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选修第5课《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ppt课件1

上传人:tang****xu7 文档编号:140578794 上传时间:2020-07-30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4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语文选修第5课《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ppt课件1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语文版语文选修第5课《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ppt课件1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语文版语文选修第5课《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ppt课件1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语文版语文选修第5课《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ppt课件1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语文版语文选修第5课《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ppt课件1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版语文选修第5课《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ppt课件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语文选修第5课《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ppt课件1(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重点: 1理解诗文“意奇语奇”的特点。 2感受诗人所塑造的战士形象及精神。 教学难点: 把握岑参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方法: 1.抓住细节描写体会意境和形象。 2.扣住“风”这一主体景物来赏析边塞风光及战士精神。,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郡望南阳。曾祖父文本、伯祖长倩、伯父羲皆以文辞致位宰相。参少孤,从兄读书,能自砥砺。天宝三载进士及第,因曾做过嘉州刺史,所以世称“岑嘉州”,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激。”(沧浪诗话),岑参(约715770)江陵人,与 同是唐代 派的代表诗人。官至嘉州刺史,世称 。有 (作品集)。20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中进士,八载

2、、十三载两次出塞任职。,边塞诗,岑嘉州,岑嘉州集,高适,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岑参任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写的。这期间,封常清曾几次出兵作战。岑参对当时征战的艰苦、胜利的欢乐,都有比较深的体会,曾经写了不少诗歌来反映。有一次,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曾参写了这首诗为他送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 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君不见,走马川

3、行雪海边, 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 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 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 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你难道不曾看见,辽阔的走马川,紧连雪海边缘,,浩瀚的沙漠,黄沙滚滚接蓝天。轮台九月的秋风,随着夜晚在吼叫,,走马川的碎石,一块块如斗一般大。随着狂风席卷,满地乱石飞走。,匈奴草场变黄,正是秋高马肥,金山西面胡骑乱边,烟尘乱飞,,汉家的大将军,奉命率兵西征。将军身著铠甲,日夜未曾脱下,,半夜行军,战士戈矛互相撞拨,凛

4、冽寒风吹来,人面有如刀割。,马背上雪花,被汗气熏化蒸发,五花马的斑纹,旋即就结成冰,,军帐中,起草檄文砚水也冻凝。匈奴骑兵,个个闻风心惊胆战,,早就料到,他们不敢短兵相接,只在车师西门,等待献俘报捷。,翻译,整体感知,由诗歌标题“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可知,这是将士出征前的壮行之诗,敌我尚未交战,但在诗歌结尾,诗人已料想封大夫此次出征定当旗开得胜。诗人对战争结果的预测是盲目乐观还是有凭有据?,首先写出征的自然环境。,接着写出师的原因。,最后写诗人预祝封将军出师告捷。,整体感知:,然后写将士们半夜行军的情况。,理由1:拥有的是威武之师,理由2:进行的是正义之战,细品局部推敲,这是一番怎样的场景?

5、 分析“君不见”至“随风满地石乱走”,以上几句写出征前的自然环境,君不见走马川行, 雪海边, 平沙莽莽黄入天。,1.这一节讲的是什么内容?请用词语概括。,出征的自然环境,此句重在写远景 风色,“茫茫”暗写狂风卷着飞沙的迷蒙景象;“黄入天”写大漠风沙的颜色,写风沙直入天际的情景。这是白天的风。,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自然环境。这次出征将经过走马川、雪海边,穿进戈壁沙漠。“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色,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一派混沌的景象。开头三句无一“风”字,但捕捉住了风“色”,把风的猛烈写得历历在目。这是白天的景象。,轮台九月风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

6、随风满地石乱走。,此处由远及近,写了近景。由原先的暗写风变成了明写风。,使用了夸张手法,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狂风象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米 斗,细品局部推敲,这是一场怎样的战争? 分析“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征讨来犯之敌,匈奴进犯的底气何在?,“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写匈奴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

7、了进攻。 “烟尘飞”三字,形容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既表现了匈奴军旅的气势,也说明了唐军早有戒备。诗由造境转而写人,诗歌的主人公顶风冒寒前进着的唐军将士出现了。,A.天时秋天,战马草料充足,B.地利恶劣的自然环境,匈奴进犯的底气何在?,场景苍凉险恶,细品局部推敲,这是一支怎样的军队? 分析“将军金甲夜不脱”至“幕中草檄砚水凝”。,以上几句写出征行军的情况,1诗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请结合此部分诗文加以分析。,环境是夜间,“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行军,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

8、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写边地的严寒,不写千丈之坚冰,而是通过几个细节来描写来表现的。“风头如刀面如割”,呼应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画,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幕中草檄砚水凝”,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这样的军队必然无人能敌。这就引出了最后三句,料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行文就象水到

9、渠成一样自然。,塑造了英勇无畏的战士形象,小结:通过这六句诗的描写,我们不难想象这是一支怎样的军队: 他们于恶劣的环境中半夜行军,不畏艰险,威武雄壮,将领身先士卒,部队纪律严明,这样的军队定能所向披靡,令敌人闻风丧胆。,军队勇猛顽强,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韵译:匈奴骑兵,个个闻风心惊胆战,早就料到,他们不敢短兵相接, 只在车师西门,等待献俘报捷。,4. 这一节交代了什么内容?,敌军破胆,胜利在望,5找出诗人预祝胜利的理由。,唐军将士战胜严寒、斗志昂扬的战斗精神是胜利的原因,1.运用反衬的手法,用环境的恶劣极力渲染了人物的勇猛。,艺术手法:,2.大胆运用夸张的手法,

10、又与贴切的 比喻连在一起,使形象更加鲜明生动。,3.注重细节的刻画。,探究玩味,从军行(其四)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与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在写作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相同之处: 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和昂扬的战斗精神。,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胡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户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

11、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对比鉴赏,1、这两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2、你觉得这两首诗作者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奇而婉,侧重在表现边塞绮丽瑰异的风光,给人以清新俊逸之感; 新奇的比喻抓住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千树万树梨花开,突出了雪的壮观景象。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则是奇而壮风沙的猛烈、人物的豪迈,给人雄浑壮美之感。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1、这两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2、你觉得这两首诗作者抒发

12、的感情有什么不同?,艺术特色,1艺术技巧:夸张、反衬和细节描写,以环境的艰苦反衬战士的斗志。 2课后练习2: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尤其是他的边塞诗,这一特色非常突出。诵读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找出其中的“奇语”,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风格:雄浑豪壮。,对比鉴赏,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时今已过深秋,江南草木尚未凋谢。扬州的二十四桥,在月色中显得格外的妖娆。老朋友你在何处,教别人吹箫? 注释(1)判官,唐代节度使观察使的属下。 (2)二十四桥,唐时扬州市井繁华,共有二十四座桥。 思考讨论:1、两首

13、诗中的意象有什么不同? 2、两首诗中作者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对比鉴赏,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思考讨论:1、两首诗中的意象有什么不同? 2、两首诗中作者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这是一首调笑。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 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意思是说你在江北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颓废喧哗的地方更让诗人怀念对面江南的青山绿水。这幅用回忆想像织成的月明桥上教吹箫的生活图景,不仅透露了诗人对扬州繁华景象,令风流才子们醉心不已的生活的怀恋,而且借此寄托了对往日旧游之地的思念,重温了彼此同游的情谊;既含蓄地表现了对友人的善意调侃,又对友人现在的处境表示了无限欣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