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逍遥游》备课资料素材 粤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567917 上传时间:2020-07-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逍遥游》备课资料素材 粤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逍遥游》备课资料素材 粤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逍遥游》备课资料素材 粤教版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逍遥游》备课资料素材 粤教版必修2.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逍遥游 备课资料课文鉴赏说明一 题解逍遥游是庄子中的名篇,是庄子的代表作之一。它反映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思想主旨。庄子天下是一篇出自庄子后学的哲学史性质的论文,文中讲到庄子的思想时,说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这两句话非常典型地总结了庄子的思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就是逍遥游说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也是庄子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即摆脱了一切束缚的绝对自由。(“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说的则是否定客观是非标准的相对主义思想,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庄子齐物论里。)逍遥游全篇由三部分组成,但各部分之间意义并不连贯。课文所选的是第一部分,也是本篇的主

2、体,集中反映了庄子的逍遥思想。后两部分可能是后来加上去的。对于“逍遥”二字的理解,以及逍遥游的思想主旨,历来有不同的解释。现在一般认为,所谓的“逍遥”,就是从一切社会现实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达到一种精神上的、也是主观的“绝对自由”。这种理论和办法就是“逍遥游”。本篇所叙述的几个故事,如大鹏展翅南飞的故事,蜩与学鸠的故事,宋荣子和列子的故事,等等,其实是从反面说明他们的不逍遥,因为他们都有所“待”,即有所依赖。直到文章的最后,庄子才提出他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是一种“无待”的境界,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是一种摆脱了一切主、客观束缚的绝对的自由。显然,庄子所追求的这种逍遥或自由在社

3、会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庄子认为,人只能通过精神的修养,即无知无欲,保持恬淡宁静的心境,体认人与“道”、人与宇宙万物的一体,这样才可以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二 内容分析课文节选的部分共有三段,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作了铺陈,主旨是为了说明文章最后提出来的何谓逍遥这个问题。我们要时时把握住这个中心问题,来理解每一节、每一层、每一个故事所蕴涵的意义。第一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至“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以大鹏南飞作比喻,说明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状似逍遥,其实还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文章一开篇,就以奇异的想像、夸张的笔法,描绘了鲲的变化和鹏的展翅翱翔的画

4、面。鲲、鹏之大不知有几千里,鲲化而为鹏,但大鹏要向南飞行,还须依靠海风的力量。作者还借用齐谐这部书的记载,补充说明大鹏向南飞行,需要乘着六月的风而去。也就是说,大鹏的飞行是有所“待”的。它虽然能够在天空翱翔,看似自由自在,但其实还要借助风的力量,也就是说,它受到了风的制约。如果没有大风,大鹏是不可能飞翔的。因此,在天空翱翔的大鹏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紧接着,作者又做了一个鲜明的对比。那些山野中的游气(“野马”)、飞尘(“尘埃”),空中的活动之物(“生物”),皆由风相吹而动。与鲲、鹏相比,它们实在是太渺小了,但它们要能够动起来,依然要有所凭借,即有所“待”。显然,它们也没有达到逍遥。“天之苍

5、苍”一句,意思比较难于理解。从整体上来看,这是说,人在地上,无法分辨天的颜色是否真的是蓝色。大鹏虽然飞到了九万里的高空,但它和在地上的人一样,都无法确认天的颜色是否真是蓝色,也就是说,都不能真正认识天。这里的意思和前文是一致的,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大鹏虽然飞得很高,但和我们在地上的人一样,它依然受到了限制,因此它是不自由的。第二层为“且夫水之积也不厚”以下,作者通过比喻,说明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大小、远近等,其实都是相对的。地上的一个小水洼,放一根小草可以当作船,但放一个杯子在上面则粘着地了。这个故事说明,世上万物都处在各种相对的关系之中,都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庄子指出,水太浅就浮不起大船,风太小就

6、托不起大鹏的翅膀。这是说,无论大船还是小船,大鹏还是小鸟,它们要在水上浮起来,在天空飞起来,都要有所依靠,也就是都受到了限制,只是它们所依靠的、所受到的限制有所区别罢了。作者还以行路备粮作比喻进一步说明这个道理。“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所准备的粮食各有不同,这是因为行程的远近不同。但无论走多远的路程,都需要准备食物(依赖于食物),这一点又是相同的。作者批驳蜩与学鸠,正是因为它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反而以为自己的“枪榆枋而止”是无所依赖的、是自由的。其实,这也是庄子对世人的警告,要人们时时刻刻认识到人是处在各种制约之中,是不自由的。若以为自己已经达到了自由,并嘲笑别人的不自由,那就无异

7、于蜩和学鸠了。第二段承接上文,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即小与大的区别。中心意思还是说明,小与大等一切关系都是相对的。本段也有两层含义。第一层至“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庄子指出,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相比,普通的人与彭祖相比,以及上文的蜩、学鸠与大鹏相比,都是小与大的区别。这种“小大之辩”是从现实的层面上来看的,也就是从“有待”的层面上来看的。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从“无待”的角度来看,那么,即使是长寿的冥灵、大椿、彭祖,他们依然受到“知”“年”的限制,依然没有达到完全的自由。人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只是徒然感叹人生的短暂,羡慕彭祖的高寿;或者只是看到相对关系中的一面,而看不到另一面,那么

8、就和庄子前文所批驳的蜩与学鸠是一样的了。第二层为“汤之问棘”一段。这段话基本又重复了上文大鹏南飞的故事,因此前人对此理解便有不同。有人认为这是语义重复;有人认为这是庄子借助古代的圣贤(汤、棘)之口来加强前文所论述的“小大之辩”,在文中有重要作用。这两种看法各有道理。从全文来看,这一段话的含义与前文是一致的。第三段,作者不再使用类似大鹏、朝菌之类的比喻,而是开始直接论述现实中的人,并最终指出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在现实社会当中,有些人的才能可以胜任一官的职守,行为可以符合一乡的俗情,德性可以投合君主的心意而取得一国的信任,这些人自鸣得意,以为自己生活得很惬意,其实,他们和蜩与学鸠一样,目光短浅,没

9、有认识到自己受到功名利禄的束缚,依然无法摆脱各种制约,因此远远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庄子接着指出,宋荣子要比这些人高明一些。他能够对世人的赞誉与诽谤置之度外,能够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线,但是,庄子认为他依然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列子比宋荣子更进一步,他能乘风而行,不汲汲于利益。但庄子认为他仍然没有达到逍遥。因为列子虽然可以免于行走,可他依然有所待,即他要依靠风才能飞行。总之,全文至此,都是从各个方面,通过许多故事,来说明世界万物都是处在各种限制、各种制约关系当中的。在庄子看来,只要是“有待”,就不是逍遥。反过来,我们至此可以体悟到:真正的逍遥就是“无待”。全文的最后,庄子指出了他所认

10、为的真正的逍遥:“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乘天地之正”之“正”,指自然之性。“乘天地之正”,就是顺万物之性,也就是顺应天地的法则,亦即自然的规律。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是摆脱了一切依赖的限制,能够顺着自然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以游于无穷的境域,这样才达到了真正的逍遥。这就是庄子追求的绝对自由无待、无累、无患的“逍遥”。这是一种理想中的个人自由自在的存在。庄子认为,这样的人也就是“无待”的“至人”“神人”“圣人”。这是庄子的理想人格,是人摆脱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桎梏之后一种精神上达到绝对自由的状态。显然,这种自由的理想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能真实地和完全地存在着的,

11、只能存在于想像世界里。因此,庄子的理想人格除了超越性以外,还具有某种神性。在庄子书中,庄子对他所向往的理想人格(境界)还有这样的表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逍遥游)(参考译文:在遥远的姑射山上,住了一个神人,肌肤有若冰雪一般洁白,容态有如处女一般柔美。不吃五谷,吸清风饮露水。乘着云气,驾御飞龙,而遨游于四海之外。)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而不能伤,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齐物论)(参考译文:至人神妙极了!山林焚烧而不能使他感到热,江河冻结而不能使

12、他感到冷,雷霆撼山岳而不能使他受到伤害,狂风激起海浪而不能使他感到惊恐。这样的至人,驾着云气,骑着日月,而游于四海之外。)古之真人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庄子大宗师)(参考译文:古时候的真人登高而不发抖,下水而不觉湿,入火而不觉热。)从庄子对“至人”“神人”“圣人”的这些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庄子思想中的理想人格和理想境界(逍遥)是对现实人生困境的超越,它是一种安宁、恬静的心理状态,是对个人精神的绝对自由的追求。对这种理想中的逍遥,无法用现实的语言来描述,因而只能通过制造各种意象,通过感性的、直观的形式,通过诡谲的语言来表述。这也正是庄子要通过各种不同的寓言、比喻来表达他理想中的逍遥境界的

13、原因所在。三 写作特点庄子的文章不但具有深邃的哲学思想,而且文章本身亦具有鲜明的特征,与儒家经典和其他的先秦诸子文章风格迥然不同。逍遥游就集中地体现了庄子文章的特色。第一,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表达思想。逍遥游阐述的是深刻的人生哲学思想,即什么是自由,人如何获得自由的问题。但是,庄子并不是通过理论的逻辑论述来阐明这个问题的,而是通过一些具体的、形象的寓言故事,如大鹏南飞的故事,蜩与学鸠的故事,宋荣子的故事,来展现作者的思想。这些故事将庄子所追求的那种玄妙的、难以表述的逍遥的精神境界,形象地展示出来。司马迁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子全书共有一百多个寓言,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寓言故事集。通过

14、寓言故事来阐述思想是一种很好的、也是特殊的方式,有意会之妙。庄子对这种方法的运用可称典范。第二,想像丰富,境界开阔。阅读逍遥游,我们无不被庄子极其丰富的想像力所折服,沉浸在庄子所创造的奇幻世界当中。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翱翔太空,想像十分奇特,给人一种开阔的境界。丰富的想像使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第三,庄子的文章在语言风格上别树一帜。清人方东树说:“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昭昧詹言卷十二李太白)这个说法很恰当。庄子的文章不是词意相接、逻辑严谨的论述性的语言,而是语意变化、跌宕跳跃的诗性的语言。在这些变化多端的文字

15、背后,又蕴涵着深刻的含义。逍遥游体现了庄子这种典型的语言风格。它忽说大鹏,忽说蜩与学鸠,忽说斥,忽又讲到宋荣子和列子,让人应接不暇,但我们从整体上来看,这是作者在说明所谓的“小大之辩”,这样,文章中的各种比喻在文意上又是统一的。总之,阅读逍遥游,或者阅读庄子书中的其他文章,都必须了解庄子文章在语言上的这种风格,既要欣赏庄子变换多端的文辞,同时更要注重语言背后所蕴涵的意义,这样才不至于被表面的文字所迷惑,不迷失于庄子奇幻的语言和故事当中。四 对逍遥游的进一步理解以上我们力图按照庄子本来的思路,对逍遥游做了全篇的解读。这是学术界比较通行的一种解释。如果我们进一步阅读逍遥游,研究庄子的思想,就有必要

16、介绍郭象(约252年312年)对逍遥游的解释,这是古代学者注释庄子、研究庄子最有影响的一种观点。对比逍遥游原文、郭象的注解和我们的理解,可以进一步开阔思路,促使我们做深入思考。庄子一书在魏晋时期成为玄学的经典,当时,谈论庄子风行一时,注解庄子者有“数十家”(世说新语文学)。玄学家们都研究庄子,发挥庄子的思想。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郭象的庄子注。此书广泛吸收了当时各家注解庄子的成果,综合各家,集其大成,在当时成为玄学发展的顶峰,并取代了各家的庄子注本一直流传下来,成为中国古代庄子的标准注解。但是,郭象注解庄子毕竟是借庄子来发挥自己的思想,建立他自己的哲学体系,因此,在很多地方,郭象对庄子的注解超出了庄子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其中对逍遥游的解释,就典型地体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