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第一课时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六册.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544117 上传时间:2020-07-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第一课时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六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第一课时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六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第一课时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六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第一课时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六册.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说 课熵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是用来阐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作者在书中却把这物理学概念广泛运用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西方文化的各个领域。所以学习这篇文章需要注意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书的诞生背景,还需要对这种新的世界观有一个总的认识。里夫金和霍华德的这部书是在1981年出版的,该书对现代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作了深刻的分析。现代科学技术在只有几百年的发展中,为人类带来了高度的文明,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这个世界。与此同时,现代科学技术也使人类陷入种种困境之中,如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等。1972年,马萨斯领导的一个17人小组向罗马俱乐部提交了一份题为增长的极限的报告

2、。该报告指出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必然耗尽世界上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同时污染环境,威胁人类自下而上。这一报告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1981年出版的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比增长匠极限涉及的领域更广泛,意义也更深远 把熵的概念引入对世界的认识中,远远扩大了它在物理学上的意义。熵定律不仅适合于地球,而且适合于整个宇宙。地球上的有效能量有用尽的时候。有效能量用尽,称之为“热寂”,到那时,一切能量差别都趋向于零,所有有用能量已消耗一空,到处是永恒的死寂。宇宙正无可挽回地走向死亡,这就是新的世界观。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主题,深刻理解文章所阐述的新的世界观是怎样一种世界观。2.明确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3.体会作者

3、行文的妙处。4.体会概括分析的方法,培养概括分析的能力。教学重点提要钩玄,能快速提取课文的重要信息,加以归纳整理。教学难点 理解熵的概念,并能把熵作为一种世界观来观察世界,认识世界,能动的改造世界。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实现与文本的对话,首先是能对文本进行提要钩玄,其次是能通过文本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引发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 训练讲义:关于课文的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的训练。自然风光片与污染镜头。预习提纲一、学案,预习引导1.改正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讴心沥血(呕)告磬(罄)觉查(察)踌躇复水难收(覆)其中三味(昧)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贮备老态龙钟2.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用错的一项是( )A.

4、科学家们多少年来为这两个定律的真正的含义绞尽脑汁。B.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这篇文章观点新颖,论据有力,材料丰富,文字精当,堪称不刊之论。C.这也就是说,我们既不能创造能量,也不能生产能量。D.物质虽然可以再生,但必须以一定的衰变为代价。答案:C二、通读课文,回答下面的几个题目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在文中指的是能量守恒的同时,自然界发生的任何事情,一定的能量就被转化成不再做功的无效能量。3.读过本文后你能作出哪些推断? (1)科学作为一种文化,也并非完美无缺,它在传播神速音的同时,也不自觉地扮演着魔鬼。(2)对技术进步的乐观,对物质增长的贪婪,往往会使人类陷入种种困境,甚至造成环境污染,能

5、源危机等。(3)能量虽然不能消灭,但这并不意味着能量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为它在转化的过程中能够出现耗散。(4)不能再生的能源是指对人类来说不能再生,但在地质学意义上的时间内可被再生。三、解释下面词语熵:“熵是不能再被转化做功的能量的总和的测定单位”,熵是无效能量的总和,“污染就是熵的同义词”。能量耗散:自然界发生任何事情,一定的能量就被转化成了不能再做功的无效能量,这就意味着熵的增加,就意味着有效能量的减少,这就是能量的耗散。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它告诉我们能量虽然不但不能被创造又不能被消灭,但它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到另一种形式。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认为在世界上每时每刻都

6、在发生着能量的转化,能量的转化只能沿着一个方向,即耗散,也就是总有一些能量转化成无效能量。依据这个定律我们还可以推出,世界上的物质虽然可以循环再生,但必须以一定的衰变为代价。热寂:当世界上的有效能量趋于零的时候,被称之为“热寂”物质混乱:当地球上的物质耗散一空,这种状态被称之为“物质混乱”。四、“有些科学家争辩说,经过很长的时间,太阳能够对地表起一定作用,使消散了的金属分子又重新回到聚集的状态中去。这在统计数字上也许是可能的,但对人类却无济于事,因为这个过程是用地质学上的时间来衡量的,也就是说要花好几十亿年的时间。然而在短期内,在一些特定的地理区域里,能源与物质的熵的增加则是实实在在的现象。”

7、在这段话中“有些科学家”的观点是:经过很长的时间,太阳能够对地表起一定作用,使消散了的金属分子又重新回到聚集的状态中去。作者的观点是:上述的说法在数字上也许是可能的,但事实上不可能。学习导航第一课时一、导入语我很喜欢看星球大战一类的以太空探索为主要内容的科幻片,也曾尝试过写这类故事,当时我总是为自己设计的宇宙飞行器怎样才能达到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甚至是第三宇宙速度而大伤脑筋。后来再看一些片子,他们大多的主题是围绕争夺能量块(这与金庸小说不同,在他那里总有一部“秘籍”“剑谱”之类的)。当时总感到好笑,自从读了一部书之后,我这才感觉到这些编剧的作家用心良苦,他们对人类的关注已远远走在我们平常

8、人之先了。我所看的这本书就是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感谢课文的编者把它编入了课本,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奇文共欣赏。二、提取要点,重点突破这篇课文具有一定的概括性,用来阐明作者的观点的句子有哪些,快速阅读课文,撮出来。明确:宇宙的能量总和是个常数,总的熵是不断增加的。能量虽然既不能被创造又不能被消灭,但它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每当能量从一种状态转化到另一种状态时,我们会“得到一定的惩罚”。这个惩罚就是我们损失了能在将来用于做某种功的一定能量。这两种不同的能量状态分别被称为“有效的”或“自由的”能量,和“无效的”或“封闭的”能量。污染就是熵的同义词,它是某一系统中存在的一定单位的无效能量。世界的

9、熵(即无效能量的总和)总是趋向最大的量的。当有效能量告罄时,我们称之为“热寂”。当有效物质用尽时,我们称之为“物质混乱”。两者导致的都是熵(这一句话表述有误,会造成误解,可改为“导致两者的都是熵。”),都是物质与能量的耗散。小结:在概述一个科学道理或提出一个观点后,作者把问题分解开,逐一再进行论证。2.为了阐述上述科学道理,文章运用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说明。请从文章中找出这样的例子来,分别说说它们所说明的道理是什么。示例1:“高楼拔地而起”“青草的生成”世间万物都是能量的转化,都要消耗有效能量 示例2:“烧掉一块煤”能量并没有消失,只是转化了,不过不能再用它来做功了。示例3:“点燃一支

10、烟”要消耗能量,有效能量就会减少,而且这是不可逆的。示例4:“餐具的使用被有效地使用了”物质虽然可以循环再生,但必须以一定的衰变为代价。示例5:“把烧红了的火钳从火堆里取出来开始冷却”热量总是从温度较高的物体流向温度较低的物体,当温度平均后,就达到了能量平均状态,就不能再做功了。示例6:“河水越过水坝流入湖泊不以再做功的状态”每一次能量从一个水平转化到另一个水平,都意味着下一次能再做功的能量就减少了。小结:在论证道理的过程中,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来说明事理,这样就使文章通俗易懂,比较容易与读者实现对话。3.作者在行文中还使用引证法,试指出这些引证有什么作用。“你不可能不劳而获”“覆水难收”“

11、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引用这样一些民间谚语,来表达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含义,“当能量从一个较高的集中程度转化到一个较低的集中程度时,它就做了功”,而且,每当能量转化后,我们就会“得到一定的惩罚”。这个惩罚就是已经做了功的能量,再也不能做功了。也就是说,尽管能量的总数没有变,但做功之前是有效能量,做功以后就变成无效能量了。因此,每一次能量转化都意味着有效能量减少,无效能量增加,也就是熵的增加。作者引用的谚语就是这个意思。“你不可能不劳而获”是说要想有收获,就一定得付出劳动,正如做功就得消耗能量一样;“覆水难收”是说倒出去的水就再也收不回来了,正如做功消耗的能量就不能再做功了一样;“天网恢恢,

12、疏而不漏”是说法网宽,不会让一个坏人漏网,在这里强调的是无一例外,即做功就要消耗能量,消耗了能量熵就要增加,这是宇宙万物谁都逃不脱的定律。科学是一门学问,它能使这一代的傻瓜超越上一代的天才引用权威人士麦克斯格拉克曼的话以增强说服力,说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内容。太阳底下并无新鲜的东西引用圣经当中的一句话来说明世界上的能量永远都不会消灭。有些科学家争辩说状态中去。虚拟引用有些人对自己的反对意见,来为阐明自己的观点服务。三、与作者对话阅读这篇课文后,你有哪些联想?教师示例:前些日子我到重庆西南师大去招聘教师,事情做好后又到了我们学校的联谊学校云阳中学学习。回来的路是从云阳码头沿江而下,我站在甲板上想饱

13、览母亲河的风光,大餐一顿我在郦道元、李白、杜甫、刘白羽等人笔下领略过的奇山秀水,可是我很失望,的确很失望,回来以后还一直的失望。我曾把这种失望表现在一首诗中,我又联想了很多很多。据秦王一号墓出土的铁农具推算,早在5000年前,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力已达到了使用铁器的水平。耕作技术的发达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长又不得不进一步伐去森林或者变草原为耕地。历史上黄河流域的农牧界线几经北移。汉代司马迁划定的最初农牧界限,自碍百至龙门,北为牧区,南为农区,到唐代以后农牧界线被推至阴山以北。阴山下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观从此不复见。至清朝,除边远山区外,林地草坡几乎全成为荒山秃岭了。沿着同样的历史轨迹追寻,只

14、需换一种思维方式,也许我们对黄土高原的森林、长城以北的草原的消失会得到更使人信服的解释。这就是熵。示例1:西方著名的经济学家赫尔曼戴利指出:为了使占世界人口6的美国居民维持他们使人羡慕的消费水平、就需要耗费大约三分之一的世界矿物资源年产量。假定世界8的人口一无所有,目前的能流量便至多可使18的人,享受到美国的消费水平。但是,如果没有80的穷人的劳动,18的富人也难以再富下去。为了使80的穷人们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我们又必须动用相当部分的世界资源。因此,18的数字也是过高的估计。这番话及统计告诉我们,赶上美国的物质丰富水平是不可能的,而重复走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老路,先污染后治理,高投入高产出也

15、是不通的。环境正在把世界十分具体地而且是痛苦地联系在一起。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谁也逃脱不了来自苍天的惩罚。示例2:我最近看了许多材料,说的是日本悉心地保护着自己的森林,用大把的日元进口木材,包括中国的木材,他们进口中国木筷,用后再打成木浆出口到中国。他们从中国大量进口煤炭,把煤炭装在集装箱中放到大海里。可以说是很重视保护自己的环境了。然而由海洋及森林形成的日本上空湿润的空气,一样面临着报复或者威胁。在中国为了增大能源流量而不得不扩建火力发电厂的时候,日本忧心忡忡。内蒙古到2000年计划把本地区的发电装机容量从400万千瓦增加到2500万千瓦,山东也在计划增加中。到那时中国北方发电厂的烟囱一起浓烟滚滚,在冬季,从上风头趋风而下用不了几个小时便可集结在日本上空,不呼而来,驱之不去。当那些在东京的大街小巷互相面对面鞠躬的日本人抬起头来,看那滚滚浓烟时,这些含硫的气体已经完成了与日本上空湿润的海洋水气结合的过程,然后便是淅淅沥沥的酸雨。日本有学者惊呼:“东京将陷于来自中国北方的酸雨的海洋中!”示例3:有新闻媒体曾经充满自豪地报道过中国正成为世界丝绸国霸主的消息,实际上知道底细的人心里却悲凉重重!由于剿丝业的水污染严重且治理不易,欧洲的一些丝绸企业因为交不起罚金而纷纷倒闭或者转产,于是便把一块“霸主”的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