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7《诗三首》之《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素材新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537971 上传时间:2020-07-3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2.7《诗三首》之《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素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高中语文2.7《诗三首》之《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素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2.7《诗三首》之《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素材新人教版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2.7《诗三首》之《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素材新人教版必修2.doc(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五柳先生传中的自我形象归去来兮辞与文学中的回归主题桃花源记的理想模式。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有赖于他的散文和辞赋的,实不下于他的诗歌。特别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这三篇最见其性情和思想,也最著名。五柳先生传只有一百二十多字的本文和四十多字的赞语,却为自己留下一篇神情毕现的传记。晋书陶潜传曰:“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在陶渊明之前,司马迁写过自序,王充写过自纪,但那分别是史记和论衡的自序,带有自传性质而已。阮籍写过大人先生传,虽然借着大人先生表现了自己的志趣,但并不是自传。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取正史纪传体的形式,但不重在叙述生平事迹,

2、而重在表现生活情趣,带有自叙情怀的特点,这种写法是陶渊明的首创。此后,王绩的五斗先生传、白居易的醉吟先生传都是深受其影响的。五柳先生传在一百多字的篇幅中,以极其简洁的笔墨表达了不同流俗的性格,清楚地划出一条与世俗的界限,从而塑造了一个清高洒脱、怡然自得、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五柳先生遂成为寄托中国古代士大夫理想的人物形象。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文中所写归途的情景,抵家后与家人团聚的情景,来年春天耕种的情景,都是想象之辞,于逼真的想象中更可看出诗人对自由的向往。文中不乏华彩的段落,跌荡的节奏,舒畅的声吻,将诗人欣喜欲狂的情状呈现于读者面前。对于后人来说,一切的回归,一切的解放,都

3、可以借着这篇文章来抒发,因此它也就有了永恒的生命力。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元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卷五引)虽未必是严谨的评论,但此文之高妙实在是难以伦比的。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

4、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但能提出这个空想是十分可贵的。陶渊明的典型意义诗人陶渊明的被发现士大夫的精神家园不为五斗米折腰酒与菊陶渊明在当时只以隐士著称,他的文学创作没有得到高度的评价,这是因为他平淡自然的风格与当时崇尚的华丽文风不合。萧统是第一位发现陶渊明文学价值的人,既推崇其人格也推崇其文学。到了宋朝,特别是经过苏轼、朱熹的弘扬,以及汤汉对其作品的诠释,陶渊明才真正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这地位一直保持到今天,并获得了世界的声誉。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

5、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由于陶渊明的吟咏,酒和菊已成为他的象征。古代文人爱酒的不少,但能识酒中之深味的,从饮酒中体悟人生真谛的,陶渊明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之一,酒和陶渊明的生活及其文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阮籍饮酒有以醉逃祸和借酒浇愁的意味,陶渊明则是追求酒所助成的物我两忘的境界。陶渊明写菊其实并不多,一共六处,但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太著名了,菊便成了他的化身,成了中国文学里象征着高情远致的意象。在酒和菊之外,象征陶渊明的还有“孤云”:“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暖暖空中灭,何时见馀晖。”(咏贫士其一)陶渊明生前是孤独的,他的诗歌是一个孤独者的自白。他生命的光辉在他死后才逐渐放射出来,“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梦李白其二),杜甫的这两句诗用在陶渊明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