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开启当代诗坛个人化写作——柏桦诗歌的多维反思.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599055 上传时间:2020-07-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开启当代诗坛个人化写作——柏桦诗歌的多维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开启当代诗坛个人化写作——柏桦诗歌的多维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开启当代诗坛个人化写作——柏桦诗歌的多维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开启当代诗坛个人化写作——柏桦诗歌的多维反思.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开启当代诗坛个人化写作柏桦诗歌的多维反思 摘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诗坛的集体喧嚣中,柏桦为代表的一批特立独行的诗人,坚持诗的独立写作,事实上开辟了之后“个人化写作”的热潮。本文试图从历史现 场和文本细读中,重新反思这一文学史过程,从多维度的反思中发掘以柏桦为代表的诗人在当代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柏桦、个人化写作、抒情与叙事、沉潜或沉默 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当代诗歌的写作迅速走出了“集体书写”,“美丽的混乱”终于失控了。钟情于肉体乌托邦、追求现场感的“下半身写作”、女性主义诗 歌和70后诗人粉墨登场。诗歌迅速边缘化,诗人地位也急速下滑。韩东、朱文、虹影等人,选择了新的领域谋求发展,而柏

2、桦却依然在诗坛上坚守。置身在这一个 “个人唯有认同现实才是保住当下存在的暂时确定性的唯一方式”的后现代语境中,保持独立算得上举步维艰。诗人们迅速向后现代主义顺风而动,大肆采用荒诞、 解构、黑色幽默,在媚俗中狂欢,在身体或情色中畅饮。而诗人柏桦却选择逃离,一头扎进风景美丽幽静的南京,开始在回忆中逃避的“往事期”。而此时的诗坛已 经在鼓噪着“及物”写作。 柏桦的“无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个性独立和反叛。在朦胧诗炙手可热时,他凭借童年的痛苦所赋予的反抗,借表达质疑朦胧诗。而当后朦胧诗人以集体方式 亮相文坛,终于冲出历史地表时,他又像一只离群索居的独狼在诗坛上默默逡巡。在集体书写的“美丽的混乱”中,“

3、第三代”诗歌运动开始了蓄谋已久的叛乱。仅 1986年“中国诗坛1986年现代诗群大展”中就推出“非非主义”、“整体主义”、“莽汉诗人”、三脚猫、撒娇派等几十个诗歌团体。顿时,狼烟四起,门 派林立,主义如织,层次错落,令人目不暇接。这场叛乱中,柏桦这个曾公然反抗朦胧诗的诗人却选择了逃离。他没有加入任何流派,而是退回心灵,默默耕耘着 “一亩三分地儿”。同为“第三代”诗人,海子选择了“对浪漫主义诗歌的守望,挽留住浪漫主义在20世纪的最后一抹余晖”,而柏桦却毅然选择了在生命与回忆 中穿梭,在痛苦与古典中撕扯,在对现代主义诗歌的浪漫的回眸中,谱写出心灵的尊严与纯正。然而,海子荒诞而悲壮的“祭奠行为”,使

4、他名声鹊起;而柏桦则继 续默默无闻,仿佛冥冥之中印证了他对爱德蒙哈罗古尔的比附:“事实是哈罗古尔的诗歌作品是属于最不为人知的那一类,只有一句神秘地逸出,印在人们的记忆 中”。这倒真命中了表达中孤独的谶语:“我知道鲜血的流淌是无声的/虽然悲壮/也无法融化这铺满钢铁的大地”。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柏桦是一个不懂追求时尚、紧随潮流的诗人,几乎在当代诗歌发展的每个关键期,他都选择沉默或逃避。这种“不合时宜”,一方面让 他坚持了自己的诗歌追求,进一步提升了诗艺,但另一方面也注定了他被诗坛放逐。在这个时代,诗人地位降低,而借诗抒情更被蔑视为“过时行为”。在一个“非 诗”的时代,诗人的无名并不是一个难

5、以理解的问题。但是,柏桦诗歌创作的杰出成绩是难以埋没的,当代诗史必定会留下他的声名。一个事实是,任何一个研究后 朦胧诗的学者都无法绕开海子、柏桦为代表的这一批特立独行的“散兵游勇”。虽然,他们不能以一己之力反抗时代和集体的潮流,但是他们的坚持和努力,却也为 当代诗歌的多元化、诗意化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一、个人化写作的先声 20世纪80年代后的当代诗坛是一派繁荣热闹的景象。先是朦胧诗人在争议和质疑声中崛起,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贵族。紧接着,在“美丽的混乱”中后朦胧诗又 以新的原创实验,开始了当代新诗的革命。“他们”、“非非”开始提倡“消解崇高”、“还原语言”、“前文化实验”,瓦解了朦胧诗,实现

6、着新探索。但重新回 顾历史,我们发现朦胧诗、后朦胧诗,实质上都致力于集体书写,试图以先锋姿态,发出某种群体呼声。朦胧诗的感人力量,来自于思想的新锐;后朦胧诗的独立之 处,则是他们对于新诗的“后”的追求。朦胧诗构筑了一个时代的心灵史,恢复了中国新诗情感哲学的生命,“一代人”式的表达更容易引起普遍共鸣。而后朦胧诗 的艺术探索趋于复杂:“非非”的语言还原、前文化探险,“他们”的返回文本和语感实验都是追求形而上的智慧或玄机;而“莽汉”的重金属摇滚和肉体实验等则 是在形而下的身体层面,探寻新的艺术增长点。 通过细读和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朦胧诗陷入“个人与时代”的框架,抒情难免类型化,个体生命意识在宏大主

7、题中显得稀薄;而后朦胧诗的所谓哲学阐释或肉体也 远未触及人类生命和心灵的节奏,情感缺乏鲜活,更缺乏一种感人的力量,结果让人难免隔膜。甚至细心者不难发现,后朦胧诗人的悖论即他们以反抗的姿态对抗朦 胧诗的宏大叙事和英雄情结的时候,依然采用朦胧诗人的方式,即集体写作甚至论战。如果要给朦胧诗和后朦胧诗寻找共同点的话,对于集体的依赖性写作可能最为 突出。 陆耀东先生曾指出:“在诗的历史长途中,任何一种诗都只是一个驿站,不能百年不变,千年不变,万年不变。创新是诗的生命线”。后朦胧诗占据朦胧诗 最大的原因便是这一诗歌发展历史规律。既然朦胧诗和后朦胧诗都有问题,那么九十年代诗歌对他们的替代也便成为应有之义。而

8、九十年代诗歌对朦胧诗和后朦胧诗 背叛和超越就是通过对“个人化写作”得以推进的。但一个事实我们不能忽略:真正开启这一潮流的正是柏桦、海子、于坚等为代表的这一批在诗坛上特立独行的后 朦胧诗人。 朦胧诗的反叛历史,无比巧合地又在后朦胧诗群中上演了。柏桦是这场个人化写作探索中最早出场和最先离开的诗人。早在1981年,他的处女作表达就已展 露了个人化写作的端倪,而在1991年的衰老经已经暗示了个人化写作探索的终结。 诗坛上也有人质疑:个人化写作不过是“自我表现”的变形而已。不过,细读柏桦的诗歌,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忧虑可能是缺乏事实依据的武断之辞。罗振亚在分析两 者差异时,曾有深刻的剖析:自我表现中的“自我

9、”是一般普通意义上一个人,它只是人性和个性的张扬,缺乏理性和直觉,往往从抽象的人性价值或自我模式出 发,伴有自伤、自恋、自傲甚至自淫;个人化写作中的“个人”指涉形而上意义的个人,它指向书写者的独立精神立场、艺术操守和自觉运作的手段,饱含诗与现实 的深度思索,常呼应具体的历史情境和人类生活的普泛焦虑,是对私人化模式的颠覆。基于这一认识,我们不难发现柏桦从一开始便显示出个人化写作倾向。这与他 独特的“下午激情”、“夏天精神”密不可分。 九十年代是当代新诗发展的特殊时期,一方面诗歌创作失控,各种非诗因素进一步降低了新诗的地位,新诗迅速边缘化、恶俗化,而另一方面诗人们却还在大肆进行 着无休止的“文字战

10、”、“口水战”,甚至乐此不疲。文革的批斗风气又一次弥漫文坛。在这旷日持久的论战中,“个人写作”、“中年写作”、“知识分子写 作”、“民间写作”、“下半身写作”等概念纷飞远甚于八十年代。这种“炒作大于创作”、“话语权力争夺”的诗坛氛围无疑带来了诗意流失,进而加速了当代新 诗边缘化过程。柏桦在历次的论战中都是沉默的,这种沉默让他远离了纷争,逃避了俗世,获得了相对沉潜的机会。柏桦沉潜到心灵世界中,凭借着与生俱来的特 质,创作出了一篇篇反抗的文本。纵观当代新诗史,柏桦对个人化写作的贡献大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柏桦的个人化写作有其独特的建构,以“下午”和“夏天”的原创诗思直击童年的灵魂深处,

11、切入人生和命运的深层。他对个人潜意识的开掘,以回忆和生命 的双重交响,以现实和历史的回望,展示出自我灵魂的坦诚和自省。他的诗歌文本更以其痛的速度和怀旧的温婉,唤醒了人们对于童年痛苦和朴素情感的重新认识, 进而走进自己的心灵深处,感悟来自生命和心灵的旋律。习惯开拓创新的柏桦,在诗坛上以“下午”和“夏天”的惊雷炸开了个人化写作的裂缝。这个歌唱“下 午”、“夏天”的诗歌之子,在不断重提的生命与回忆里,完成了不可再临的原创诗思。 其次,柏桦的个人化写作注重思想意味的锻造,却又不依附于任何哲学或理论,他是用个人的声音进行着个体生命的诗歌表达。他那种对于诗歌神性的追求,实际上 挽留住了世纪末的浪漫情调。而

12、他于诗意近乎苛刻的锻造,那种下午、夏天诗思的原创性,对于诗歌语言的私有化,试图抵达生命和潜意识的深处。因此,他的诗有 很多并不是在清醒中构思出来的,而是在潜意识中自动流出的。他的写作异常艰难,常常“两句三年得”,甚至“一吟泪双流”。对柏桦而言,诗歌创作是有治病功 效的。他在不停地书写童年的同时,也把他童年的痛苦一扫而尽。之后,在逃避中继续回忆的柏桦,寻找到了往事的秘密,而少了几分青春的激情与速度,增添了一 些中年人的沉思和厚重。但他一直都没有放弃对于个体生命的表达,他始终坚持着“个人即时代”的诗学命题。如果说海子的“新乡土诗”,充满了“麦子”和 “水”引起了诗坛上不负责任的抢收现象;而柏桦的“

13、下午”、“夏天”是从来都难以抄袭的。因此,他没有像海子那样作为“个人化写作”实践者又回到了“共同 写作”的泥潭里。他更像是一个勇敢的拓荒者,追随其后的诗人却无法逾越他的意象,只能在他的启示下或凿开的一丝光亮中开始真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三,柏桦的个人化写作早已超越了自我表现,以沉潜的艺术心态关注写作本身。他始终以个人立场在说话,注重抒情短诗的诗学建设,将技艺视为对一个人真诚的 考验,从而也树立了当代诗人判别诗歌水平的新尺度。他与海子、西川、于坚、韩东、王家新、欧阳江河、伊沙等诗人一起,构筑了当代新诗中多元的抒情格局,而 且他还以“下午”、“夏天”不可模仿的个人化诗意创造,试图超越意识

14、形态的局限,使诗歌向虔诚、抒情的艺术门类回归。他的个人化写作的努力,连同其他致力 于个人化写作的诗人一起,保证了后朦胧诗向九十年代诗歌的顺利转移,标志着新诗向更加时代化的方向迈进。甚至,当大部分后朦胧诗人致力于反叛和破坏的时 候,柏桦早以个人化写作的努力进行着超前的建设。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不难发现柏桦诗歌创作对八十年代新诗的破坏时代向九十年代新诗的建设时期具有某种过 渡意义。他极端厌恶集体,虽偏执却也保证了他的个人化写作超越了集体,为个人化写作的沉潜探索了出路。这也就是使得他的个人化写作,根本上淡化了思潮运动 的集体意味,预示了多源并生的文学时代。 第四,柏桦的个人化写作,极力尝试各种差异性

15、,从而探索出多种写作的可能。诗人的独立思考,以及形成的反抗文本,也造就出了新诗写作无限自由的空间。柏桦 的个人化写作不仅关注于“现场”,更关注于生命与回忆中的“此在”,为日益消失的诗意化的世界投入了一丝温情。他天生的伤感和怀旧,他潜意识中的反叛和逃 离,以及闲适浪漫的风致,都为一个时代提供了难得诗歌资源。在追求语言转向、哲学阐释、艺术探险甚至是“下半身写作”的今天,对于抒情的挽留显得悲伤而又 无奈。他的固执和坚持,让我们相信了诗歌毕竟还是主情的文体,从而逐渐走到抒情的纯正上来。 由于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尚未拉开,我们还难以对柏桦做出全面中肯的判断。但是,对于柏桦的全面清理,不可不警惕他所操持的这柄“个人化写作”的双刃剑。九十 年代后,“个人化写作”讨论让这一命题声誉日隆,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于柏桦的“个人化写作”局限的清醒认识。 首先,柏桦的个人化写作并没有像海子那样,产生争相效仿的巨大效应。这一方面保持了柏桦诗歌的抒情个人化的纯正,但另一方面也使得他对九十年代个人化写作 的影响并不深远。这与柏桦个人气质有关,也与他并不高产的诗歌创作密不可分。更重要的是,当现在我们逐渐认识到柏桦的个人化写作的历史价值时,诗歌的时代 却早已悄然而逝。 其次,柏桦的个人写作有时过于晦涩。他的悬崖就曾遭受到攻击和责难,被有人指摘太过晦涩。这其实已经暴露出他的个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