创作为例,说明了乐府诗将儒学与诗文载道功能结合起来。D. 文章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应制诗和宦游诗在宣扬儒学思想方面的不同立场和态度。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应制诗是一种围绕皇权展开的诗歌样式,在应制诗中宣扬儒家思想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政治诉求。B. 那些宦游诗人多将自己的人生际遇与儒学的济世情怀等联系起来,在诗中渗透进自己的入世态度。C. 因为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沉重打击,所以中唐的士人将自己的治世理想以儒者的姿态写入唐诗。D. 在中晚唐的咏史怀古诗中,儒学在诗人探究古今、感怀兴亡的同时,还为人们提供了理性的哲思。【答案】1. B 2. D 3. C【解析】【

7、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无中生有,文中只是说“通过对儒学的吸收、转化、融和,唐诗逐渐开拓着自身新的发展道路”,并没有讲到“唐诗促进了儒学的吸收、转化、融合”;C项,夸大其词,原文的表述是“有些诗作在艺术表达上还比较生硬”,很明显“使他们的诗作全面走向成熟”夸大了儒学的作用;D项,关系倒置,原文只是说“不同的诗人在对儒学的坚守与汲取中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个性”,而不是说“因创作个性不同而对儒学的坚守与汲取有别

8、”。故选B。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项,“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错,作者在论证“应制诗和宦游诗在宣扬

9、儒学思想方面的不同立场和态度”时,运用的应该是类比论证。故选D。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项,强加因果,从原文看,“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沉重打击”与“中唐的士人将自己的治世理想以儒者的姿态写入唐诗”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故选C。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北宋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涧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

10、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注】溧水:今江苏省县名,周邦彦贬任溧水县令,本篇为此间所作。乌鸢yun:即乌鸦。社燕:于春社时飞,秋社时归去,故称。修椽:长椽子。句谓燕子营巢寄寓在房梁上。簟枕din:枕席。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是A. 上阙一、二句用词新颖,“老”写出雏鸟在风雨中羽毛渐丰、历练成长的过程;“肥”写出了梅子受到雨水滋润,圆润饱满的形态,富有动感。B. 上阙“人静”句以乌鸢在夏日宁静的山间无所事事、自得其乐,反衬公务之劳顿,突出词人对仕途生涯的厌倦

11、。C. “新绿渐渐”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既描绘了溪水映衬碧树的绿意,又仿佛能够听到流水的悦耳潺潺。D. “歌筵畔”三句写出词人未听丝竹,先拟醉眠,词人的醉不是欢醉而是愁醉,表达了词人无可奈何,以醉遣愁的苦闷。【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反衬公务之劳顿,突出词人对仕途生涯的厌倦”分析有误。正因为空

12、山人寂,所以才能领略乌鸢逍遥情态。“自”字极灵动传神,画出鸟儿之无拘无束,令人生羡,但也反衬出自己的心情苦闷。故选B。【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满江红点火樱桃南宋辛弃疾点火樱桃,照一架、茶蘼如雪。春正妤,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层

13、横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注】此词写于辛弃疾投归南宋,被排挤闲居期间。荼蘼:茶靡花在春季末夏季初开放,凋谢后即表示花季结束。龙孙:笋的别称。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是A. 上片着力表现“春正好”之景。樱桃如火,茶蘼如雪,龙孙破壁而出,雏燕力弱试飞,黄莺娇声唤友,从视觉和听觉上表现力春天的艳丽鲜明与活力生机。B. 词人并未因“春正好”而欢喜,反而因此生愁。此愁难消,词人向春天发出怨恨之语“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表达出词人抑郁烦乱的心绪。C. 下片化用“庄周梦蝶”,抒写词人梦中也不能回乡的怅恨;

14、又用“子规”这个意象来刻画月夜思归的环境,烘托词人有家不能归的无奈与伤感。D. 这首词上片写景抒情,没有选取与愁绪情调一致的落花飞絮、凄苦风雨来表现,而是采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下片刻画词人的抒情形象,既有动作、心理、语言描写,也有环境点染。【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项,“既有动作、心理、语言描写”

15、错误。“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承“肠千结”一句而来,点明词人内心所郁积的,并不是春花秋月的哀愁,而是怀念家山的深沉悲痛。词人登高楼而远望家乡,无奈千重万叠的春山遮断了双眼,茫茫无边的烟波阻隔了归路。这春山、这烟波,象征祖国的分裂,象征政局的险恶,象征词人执着追求的抗金恢复大业所遇到的无数艰难险阻。接下来“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二句,愁怀浩渺,语意悲怆,英雄的孤独感拂拂生于纸面。没有语言描写。故选D。【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原因的句子是:“_,_。”(2)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_,_。”(3)荀子劝学中“_,_”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的作用的一句是:“_。”(5)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经过对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