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随堂训练教师版 人教大纲版第五册.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544426 上传时间:2020-07-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随堂训练教师版 人教大纲版第五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随堂训练教师版 人教大纲版第五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随堂训练教师版 人教大纲版第五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随堂训练教师版 人教大纲版第五册.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给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尘滓(z) 鬃鬣(li) 住宅(zhi) B.凤夔(ku)哂笑(x) 昉明(fng )C.笪(d) 赘疣(yu) 箴言(zhn) D.翚飞(hu)摇曳(y) 跂翼(q)解析:哂笑(shn) 答案:B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艺术既要极其丰富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练,去粗存精。B全似乎不应“拨粹”,又全又粹,这不是矛盾吗?C徐渭驴背咏诗,这些赫赫名绩都是很好的例子。D这些遗产,值得我们结合艺术的实践来深入地理解和汲取,为我们从新的生活创造新的艺术形式提供借鉴和营养资料。解析:提练-提炼,拨粹-拔萃,赫赫名绩-赫赫名迹。答案:D3下列句子中

2、加点的词语,与括号内的词语能互换的一项是( )A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炼(精炼)而又极典型的姿式,把时间、地点和特定的情景表现出来。B同时又能叫人觉得是人骑在马上,是什么情境(情况)下骑的。C但用笔的神妙,令人感到环绕(环抱)这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D中国传统的艺术很早就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民族独特(特有)的现实主义的表达形式。解析:洗练:简练,多形容语言文字技法动作艺术风格等。精炼:(文章或讲话)扼要,没有多余的词句。情境:情景;环境。情况:情形。环绕:围绕。环抱:围绕(多用于自然景物)。答案:D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

3、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B例如川剧刁窗一场中虚拟的动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时显示了手势的“美”,因“虚”得“实”。C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的另一种特殊艺术书法,具有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里面都是贯穿着舞蹈精神(也就是音乐精神)。D然而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形式主义的道路。解析:A.句号放到句尾。C.“艺术”与“书法”间应该用破折号连接,D.第一个句号改为分号。答案:B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艺术既要极其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

4、自然。B这个“真境逼”是在现实主义的意义里的,不是自然主义里的所谓逼真。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和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美”、“神”、“真”在这里是体。C中国艺术、绘画、戏剧、书法、建筑很早就掌握了这虚实结合的手法。D如果想一下子取消这种动作,代之以纯现实的,甚至是自然主义的做工,那就是民族传统,就是戏剧。解析:B照应不周,C大小概念并列,D缺谓语。答案:A6从虚实结合这一点看,下面哪一首诗与其他几首不相同?(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B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C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

5、风吹雨入寒窗。D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解析:ABC三项的小诗均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D全是“虚”的内容。答案:D课内文段阅读阅读下文,完成710题。关于中国绘画处理空间表现方法的问题,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一篇画筌(这是中国绘画美学里的一部杰作)里说得很好,而这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段话扼要地说出中国画里处理空间的方法,也让人联想到中国舞台艺术里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问题。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是有独创性的,

6、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而这种艺术表演方式又是和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相通的,甚至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仅用少量的道具桌椅等)。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方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境,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这个“真境逼”是在现实主义的意义里的,不是自然主义里所谓

7、逼真。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真”“神”“美”在这里是一体。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景处都成妙境”。例如川剧刁窗一场中虚拟的动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时显示了手势的“美”,因“虚”得“实”。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令人感到满幅是水。我最近看到故宫陈列的齐白石画册里的一幅画上,画一根枯枝横出,站立一只鸟,别无所有,但用笔的神妙,令人感到环绕这鸟的是一个无垠

8、的空间,和天际群星相接应,真是一片“神境”。7“这种艺术表演方式又是和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相通的,甚至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这话的意思用笪重光的话可以概括,请找出来。(不超过12字) 参考答案: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8“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这话玄妙有致,该怎样理解? 参考答案: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使人忘掉了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9秋江剧里一支桨和白石画里一只鸟,却能引起审美者无限的妙思,这里表现了中国艺术的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中国艺术在空间的处理上,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而是以“空景”表现。10据说宋徽宗时

9、曾为画家们命题“深山藏古寺”,若按“虚实相生”的原则,怎样画能体现出一个“藏”字? 参考答案:略(原画中画了一个担水上山的和尚。大家只要能想出合理的画法,言之成理即可)课外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乡土婺源马云霖婺源的乡村是安静的,婺源的乡村是恬淡的。散落在婺源各处的乡村,在群山之中,做着一个个久远又安详的梦。它们成长,它们呼吸,它们衰落。农耕时代的村庄,在阳光沐浴与风雨洗礼下,遗世独立,顽强地向人们传递着独特的遗传密码。这是一片钟灵毓秀的土地。哲学家朱熹、音韵学家江永、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等一辈辈人,跨过村口的小桥,从这里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对房子牌坊亭阁桥梁的精心雕琢,让这些

10、村庄散发着农耕生活的芬芳。月明之夜,游子思念起故乡,乡愁里,氤氲的是曼妙的温馨。典雅的廊桥,高高的马头墙,鹅卵石铺就的弄堂,雕着花鸟的木窗,寄着寓意的砖雕,精雕细镂的贴墙牌楼,让每一个思乡的梦,都能找到自己的落脚点。 与别的乡村一样,耕读传家是婺源人祖辈的传统。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怀揣远大的抱负,肩背简单的行囊,一代又一代农家子弟,翻过山,越过岭,涉过溪,走出群山。在山外成就一番大事业后,衣锦还乡,盖起让人羡慕的高楼。自元以后文风鼎盛的理坑村,地处偏僻却官宦辈出。几百年来,七品以上官员就有36人。自宋至清,婺源全县考取进士552人,历代文人学士著作3100多部,其中172部被收入四

11、库全书。日月更替,四季轮回,村口的树早已参天。从树下走过的读书人,回望一眼翘角飞檐的人家,踏上了赶考的路,心中涌起的,是自己默默的渴望。 那些朴素的村庄,像寻常的草一样长在田间地头,吸风餐露,洞悉天地间的奥秘。在季节的风中摇曳生姿,在乡土上存活了一个又一个年头,与风霜雪雨,与日月星辰,达成了完美的默契。即使是一处水碓、一座廊桥,也恪守着与自然的契约。建于南宋的彩虹桥,距今已有800多年。在最宽的河面上建桥,桥墩设计成半船形,根据洪水设定桥墩距离,木质部分的易于维修,使这座桥有了长久的生命力。廊桥与青山、碧水、古村、驿道完美结合,连接了两岸的村庄,连接了过去和现在,像牧童嘴边的一支笛,吹响在古典

12、主义的乡村写意画里。只是,牧童的笛声成了历史的回响,而廊桥,仍在继续着美丽的功能。 古朴典雅的明清建筑,曲折幽静的街巷,碧野清风的环境,让一个村庄充满了画意,洋溢着诗情。“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走在婺源的乡村里,很轻易地就走进了唐诗宋词的意境。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大夫第、司马第、尚书第、天官上卿第,那一座座大山深处的房子,雕梁画栋,曾吸引多少羡慕?收获多少赞叹?光阴递嬗,四季更替。在人去楼空之后,寂寞地面对流淌的岁月。青春年少的欢声笑语,金榜题名的志得意满,独守空房的哀愁,挑灯夜读的刻苦,都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只剩下陋室空堂,衰草枯杨,

13、静静地听着岁月流淌的声音。走在婺源的乡村中,仿佛穿行在梦里的江南。房屋是黑白两色的,古树是葱茏高大的,小桥是婉约玲珑的。矮墙竹篱,菜园鱼塘,茂林修竹,那该是古代乡村文人悠适的田园生活。古朴,典雅,和谐。婺源的乡村,在岁月长河中,做着不卑不亢的精神守候,超然物外。11联系全文,说说婺源乡村有着怎样“独特的遗传密码”。 参考答案:耕读传家的传统;朴素和谐(或诗意优美)的环境;恬淡悠适的生活。12第节说“耕读传家是婺源人祖辈的传统”,“传统”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参考答案:刻苦好学,抱负远大,激励后学,桑梓情怀。13根据文意,试概括第6、7两节的写作意图。“矮墙竹篱,菜园鱼塘,茂林修竹,那该是古代乡村文人悠适的田园生活”一句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显示婺源的衰落,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缅怀,对乡土文化衰落的伤感。14在传统文明不断受到现代文明冲击的今天,面对婺源这类传统文明,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对此,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