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3)人教版.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570536 上传时间:2020-07-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3)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3)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3)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3)人教版.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语文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3)【自读导言】 1.进一步了解人物传记(史传文学)的特点与写法。 2.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辨清文章的主题思想。 3.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分析信陵君的人物形象。 4.学习本文记事写人、布局谋篇的方法。 5.掌握文章中“就”“过”“独”“下”“辞”“无”“存”等文言实词,“之”“以”“者”“所”“安”“何”“故”“且”“莫”等文言虚词,以及特殊文言句式。 【自读程序】 1.有条件的学校可先让学生观看话剧虎符录像片断或通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信陵君的故事图片。如果没有现代教育设备,则可自制“战国形势挂图”,并通过挂图讲解故事发生的背景。这一步骤要了解的主要内

2、容包括:“士”阶层(即知识分子阶层)的出现及其特点;春秋“五霸”、战国“四君”(亦称“四公子”);秦赵长平之战;信陵君的悲剧人生等。 2.学生对照注解,通览全文,并完成课后“练习三”以及教师补充的词、句练习。(此步骤最好安排在课外进行。) 教师可补充如下词(多义词)、句(特殊句式)进行训练。 多义词辨析: 过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访问) 行过夷门,见侯生。(经过) 如姬资之三年(他,代词) 之 此五霸之伐也(的,助词) 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助词,无义) 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他,代词) 以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在,介词) 实持两端以观望(而,连词) 欲以客往赴秦军(用,介词)

3、 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因,连词) 特殊句式: 何功之有哉(宾语前置) 请救于魏(介词结构后置) 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兼语套用) 为寿侯生前(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 而诸侯敢救者(定语后置)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谓倒置、宾语前置、疑问句)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主谓结构作宾语、被动结构) 3.在通读的基础上,讨论每一段落的段意,然后搞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段意与层次结构提示如下。 段意: 信陵君身份; 人物性格特点仁而下士; 结交侯嬴兼及朱亥; 侯嬴为上客; 秦围邯郸,魏惧不救,公子数请,魏王不听; 侯生献计,如姬窃符; 朱亥与公子俱行; 朱亥椎杀晋鄙; 公子夺军,却秦存赵; 侯生自刭;

4、 11公子归军于魏而自留赵。 层次结构: (1)按照史传体例作概括介绍; (2)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为举动。 (3)11信陵君窃符救赵全过程。 4.学生诵读第3段和第6段,然后给文中的两个人物信陵君、侯嬴写评语。可分A、B、C三个层次作要求,A层要求各用一幅对联来概括,B层要求用四字短语来表达,C层则可用一般的说明性语言来表述。现将人物形象(性格)提示如下: 信陵君:求贤若渴,尊贤重士,知人善任,虚心谦恭,善纳人言,大勇大义,急人所难,抑强扶弱,具有一定的爱国精神,但有时也显得优柔寡断,束手无策。 侯嬴:冷静沉着,料事如神,多谋善断,知恩图报,一诺千金,忠心耿耿,是一个超凡出众的人才。 5.

5、分小组讨论本文的主题思想。 有关本文的主题思想历来有多种解释,现将主要的看法提示如下: (1)认为本文的主题在于突出魏公子待客以诚,和宾客们的以死相报。 (2)认为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是赞扬信陵君的政治远见。 (3)认为作者主要是赞扬信陵君的爱国精神。 (4)认为课文主要描述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末,表现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和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5)将上述说法予以综合,认为本文的中心可以概括为:通过信陵君窃符救赵的经过,表现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高贵品格,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反映了他的政治远见和爱国精神。 6.以本文为主,兼及司马迁的其他作品,概括史传作品的主要特点。 史传作品的主要

6、写作特点提示如下: (1)善于选择典型材料。 (2)通过对比互衬,明暗交错的手法刻画人物。 (3)人物的动作和语言富有个性。 (4)情节曲折生动,细节细腻逼真。 (5)结构上前后照应,详略得当。 7.综合素质训练(任选一项)。 (1)请以信陵君的身份给魏王写一封信,劝说魏王派兵救赵,并准备在班里朗读此信。 (2)选择“自迎侯生”“侯生献计”“如姬窃符”“杀将夺军”“高歌凯旋”等片断,改编成课本剧,并作3分钟表演准备。 【自读点拨】 1.关于诵读。 文言文学习须从诵读入手,通过反复的诵读,增强文言语感,体悟人物情感,把握文章的脉络,汲取文章的精髓。诵读不是一般的朗读,须带有一定的情感,运用正确的

7、语调,读出人物的语气和作者的情感。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 以课文第7段为例:此段共有五处对话,其中三处是侯生说的,信陵君和朱亥各说了一处。侯生的第一处说话是分析晋鄙可能的态度,提供处理的办法,读的时候要沉稳从容、铿锵有力,显示出人物此时庄重果决的情态和料事如神的特点。侯生的第二处说话连用两个反问句,这是对“公子泣”的强烈不满,在侯生看来,生死关头,需要的是刚毅果断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婆婆妈妈,作儿女之态,只会坏事,因此读此句时应当用显著的上升语调,语气严肃而带有谴责的意味。侯生最后一处是向信陵君表示自己的必死决心,以坚定信陵君完成大业的信念,语气平缓中带有壮烈,悲怆中透着自豪,但不宜

8、过分的慷慨激昂。 信陵君的一处说话是针对侯嬴责备的说明,语气中既有自我的辩解,又有对侯嬴的敬重,同时还有不想杀晋鄙而又不得不杀的感叹,因此,诵读时当用稍为低沉舒缓的语调。 而朱亥的一处说话是对“公子请”的回应,话语中透着“屠夫”的豪爽耿直,以及“士为知己者死”的激情,因此,诵读时当用流畅快速的语调,并使用较高的音量。 2.关于词义。 课文中有些词义至今仍有争议,需要进行点拨。 例如:“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一句,课文翻译为:“今天我侯嬴为公子尽力也够了。”这说明,课文编者把“为”解作“替”,后省略了动词。我认为释为“今天我侯嬴帮助公子也够了”更妥当些。 再如“弃之降秦”中的“降”课文未注,一般

9、学生都会理解成“投降”,但这显然有损平原君自己的形象,其实“降”还有另外一个含义“下”或“使落下”(读作jing),引申为“(被)攻下”,“降秦”就是“被秦攻下”的意思。 此外,如“从车骑”的“从”(一作后面跟着、随从,使动用法;一作驾、赶、带着),“摄敝衣冠”的“摄”(一作整理、整顿;一作撩起,后“衣冠”为偏义复音词,“冠”无义),(“如姬资之三年”中的“资”(一作出钱;一同咨,谋求意;现课文作蓄积),“欲以客往赴秦军”的“以”(一作“带着”;一作“用”;一作“与”)等都需要教师予以点拨。 3.关于结构。 本文大的情节结构容易掌握,但作者在大的情节结构中套着许多小的情节结构,这是作者匠心所在

10、,学生在自读中可能会忽略其妙处。例如,作者在安排情节的发展过程中,设计了信陵君四见侯嬴的小结构,使整个故事跌宕起伏,摇曳生姿,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其间又运用穿插的方式安排了如姬窃符和请朱亥两个虽小但十分重要的情节,使文章既结构完整,又详略得当,既考虑全面,又重点突出。 4.关于座次。 本文出现了许多的文化常识,其中最使学生感兴趣也最困惑的当数其中的座次问题。为此,我们不妨绘制一幅信陵君礼待侯生,亲自给他驾车的场面图,进行点拨,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文章的主题。绘图可参考王力的古代汉语车马(即原教材第六册第九课我国古代的车马)。此文提到,战国时供贵族出行的人坐的马车叫小车,有一根或直或曲的“辕”

11、(当时称为“车舟”),这根独辕上有挂马具的“衡”。战国时,驾小车的马,可以是两匹、三匹或四匹,分别称为骈、骖、驷。“公子从车骑,虚左”,这意味着“左”是尊位。 那么中国古代是不是都以“左”为尊位呢?这也不能一概而论。其实在古代一般是尊右卑左的,如古人称大姓为“右姓”,称望族为“右族”,称高官为“右职”,称贵戚为“右戚”,成语有“无出其右”的说法;而“左物”是下物,“左迁”为贬官,“左道”为邪道,成语“旁门左道”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别,此外像“左计”“左袒”等“左”字都含有贬义。这是因为在古人看来,右手右足力大而且使用方便,左手相对要逊色,故崇右而贬左。但在乘车时,则正好相反。尊者居左,御者居中,居

12、于右位的叫“车右”,亦名“骖乘”,职责在于防止车子倾斜或受阻,保护居左尊者的安全,一般由有能力的人担任。因此文中的“虚左”就是“空出尊位”的意思。这个句子后来演变为成语“信陵虚左”或“虚左待贤”。 5.关于考验。 古代隐士贤人欲助有为之人,都要对对方进行一番考验(一般为三次),留下了许多佳话。例如黄石考验张良,孔明考验刘备等等。本文侯嬴拒绝了信陵君的厚遗后,信陵君大会宾客,引荐侯嬴,此时侯嬴也对信陵君作了三次考验。 三次考验说明侯嬴对信陵君并不了解,对他的诚心还有所怀疑,这为他最终献身相助作了成功的铺垫;同时“三试”也突出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品格,印证了“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

13、之”的说法。“三试”的描写还充分体现了史传文学写人叙事的特点。 6.关于烘托。 烘托是史传文学的最常用的手法,本文就成功地运用了烘托的手法。烘手手法一般有三种,以人物烘托人物,以事件烘托事件,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前者的例子有:以侯生的故作傲慢来烘托信陵君谦恭;以魏王的持两端以观望来烘托信陵君的急人之困。次者的例子有:以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的紧张气氛来烘托信陵君不能说服魏王的焦虑;以赵王与平原君亲迎公子的隆重场面来烘托信陵君的盖世之功。后者的例子有:以信陵君对侯嬴的态度和宾客的反应来烘托侯嬴的不同寻常;以平原君的急切、魏王的惧秦观望、信陵君欲赴秦军死来烘托侯生巧设奇谋。 【自读思考】 1.侯嬴

14、为什么不在信陵君辞决时献上计策,而一定要让信陵君去而复返才献计?是否当时侯嬴并未想好计策? 明确:信陵君以大队人马过夷门,顺便辞决侯生,并无问计之意,作为门客不能主动干预;此时耳目众多,不便说出;此计关乎多人性命,干系重大,故不可轻易说出;若轻易说出恐不能引起信陵君的重视;侯嬴料定信陵君心中有憾,必定去而复返。 侯嬴早已想好此计,这可以从以下四点来说明:早已打听出魏王藏符地点;想定窃符之人;考虑到晋鄙的态度;计划好用朱亥去对付晋鄙等。 2.根据文章的内容分析信陵君能够完成退秦存赵历史使命的原因。 明确: 可归结为三方面原因:一是信陵君善于用兵,这从他接管晋鄙军后的一系列措施可以看出;二是凭借侯

15、嬴的妙计和朱亥的神勇,而二人之所以肯替信陵君出力,又源于信陵君的仁而下士,谦而礼交的品格;三是得到如姬的帮助。偷得虎符,而这又是信陵君急人之困、有义有勇带来的结果。 3.侯嬴为什么要“北乡自刭”?信陵君又为何不加劝阻? 侯嬴是一个头脑冷静却又热血满腔的人,他在信陵君辞行赴军时提出将以自刭送公子,不是毫无意义的一时“侠义”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抉择。这主要是激励朱亥,同时也是为了坚定信陵君夺晋鄙军以抗秦救赵的决心且告信陵君他是不会泄秘的。 显然,他的这一决定,是基于对晋鄙、魏公子、朱亥的为人有所认识,对夺晋鄙军的危险性也作了深刻的分析而作出的。此外,在侯嬴看来,他已为信陵君建立“五霸之伐”奠定了基础,可以死而无憾。(附:陈懿读史漫笔认为魏王怨恨,“势必收而诛之,故宁自杀以为名”;徐中行史记评林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