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期末复习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0544064 上传时间:2020-07-30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2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三期末复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历史必修三期末复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历史必修三期末复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历史必修三期末复习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历史必修三期末复习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三期末复习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三期末复习课件(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历史背景:,一、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遭到破坏,新兴地主阶级开始夺权。 阶级关系:“士”阶层崛起,形成了一个专业的精神文化创造阶层。 思想: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有渊博知识的文士。,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1.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 2.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

2、”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的“仁”与孟子的“仁政”的区别:,3.历史意义:,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构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构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二、儒学的演变,春秋:应运而生,战国:蔚然大宗,成为显学,秦朝:遭焚书坑儒,备受打击,西汉:初年:自我调整,逐渐复苏。 汉武帝:儒术独尊正统思

3、想 。,魏晋时期:遭到佛、道教的冲击,出现危机,唐宋时期:三教合一潮流弥漫,宋明时期:理学兴起,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明清时期:反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思潮兴起,新文化运动: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动摇,三、西学东渐,近代不同派别的政治主张及历史影响,四、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人民群众,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比较,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坚持改革开放 强调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坚持四项基本原

4、则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五、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希腊先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自然哲学,智者学派,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背景,核心,代表,影响,资本主义萌芽,神学桎梏阻碍,意大利因素,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宗教观,理性主义,资本主义发展,文艺复兴影响,天主教会腐朽,经济进一步发展,为革命制造舆论,自然科学发展,反对神学,挑战教皇神权,推翻旧制度、构建新蓝图,前三杰 后三杰 莎士比亚,马丁路德改革,加尔文改革,孟德斯鸠、卢梭伏尔泰、康德,以人为本 思想解放,解除精神枷锁 打击教会势力,为革命做准备 为制度绘蓝图,探讨和解自然释,人的价值和决定

5、作用,发现“自我”,逻辑学、哲学,比较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1.相同点:都主张仁与善。重视人文精神与理性,关注人与社会。 2.不同点: 孔子注重礼,维护等级名分制度;力图通过传统礼制来调整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实现国家安定,建立稳定有序的社会局面。主张“仁者爱人”,强调人的伦理道德,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人的社会性,但其根本是压抑人性。 苏格拉底崇尚人性自由,强调人。“认识自己”,注重心灵最大程度的改善,通过心灵去倾听神之声,去认识理性神的目的“善”,去按照善的目的行事,从而达到人心纯洁,道德高尚,社会安定,建立稳定和谐的国家秩序。“善”是苏格拉底追求的道德理想,苏格拉底以智慧作为行善的来

6、源和基础 ;“美德即知识”,关于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比较,(1)古希腊时期的人文精神: “人是万物的尺度”。智者学派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我们有理由把智者学派闪耀着人文精神的思想看作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而把普罗泰戈拉视为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 (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批判神学与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幸福。 (3)启蒙思想对人文主义的发展:启蒙运动在人、自然、国家、宗教和科学的相互关系上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启蒙运动摆脱了文

7、艺复兴的宗 教外衣,提倡理性的思考和判断;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的高度,从而比文艺复兴运动更为彻底,具有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西方不同时期人文精神的含义,启蒙运动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从思想特点上看:启蒙运动思想家把理性作为判 断是非的唯一标准,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宣 传理性真理是为了解放全人类。,在批判对象上:文艺复兴运动矛头指向天主教会 的神学世界观,而启蒙运动直指整个“黑暗的中世 纪”;,从涉及的领域看:文艺复兴集中于文学、艺术领 域,启蒙运动扩展到宗教、哲学、经济、科学、 史学、

8、文学、美学等精神文明领域的各个方面;,从批判形式上看:启蒙运动摆脱了文艺复兴的宗 教外衣,提倡理性的思考和判断;,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和法国启蒙思想的异同,1718世纪的东西方出现了反封建的社会思潮,中国以三位进步思想家为主,法国以启蒙思想家为主。,(1)相同点:这两种思想分别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大胆揭露和深刻批判,即都是反封建的。,(2)不同点:明清时期的民主思想尚未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没有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新政权方案,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民主革命产生的影响有限; 而法国启蒙思想彻底批判了封建制度与封建神学,提出了“三权分立”等资产阶级国家政治蓝图,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

9、动员。,七、中国古代文化长廊,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思想活跃,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由此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如文字出现异体杂出,一字多形等混乱状况。文学出现诗经、诸子散文、楚辞等。 2秦汉: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加强。西汉儒学独尊,文化艺术由此得到迅速的发展,秦以小篆为基础的统一文字;文学艺术各放异彩。如汉赋等。 3魏晋:国家分裂,民族融合,士人群体形成。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顾恺之“以形写神”,出现文人画(写意、神似)。 4隋唐: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和、文学艺术全面辉煌,同时法度规范成为普遍的社会需要。如:书画艺术(雍容华贵;注重法度)。中

10、唐以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政治黑暗,出现了大量表达人民痛苦、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作品。如杜甫、白居易等现实主义诗作。,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特色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六、中国古代文化长廊,5宋元:宋代重文,理学兴起;商业繁荣,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宋词流行,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种,风俗画兴起,书法追求个性、有意无法。 元代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元散曲流行、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 6.明清: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文化专制、八股取士。同时,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市民阶层扩大。从而出现了揭露封建制度腐朽黑暗的小说和艺术作品,如:四大奇书。书法艺术

11、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七、19世纪以来的世界科技文化,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长刺激了对科学技术的需求 , 工业革命也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进步提供了制度保障; 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兴起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宗教改革推动了西欧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科学家们的个人天赋和不懈努力,(一)、近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对比中国),1.原因,波兰,意大利,英国,美国,英国,英国,提出日心说,开创近代科学,创立经典力学,生物进化论,改良蒸汽机,科技发明,近代天文学奠基人,“近代科学之父”,奠定了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生物学领域掀起一场划时代革命,蒸汽机成为改造世界的动力机械,“发明大

12、王”,2、近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表现,3、近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改变了社会生产方式,.促进了制度的革新和文明的进步,.改变人们的自然观和科学观, 为哲学思想领域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一定程度上对自然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全球化进程,古代科技与近代科技的区别,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大多是对生产经验和自然现象的简单总结,属于经验和描述的范畴。没有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阐释。其间缺少科学的概念、定律和逻辑推理,也未能提出较为系统的完整的学说。这种“传统科技”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科学。 近代科学是建立在观察、实验基

13、础上,以实验事实为依据,以归纳推理为主要手段。从现象深入本质,从经验定律上升到系统的科学理论。,结合明中后期历史背景,分析晚明科技一度辉煌的原因 1.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同时传统的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引发了个新工艺技术的需要; 2.西学东渐趋势的出现,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推动明朝中后期科技的发展; 3.明朝中后期国家统一 、社会相对安定也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政治环境。 15世纪后中国科技由盛转衰的原因 1.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自然经济仍占主要地位,对近代科技发展需求较小,使近代科技缺乏发展的动力; 2.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加强,文化专制的大肆横虐,直接阻碍了近代科技的发展; 3.闭关锁国政策又人为地阻断了中外科技的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