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虚词推断例说素材.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629443 上传时间:2020-07-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推断例说素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推断例说素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推断例说素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文言虚词推断例说素材.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文言虚词推断例说一、句意分析法就是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示例(2010年高考山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童子亦欲学之乎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B.遂言甫于朝 当其欣于所遇C.金公以御史为参军 以勇气闻于诸侯D.听其召募 其皆出于此乎解析:A项前一句出自“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意思是“这就是所说的八阵图,你也想学习吗”,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一句中的“之”是代词,指代“八阵图”,与后一句中的“之”的用法不同。B项前一句的意思根据上下文可以知道是“于是向朝廷推举申甫”,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一句子中的“于”字的用法与后一句中的“于”字的用法一

2、致,都是介词,表对象,可译为“向,对”。同理,可以推断出C项前一句中的“以”是介词,可译为“凭的身份”,与后一句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D项前一句中的“其”为代词,可译为“他”,指代申甫,与后一句中的“其”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二、上下文推断法就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示例(2010年高考广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今俞瑱得之 乃令吴玉守之B.利为彼有 宜为报仇解析:A项两句都选自文本第一段,都在谈论居庸关的守战情势。依据上文,很容易就可以推断出其中的“之”均为“居庸关”,意义和用法相同。B项前一句

3、在“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语境中,由此可以推断出“为”是介词,表被动或作判断动词“是”讲。B项后一句的上文为“举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由此可以推断出“为”是介词,可译为“给,替”,后面省略了宾语。由此可见,B项中的“为”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应为本题答案。三、代入筛选法如果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阅读或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一个用法分别代入句子去理解,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示例(2010年高考上海卷):下列各组中划线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至则决滞狱百余事 他植者则不然解析:“则”当连词用时,可表“承接”“假设”“让步”“转折”“并列”等关系,把这些用法分别代入B项

4、会发现,前一句表“承接”,后一句表“转折”,两者意义不同,这样就可以排除B项。四、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要求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去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那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示例(2010年高考四川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以郡吏察廉为楼烦长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B.久之乃得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C.得赤丸者斩武吏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疾病且死 不出,火且尽解析:这四组语句中,教材句子中划线的虚词的用法分别是:A项是介词,可译为“凭的身

5、份”;B项是副词,可译为“于是,就”;C项是者字结构,可译为“是的人”;D项是副词,可译为“将要”。将这些用法分别代入文本语句中即可发现A、C、D三项都说得过去,只有B项语句有点说不通,仔细考究,B项中的“乃”应该是副词,可译为“才”,故答案是B项。五、结构推断法1.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一特点可以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两个角度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2.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推断。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词语的不同词性和用法,据此可以推断出相应位置的词语的词性和用法。示例(2010年高考江西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6、)A.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 拔剑切而啖之D.惜乎朝廷无一忠臣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解析:A项前后两句中的“而”连接的都是动词,根据语句结构相似原理很容易推断出“而”都是连词,表承接;D项根据语句结构相似原理也很容易就可以推断出“乎”都是助词,都可译为“啊”。于是,A、D两项就排除了。六、成语联想法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故此,成语中的许多虚词的含义与用法都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点,利用熟悉的成语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示例(2010年高考天津卷):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忽有人被

7、发粗衣,自天而降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解析:“自天而降”可让人想起“从天而降”“满载而归”等成语,进而可以推导出“自天而降”中的“而”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后一句出自教材,句中的“而”是连词,表示承接(顺承)关系。由此可以确定B项中的“而”意义和用法不同。七、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能迅速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示例(2010年高考湖南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不觉其人之发也 翳桑之饿人也D.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解析:C项第一句中的“也”字放在陈述一件事情的句子末尾,是明显的“语意结束”的标志;第二句中

8、的“也”字放在什么样的人的末尾,是明显的“判断”标志,由此可知C项不是答案。D项中,第一个“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是明显的“结构助词”,第二个“之”放在否定的倒装句中,是明显的“宾语前置倒装”的标志,由此可知D项也不是答案。八、例句推断法“常见虚词”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如果积累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就可以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帮助推断有关虚词的含义。示例(2010年高考北京卷):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清优主之 不害清之为富也C.清其有道者欤 执其道不废解析:A项中,“清优主之”与“作师说以贻之”中的“之”语境接近,“不害清之为富也”与“犹鱼之有水也”中的“之”语境接近,由此可以类推出一个是代词,一个是助词,其意义和用法不同;C项中,“清其有道圪欤”与“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都是副词,表疑问,可以译为“大概,可能”,“执其道不废”与“臣从其计”中的“其”语境接近,“其”都为代词,由此可以推知C项中的“其”字的意义和用法也不同。4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