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现场管理}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上传人:冯** 文档编号:140591843 上传时间:2020-07-30 格式:PPTX 页数:50 大小:104.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产现场管理}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生产现场管理}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生产现场管理}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生产现场管理}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生产现场管理}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产现场管理}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产现场管理}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AQ 6210-2007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的术语和定义、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煤矿使用的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及其产品。,2 规范性引用文件 GB/T 2887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 GB 3836. 1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 3836. 2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2部分:隔爆型 GB 3536. 3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3部分:增安型 GB 3836. 4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4部分:本质安全型 GB/T 10111利用随机数散子进行随机抽样

2、的方法 AQ 6201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 MT 209煤矿通信、检测、控制用电工电子产品通用技术要求,MT/T 286煤矿通信、自动化产品型号编制方法和管理办法 MT/T 772-1998煤矿监控系统主要性能测试方法 MT/T 899煤矿用信息传输装置 MT/T 1004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MT/T 1005矿用分站 MT/T 1007矿用信息传输接口 MT/T 1008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软件通用技术要求,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 监测井下人员位置,具有携卡人员出/入井时刻、重点区域出/入时刻、限制区域出/入时刻

3、、工作时间、井下和重点区域人员数量、井下人员活动路线等监测、显示、打印、储存、查询、报誉、管理等功能。,3. 2 识别 由下井人员携带,保存有约定格式的电子数据,当进入位置监测分站的识别范围时,将用于人员识别的数据发送给分站。 3.3 位置监测分站 通过无线方式读取识别卡内用于人员识别的信息,并发送至地面传输接口。,3. 4 传输接口 接收分站发送的信号,并送主机处理;接收主机信号,并送相应分站;控制分站的发送与接收,多路复用信号的调制与解调,并具有系统自检等功能。 3.5 主机 主要用来接收监侧信号、报警判别、数据统计及处理、磁盘存储、显示、声光报警、人机对话、控制打印输出、与管理网络联接等

4、。,3.6 并发识别数量 携卡人员以最大位移速度同时通过识别区时,系统能正确识别的最大数量。 3. 7 漏读率 携卡人员以最大位移速度和最大并发数量通过识别区时,系统漏读和误读的最大数量与通过识别区的识别卡总数的比值。 3.8 工作异常人员 未在规定时间到达指定地点的人员。,3. 9 识别区域 系统能正确识别识别卡的无线覆盖区域。 3. 10 重点区域 采区、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等重要区域。 3. 11 限制区域 盲巷、采空区等不允许人员进入的区域。 3. 12 最大位移速度 识别卡能被系统正确识别所允许的最大移动速度。,4 产品分类 4.1 型号 产品型号应符合MT/T 286的规定。 4

5、. 2 分类 4.2.1 按工作原理分类: a) 场强式; b) 射频标签式; C) 其他。 4.2.3 按信号传输方向分类: a) 单向; b) 半双工; C) 全双工。,4. 2. 3 按识别卡结构分类: a) 帽卡; b) 胸卡; c) 腰卡; d) 其他。 4. 2. 4 按系统结构分类: a) 独立式; b) 与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一体; c) 与煤矿并下移动通信系统一体; d) 其他。 4. 2. 5 按识别卡供电方式分类: a) 无源; b) 有源。,4.2.6 按识别卡的工作频率分类: a) 特高频(300 M-3 GHz); b) 超高频(3G-30 GHz); C) 其他。 4

6、. 2. 7 按功能分类: a) 非连续监测式; b) 连续监测式; C) 其他。,5 技术要求 5.1 一般要求 系统及其软件、识别卡、分站、传输接口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符合MT 209, MT/T 1004,MT/T 1005,MT/T 1007,MT/T 1008.AQ 6201等标准的有关规定,系统中的其他设备应符合国家及行业有关标准的规定,并按照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及文件制造和成套。,5. 1.2 中心站及入井电缆的入井口处应具有防雷措施。 5. 1. 3 帽卡式识别卡应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检测,并出具对人身健康无害的报告.,5.2 环境条件 5. 2. 1 系统中用于机房、调度室的设

7、备,应能在下列条件下正常工作: a) 环境温度:15-30; b) 相对湿度:40%-70%: c) 温度变化率:小于10/h,且不得结露; d) 大气压力:80 kPa-106 kPa; e) GB/T 2887规定的尘埃、照明、噪声、电磁场干扰和接地条件。,5.2.2 除有关标准另有规定外,系统中用于煤矿井下的设备应在下列条件下正常工作: a) 环境温度0一40; b) 平均相对湿度:不大于95% (+25); C) 大气压力:80 kPa-106 kPa; d) 有爆炸性气体混合物,但无显著振动和冲击、无破坏绝缘的腐蚀性气体。,5. 3 供电电源 5. 3.1 地面设备交流电源: a)

8、额定电压:380 V/220 V,允许偏差-10%一+10%. b) 谐波:不大于5%; c) 频率:50 Hz。允许偏差+5% 5.3.2 井下设备交流电源: a) 额定电压:127 V/380 V/660 V/1140 V,允许偏差: -专用于井底车场、主运输巷:-20%-+10%; -其他井下产品:-25%-+10%. b) 谐波:不大于10%. c) 频率:50 Hz,允许偏差+5%.,5.4 系统组成 系统一般由主机、传输接口、分站、识别卡、电源箱、电缆、接线盒、避雷器和其他必要设备组成。,5. 5 主要功能 5. 5. 1 监测 5.5.1.1 系统应具有携卡人员出/入井时刻、出/

9、入重点区域时刻、出/入限制区域时刻等监测功能。 5. 5. 1. 2 系统应具有识别携卡人员出/入巷道分支方向等功能。 5.5. 1.3 系统应能对乘坐电机车等各种运输工具的携卡人员进行准确识别。 5.5.1.4 系统应能识别多个同时进入识别区域的识别卡。 5.5. 1.5 系统应具有识别卡工作是否正常和每位下井人员携带1张卡唯一性检测功能。,5. 5. 2 管理 5. 5. 2. 1 系统应具有携卡人员下井总数及人员、出/入井时刻、下井工作时间等显示、打印、查询等功能,并具有超时人员总数及人员、超员人员总数及人员报警、显示、打印、查询等功能。 5. 5. 2.2 系统应具有携卡人员出/入重点

10、区域总数及人员、出/入重点区域时刻,工作时间等显示、打印、查询等功能,并具有超时人员总数及人员、超员人员总数及人员报警、显示、打印、查询等功能。,5. 5.2. 3 系统应具有携卡人员出/入限制区域总数及人员、出/入限制区域时刻、滞留时间等显示、打印、查询、报警等功能。 5.5.2.4 系统应具有特种作业人员等下井、进入重点区域总数及人员,出/入时刻、工作时间显示、打印、查询等功能,具有工作异常人员总数及人员、出/入时刻及工作时间等显示、打印、查询、报警等功能。,5. 5. 2.5 系统应具有携卡人员下井活动路线显示、打印、查询、异常报警等功能。 5. 5. 2. 6 系统应具有携卡人员卡号、

11、姓名、身份证号、出生年月、职务或工种、所在区队班组、主要工作地点、每月下井次数、下并时间、每天下井情况等显示、打印、查询等功能。 5. 5.2. 7 系统应具有按部门、地域、时间、分站、人员等分类查询、显示、打印等功能。,5. 5. 3 存储和查询 5. 5. 3. 1系统应具有存储功能,存储内容包括: a) 出/入井时刻; b) 出/入重点区域时刻; c) 出厂入限制区域时刻; d) 进入分站识别区域时刻; e) 出/入巷道分支时刻及方向; f) 超员总数、起止时刻及人员; g) 超时人员总数、起止时刻及人员; h) 工作异常人员总数、起止时刻及人员; i) 卡号、姓名、身份证号、出生年月、

12、职务或工种、所在区队班组、主要工作地点等。,5.5.3.2 系统应具有查询功能。查询类别如下: a) 按人员查询; b) 按时间查询; c) 按地域查询; d) 按识别区查询; e) 按超时报警查询; f) 按超员报警查询; g) 按限制区域报警查询; h) 按工作异常报警查询; i) 按人员分类查询; i) 按部门查询; k) 按工种查询等。,5. 5. 3. 3 系统应具有防止修改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等存储内容(参数设置及页面编辑除外)功能。 5.5.3.4 系统应具有数据备份功能。 5. 5. 3.5 分站应具有数据存储功能.当系统通信中断时,分站存储识别卡卡号和时刻;系统通信正常时,上传

13、至中心站。,5.5.4 显示 5. 5. 4. 1 系统应具有汉字显示和提示功能。 5. 5. 4.2 系统应具有列表显示功能。显示内容包括:下井人员总数及人员、重点区域人员总数及人员、超时报警人员总数及人员,超员报警人员总数及人员,限制区域报警人员总数及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工作异常报警总数及人员等。,5. 5. 4. 3 系统应具有模拟动画显示功能。显示内容包括:巷道布置模拟图、人员位置及姓名、超时报警、超员报警、进入限制区域报警、特种作业人员工作异常报替等。应具有漫游、总图加局部放大、分页显示等方式。 5.5.4.4 系统应具有系统设备布置图显示功能。显示内容包括:分站、电源箱、传输接口和电

14、缆等设备的设备名称、相对位置和运行状态等。若系统庞大一屏容纳不了,可漫游、分页或总图加局部放大。,5. 5. 5 打印 系统应具有汉字报表、初始化参数召唤打印功能(定时打印功能可选)。打印内容包括:下井人员总数及人员、重点区域人员总数及人员、超时报警人员总数及人员,超员报警人员总数及人员,限制区域报警人员总数及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工作异常报警总数及人员、领导干部每月下井总数及时间统计等。,5.5.6 人机对话 5. 5. 6.1 系统应具有人机对话功能,以便于系统生成、参数修改,功能调用、图形编辑等。 5. 5. 6. 2 系统应具有操作权限管理功能,对参数设置等必须使用密码操作,并具有操作记录

15、。 5.5.6.3 在任何显示模式下,均可直接进入所选的列表显示、模拟图显示、打印、参数设置、页面编辑、查询等方式。,5.5.7 自诊断 系统应具有自诊断功能。当系统中分站、传输接口等设备发生故障时,报警并记录故障时间和故障设备,以供查询及打印。 5.5.8 双机切换 系统主机应具有双机切换功能。 5.5.9 备用电源 系统应具有备用电源。,5.5.10 网络通信 系统应具有网络接口,将有关信息上传至各级主管部门。 5.5.11 其他 5.5.11.1 系统应具有软件自监视功能。 5.5.11.1 系统应具有软件容错功能。 5.5.11.3 系统应具有实时多任务功能,对参数传输、处理、存储和显

16、示等能周期地循环运行而不中断。,5.6 主要技术指标 5.6.1 最大位移速度 最大位移速度不得小于5m/s. 5.6.2 并发识别数量 并发识别数量不得小于80. 5.6.3 漏读率 漏读率不得大于10.,-4,5.6.4 最大传输距离 最大传输距离应满足下列要求: a) 识别卡与分站之间的无线传输距离不小于10m; b) 分站至传输接口之间最大传输距离应不小于10 km;分站至传输接口之间可串入可靠的中继器(或类似产品),但所串的中继器(或类似产品)最多不超过2台。,5.6.5 最大监控容量 最大监控容量应满足下列要求: a) 系统允许接入的分站数量宜在8,16,32,64,128中选取;被中继器等设备分隔成多段的系统,每段允许接入的分站数量宜在8,16,32,64,128中选取; b) 识别卡数量应不小于8 000个。 5. 6. 6 最大巡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