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漫话清高 巴尔扎克葬词知识精讲 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漫话清高 巴尔扎克葬词知识精讲 人教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语文漫话清高 巴尔扎克葬词知识精讲一. 本周教学内容:漫话清高巴尔扎克葬词漫话清高(一)作品简介:漫话清高是学术文化随笔。作者对传统文化有相当深厚的积累,全文旁征博引,融通古今,其中的许多引证看似雪泥鸿爪,却环环相扣,凸显了文章的主线。学习时,首先要对文中所引用的人物典故等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辨别作者的思想倾向,提炼出他在“漫话”的过程中想要表达的观点。(二)文章简析:1. 清高的含义是什么?清:清白正直高:孤僻孤高(遗世寂居的隐士)2. 许由的故事是为了说明什么?诸葛亮、汲黯、苏武、魏征、颜真卿、史可法的事例又说明什么?清高与显贵乃至富贵无缘;做官的人不能被评为清高3. 陶渊明、林和靖、
2、倪云林的例子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清高除有“清高”之实以外,还必须有才艺。4. 李白的事例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清高除有“清高”之实以外,还必须有才艺。5. 孟浩然的事例说明了什么?古人评定清高的模糊6. 通览全文,怎样的人才可成为清高?(1)清高的名声首先总是落到遗世寂居的隐士头上。(2)清高与显贵乃至富贵无缘。(3)清高还必须有才。7. 作者认为“清高”在当代有什么积极意义?作者认为在市场经济中有的人并不能发财致富,有点清高可使人失意时获得心理平衡;成功人士有一点清高可以使人清白正直,不利令智昏,这都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巴尔扎克葬词(一)背景简介:1850年8月18日,一代文豪巴尔扎克在巴
3、黎与世长辞。8月20日,巴尔扎克的遗体下葬时,作为巴尔扎克的老朋友,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雨果冒雨对公众发表了悼念演讲。在演讲中,他深情地悼念密友,高度评价巴扎克为法国文学做出重要贡献,充满哲理地告诫人们巴尔扎克的逝世带来的不是“黑夜”和“虚无”,而是“光明”和“永恒”。他的这篇演讲词成为研究巴尔扎克的重要文献。广义的悼词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文章。从这个意义上说,葬词属于悼词的范畴。葬词和悼词又都是在致丧仪式上的演讲稿,因此,它们又都是演讲词。(二)文章结构:按照文章表现的感情脉络来划分。第一部分(12):直抒胸臆,评价巴尔扎克为思想家、天才、精神统治者;第二部分(35):高度赞
4、赏人间喜剧的艺术魅力和社会价值;第三部分(69):深情缅怀死者,告慰死者在天之灵;第四部分(1012):写巴尔扎克逝世的影响,告慰生者化哀为力。(三)句意鉴赏:1. “巴尔扎克先生属于19世纪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之列,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明确:体味这句话的丰富含义,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用主干枝叶梳理法明确主干部分的核心是:巴尔扎克是一个作家序列的代表者,枝叶部分显示,这个代表者是当时人们思想、精神的统治者;二是明确破折号的作用,从研究规律来理解句子含义。2.“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
5、,作品比岁月还多。”明确:巴尔扎克逝世时年仅51岁,他留下的作品却有91部之多,从这个方面说他的一生是丰富的,“作品比岁月还多”。但这只是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是巴尔扎克的生命是短暂的,他的精神和作品将长存于世,留芳万载。3.“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明确:这句话的理解要结合内外语境来领悟含义。“这样一个时代”是指法国从七月革命到1850年这一时期。“一个伟人”指巴尔扎克,这句从人们对宗教产生怀疑的角度,写出巴尔扎克逝世带来的直接影响。(答题时间:60分钟)一. 基础部分1. 选出加点字字音正确的一项( )A. 黯然(n) 孤僻(
6、p) 憎恶(zng) 脍炙人口(kui)B. 慰藉(ji) 混乱(hn) 模式(m) 苦心孤诣(y)C. 禅让(chn) 怪癖(p) 扁舟(pin) 锲而不舍(qi)D. 恬退(tin) 付梓(z) 供给(j) 屡见不鲜(xin)2. 选出字形正确的一项( ) A. 震灾 赈灾义演 漫画 漫话自由 B. 差异 令人诧异 受命 临危授命 C. 退化 退化变质 去除 祛除疾病 D. 涯际 打牙祭 校正 校正缺点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巴尔扎克 地奔向目标,抓住了现代社会进行肉搏。 (2)对文学作品中的许多知识内容,同学们不必从概念上去 ,而应重在感受和体会。
7、(3)铁道部决定,先评选出各局、厂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评选出全部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4)万竿碧竹,郁郁葱葱,蔚为壮观,透出一派清韵,让人难以 。 A. 径直 推求 从而 释怀 B. 笔直 推求 进而 忘怀 C. 笔直 推敲 进而 释怀 D. 径直 推敲 从而 忘怀4. 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但是他来不及说完,一声尖厉的汽笛忽然刺破了水上泰然自若的空气 B. 对我们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老师总是不胜其烦地为我们讲解,直到我们弄懂为止。 C. 他才十七岁,全市数学竞赛就拿了第一,真是海水不可斗量啊! D. 我永远不能忘记老师对我耳提面命的情景,正是在老师的悉心教育下
8、,我才会有今天的成就。5. 下面一段话的正确顺序是( ) 大海上一片静寂。 远处灯塔上的红光镶在黑暗的空间,像是一颗红玉。 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 它和那海面的银光在我们面前揭开了海的神秘,那不是狂暴的不测的可怕的神秘,而是幽静的和平的愉悦的神秘。 在平静的深黯的海面上,月光劈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灯,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 我们的脚下仿佛轻松起来,平静地、宽阔地,带着欣幸与希望,走上了那银光的路,朝向红玉的琼台走了去。A. B. C. D. 二. 阅读:(一)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同意也罢,不同意也罢,这部庞大而又奇特的作品的作者,不自觉地
9、加入了革命作家的强大行列。巴尔扎克笔直地奔向目标,抓住了现代社会进行肉搏。他从各方面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像,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他发掘内心,解剖激情。他探索人、灵魂、心、脏腑、头脑和各个人的深渊,巴尔扎克由于他自由的天赋和强壮的本性,由于他具有我们时代的聪明才智,身经革命,更看出了什么是人类的末日,也更了解什么是天意,于是面带微笑,泰然自若,进行了令人生畏的研究,但仍然游刃有余。他的这种研究不像英里哀那样陷入忧郁,也不像卢梭那样愤世嫉俗。这就是他在我们中间的工作。这就是他给我们留下来的作品,崇高而又扎实的作品,金刚岩层堆积起来的雄伟的纪念碑!从今以后,他的声名在作品的顶尖熠熠发光。伟人们
10、为自己建造了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1.“巴尔扎克笔直地奔向目标,抓住了现代社会进行肉搏。”此句中“目标”指的是 “肉搏”的具体对象是 怎样“肉搏”? 。这形象地表现了巴尔扎克 的创作态度。 2. 作者把巴尔扎克与莫里哀和卢梭进行比较,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巴尔扎克的成就与声誉远在两人之上。 B. 巴尔扎克性格乐观,总是面带微笑,泰然自若。 C. 巴尔扎克的批判现实主义与两位作家近乎悲剧色彩和主张重返自然有显著不同。D. 巴尔扎克自由的天赋和强壮的本性比其他两位作家更富有个性。 3. 对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想取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
11、 B. 就巴尔扎克而言,“底座”指他崇高而又扎实的作品;“雕像”指他熠熠发光的名声。 C. 伟人们建造成功的纪念碑,总是先打好基础,将来再安放自己的雕像。 D. 此句赞扬巴尔扎克的非凡成就,预言他必将赢得一尊自己的雕像。(二)难得清高“就你清高!”每听这话,我便百思难解;这是赞扬?是批评?还是讥讽? 清高是什么?学者王彬彬在其死在路上一书中认为:清高是一种不同于世俗、不随波逐流的精神风范,是一种自尊、自爱和自信的人生态度,是一种把精神看得比物质更重,把心灵看得比口腹更重,把洁净看得比豪奢更重的处世方式。说到底,它是一种人格追求,是有着明确和强烈的人格意识的一种表现。清高的品行如此可贵,为什么现
12、在会成为某些人讥讽的对象?也许这就是文化转型期价值观念变化的一种表现吧!如今在一些地方,物欲横流、官欲膨胀,追求升官发财、及时享乐和奢华气派,已成一种时尚,“清高”自然也就黯然失色,被弃若敝屣。词语命运的变化,不过是荣辱毁誉的价值观变化的一种折射罢了。这是清高的悲哀,又何尝不是社会风尚的悲哀? 社会的变化,毕竟不是个人意志容易左右的;但也因为许多时候,现实总让人难以清高,所以更显得清高的可贵。看看那些原以清高为本、为荣的人们是怎样厌弃清高,怎样与歪风同流以至走向腐败堕落的历程,你便不难明白:在处处诱人、迫人不清高的境遇中,要保持清高有多么不容易。 保持清高,意味着坚持原则;保持清高,也意味着严
13、于律己,不随时俗,更不屑于为个人名利去傍大款、拍高官。这在那些躲避崇高,见利忘义,甚至以见风使舵、趋炎附势为能事的人看来,不是很有些孤傲、离群,不合时宜吗?例如,人家见荣誉就抢,见便宜就占,而清高者却仍在那里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不是大冒“傻气”了吗?又如,现在许多地方的干部要想得到提拔,得会“跑”、会“送”,打通各种“关节”,而清高者不跑不送甚至不知“关节”何在,那自然只有“老死枥下”的份儿,而且还会被讥为“不识时务”。再如,有些研讨会、纪念会送“红包”“纪念品”已是惯例,大家都笑纳了,你却偏要谢绝,这既使主办者为难,也让“笑纳”者难堪。这时候,人家说一声“就你清高”还算客气呢! 由于清高者
14、“不合时宜”,随大流者可以获取的许多“实惠”他们往往难以得到。一个人若能自甘承受这一切,非有鲁迅所赞赏的“不合众嚣,独具我见”的精神不可。倘若有一天你突然“醒悟”,不愿再“吃亏”、受讥讽,而要和别人一样求“实惠”和好处,那就是你开始“随波逐流”了。现在,许多地方坚守清高者之所以越来越少,就是因为他们受气吃亏太多,而被迫从众随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的缘故。人们会想:既然许多人都可以不清高,而且过得有滋有味,我又何必再“犯傻”呢?清高之难,也就在这里。而当鄙弃清高之风盛行时,这社会风尚之衰靡也扰可想而知了。 当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坚守清高者还是常有的。王彬彬在他的这本书中讲了一个“乞丐的清高”的故事。有个“知青”和同伴到小饭店吃饭,突然背后有人把他从裤兜里掉落在地上的两元纸币放在了他面前。他回头一看,原来是个站在他身后等着吃他们的剩饭的乞丐。那年月,对一个乞丐来说,两元钱是个不小的数目,但他奉还了。作者由此感慨道:人即使处在行乞的地步,也仍可活得清高,也仍须活得清高。这乞丐远比当今一些蝇营狗苟还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更懂得清高!这件小事告诉人们,能否坚守清高,关键在于你是否执著追求,而并不取决于客观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