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复习课件讲解材料

上传人:yulij****0329 文档编号:140583267 上传时间:2020-07-30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6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复习课件讲解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复习课件讲解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复习课件讲解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复习课件讲解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复习课件讲解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复习课件讲解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复习课件讲解材料(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标要求】 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殊性,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考点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积极影响:适应了战时需要,把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 消极影响: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导致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严重,农民不满,工人罢工,水兵叛乱,知识整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国际: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 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在各地发动叛乱,内容,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工业:不论企业大小,一律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政策 产品

2、分配:国家取消了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强制劳动: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评价,经济上:调动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基础 政治上:受到广大工人农民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 苏俄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提出:1921年,列宁在俄共(布) “十大”上提出,内容,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分配:废除平均主义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工资制,作用,是列宁总结战时共产主义的

3、经验教训,找到的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是列宁从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有益探索,成立: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一大”召开 法律确定:1924年1月,苏维埃“二大”通过了苏联第一部宪法,苏联的建立,评价,【例2】实行余粮征集制后,粮食征购量有较大幅度的上升(见下图,单位:万普特)。这 ( ),A体现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B有力地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C体现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 D体现农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答案:B,【例3】1921年春天,列宁说:“我们原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的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

4、的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列宁所说的错误指的是 ( ) A四月提纲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斯大林体制,【例4】“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这主要是因为两者都 ( ) 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B严重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C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D受到国内外环境的制约,答案:B、B,【例5】1922年在庆祝苏联成立的活动中,一个农民兴高采烈地对身边的伙伴说今年的粮食丰收了,他在交纳了粮食税后还剩下不少的余粮。按照当时规定,这些余粮 ( ) A全部上缴国家 B只能由政府收购 C必须限量交易 D农民可以自由支配,答案:

5、D、B,【例6】列宁认为:从俄国革命和未来一切社会主义革命来看:最根本最本质的问题就是工人阶级同农民的关系,就是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下列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的是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 D农业集体化运动,【例7】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苏俄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马克思的设想最大的不同是( ) A实施的条件 B所有制结构 C经济管理模式 D产品分配方案,答案:A,【例8】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

6、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根据这一思想,列宁进行了以下探索 (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提出工业化方针 实行农业集体化 A B C D,答案:C、D,【例9】列宁晚年在总结十月革命经验时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办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这一不同的办法”是 ( ) A进行全面的改革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建立苏维埃政权,【例10】1952年我国邮电部发行纪念十月革命的邮票,名称为“伟大的苏联十月革命35周年纪念”,全套4枚。其中第一枚图案为毛泽东访苏期间和斯大林在一起;

7、第二枚图案为列宁在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讲话。此套邮票成为我国第一套错体票,其错误在于 ( ) A邮票的名称 B周年纪念的时间 C第一枚的图案 D第二枚的图案,答案:A,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疑难突破,相同: 都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和尝试。 都是在政治和经济危机的情况下进行的,是符合当时客观形势需要的。 都与布尔什维克党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有关。 都涉及农、工、商业等方面的改革。 都使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例11】列宁指出:“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

8、方式。”这一思想体现在 (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D实现农业集体化,答案:B,【例12】关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造成1921年春苏俄发生经济政治危机的重要原因 B实践证明,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 C农业集体化方针确立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D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答案:D,二、苏俄新经济政策与美国罗斯福新政比较,【例12】有人称苏俄新经济政策使“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两种看法的共同

9、缺陷是 ( ) 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上看问题 没有看到政策仅是在一定限度内调整 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没有从发展的、辩证的角度看问题 A B C D,答案:A,【课标要求】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考点二 斯大林模式,1937年二五计划提前完成,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774 1937年,已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工业强国,斯大林工业化之路,原因,1924年1月,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主要领导人 1925年,苏联仍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 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建设,为加强国防力量

10、以维护民族独立,方针: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工业化方针 特点: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成就,弊端:存在着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知识整理,农业全盘集体化,背景,十月革命后,苏俄的农业是一种落后的个体小生产农业 由于工业化的发展,农业生产越来越不能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影响,积极影响: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条件 消极影响:是为了配合工业化,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方针: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过程:1929年1937年,经济上: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并对经济进行

11、直接管理,使全国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工厂”;采取排斥市场调节的指令性计划管理 政治上: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中央权力又高度集中于总书记斯大林手中 思想上: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靠行政干预手段来管理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斯大林模式,形成标志: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表现,影响,经济上: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农业、轻工业的发展;指令性计划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缺乏活力 政治上:一方面保证了党对政权的领导,维系了政局稳定,但也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思想上:统一了全国人民的意志,但不利于思

12、想文化的繁荣,【例1】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农业。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 ( ) A余粮收集制 B征收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农产品自由贸易,【例2】据统计,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在苏联农村中,牛减少了20,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强行实施 D为配合社会主义工业化, 题组二,斯大林模式,答案:C、C,【例4】“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的弊端主要有 ( ) 高度集权破坏了民主集中制 干部职务终身制 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 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AB C D

13、 ,答案:D、B,【例3】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叙述,不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是 ( ) A推进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 B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C联合个体小农经济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 D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一、关于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在西方和俄罗斯有人称之为“极权主义”、“斯大林主义”,在我国一般称之为苏联模式、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斯大林模式等。斯大林模式曾经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即使在今天某些社会主义国家仍有它的影子。 1、形成:在1936年召开的苏联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通过了苏联新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也

14、标志着苏联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疑难突破,2、原因:这种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1)小农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 (2)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的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于集中的重要客观因素。 (3)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 (4)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误等。,3、特点 (1)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2

15、)政治上,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4、影响 (1)积极:该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曾经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苏联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世界第二工业大国和军事强国,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到二战后不久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而且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的蓬勃发展。 (2)消极:它未能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问题,形成对斯大林严重的个人崇拜;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忽视商品经济发展。,【例5】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 A其形成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关系密切 B使苏联在2

16、0世纪二三十年代取得了巨大成就 C后来成为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的障碍。 D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结果,答案:D,【课标要求】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考点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工业方面: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扩大了地方权力, 但企业并没有独立自主的地位。 政治方面: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进行大规模的平反 冤假错案活动,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背景,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显示出更大的局限性 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与可能,过程,农业方面,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积极: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消极: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改革后期,各种矛盾日益突出。,评价,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