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7《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学视野拓展《古诗十九首》浅谈素材新人教版必修2 (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537907 上传时间:2020-07-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2.7《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学视野拓展《古诗十九首》浅谈素材新人教版必修2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2.7《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学视野拓展《古诗十九首》浅谈素材新人教版必修2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2.7《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学视野拓展《古诗十九首》浅谈素材新人教版必修2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2.7《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学视野拓展《古诗十九首》浅谈素材新人教版必修2 (1).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十九首浅谈要谈古诗十九首,首先应简单谈一谈五言诗。古诗十九首全是五言诗。五言诗是如何产生的?它的产生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何意义?而最终经过怎样的发展才产生了古诗十九首这样的巅峰之作呢?一、五言诗的兴起与发展1、五言诗的起源五言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和其他诗歌形式一样,都是从民间产生的。五言诗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远在四言诗盛行的时代,五言诗即已萌芽。例如诗经中的行露、北山等篇已有半章或全章都是五言形式,但这不过是四言诗中偶然杂有一些无言诗句而已,当然不能算五言诗。到了春秋末期,楚国民歌出现了孺子歌那样的形式,(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

2、以濯我足。”)更晚又出现秦始皇时的长城歌的形式,虽然都是连句用韵,韵密而调促,而前者还带有语助词,但已经是独立成篇的五言诗雏形。及至西汉,五言的歌谣谚语越来越多,其中如成帝时童谣:“邪径败良田,谗口害善人,桂树华不实,黄雀巢其颠。故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怜。”(汉书?五行志)这种隔句用韵的形式,音节比较舒缓协调,是五言歌谣形式的进一步发展。自汉武帝以后,这种形式的五言歌谣,大量地被采入乐府,成为乐府歌辞。它们有不少的新颖故事,相当成熟的艺术技巧,逐渐吸引文人们的注意和爱好。他们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试行模仿起来,于是就有了文人的五言诗。这便是五言诗的起源。新的形式是适应于新的内容的。汉初的四言诗本是继

3、承诗经三百篇的形式,后来四言诗不能表达日益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作者才不得不突破旧形式,采用民歌的新形式来代替它。所以东汉初年便出现了文人创作的五言诗。东汉末年,由于社会的大动荡,一些接近民间的文士忧生念乱,愈来愈感觉四言诗的旧形式不能适应,文人创作的五言诗就产生,而且艺术技巧日益成熟。锺嵘在诗品序里说过,四言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因为它“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具体地说,五言句所包含的词和音节可以比四言句多,运用起来伸缩性也较大,所以在表达上确实更灵活更方便些。明白这一点,不仅可以了解五言诗所以兴起的原因,也可以了解五言形式为作家所乐用和

4、五言诗为什么发达的原因。2、东汉文人的五言诗文人的五言诗是东汉才有的,相传为西汉枚乘、李陵、苏武等人的五言诗都不可信,这只是前人的传闻。玉台新咏把文选所载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等八首和另一首古诗“兰若生春阳”题为枚乘所作,是没有根据的。所以锺嵘说:“自王、扬、枚、马之徒,词赋竞爽,而吟咏靡闻。”(诗品序)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从五言诗发展的趋势看来,枚乘的时代不可能出现这样优美的文人五言诗。文选又载苏武诗四首,李陵与苏武诗三首,其中抒写朋友夫妻离别之情,行役战场之苦,与苏李赠别的事无关;诗中所写“江汉” 、“河梁” 、“山海” 、“中州”等语,更与苏李二人当日的情事和行踪不合。显然是后人假托

5、的,或者是众多的无名氏古诗的一部分,被讹传为苏李的作品。至于其他诸书所载的苏李诗,那就更不必说了。古乐府白头吟的“皑如山上雪”一首,或又以为卓文君作,也是不可靠的。所以刘勰说:“成帝品录,三百馀篇,朝章国采,亦云周备。而辞人遗翰莫见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好见疑于后代也。”(文心雕龙?明诗)可见齐梁时人已经不相信西汉时有文人五言诗了。由于汉代乐府民歌中大量成熟的五言诗的出现,以及五言诗表现力强、艺术造诣高等方面的原因,五言诗在东汉以后引起了文人的注意,文人开始模仿乐府诗歌,并开始创作五言诗。汉代的文人五言诗,按流传的作者来分,可分为有主名文人五言诗和无主名文人五言诗两大类。现存有主名的东汉文人五言

6、诗,数量虽然不多,但大体上可以看出文人五言诗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文献记载看,东汉时代的早期作家班固写的一首咏史诗,内容是咏缇萦救父,汉文帝除肉刑的事,可能是他被逮洛阳狱中所作。现在人们一般认为这就是中国文人五言诗的最早作品。虽“有感叹之词”,但“质木无文”( 锺嵘诗品?总论),缺乏形象性。这说明文人初学五言新体诗,技巧还很不熟练。其后张衡所作同声歌,用新婚女子自述语气,可能有所寄托。这首诗感情真挚,词采绮丽,表达技巧已有一定的进步。如“思为莞蒻席,在下蔽匡床;愿为罗衾帱,在上卫风霜”数句,颇有乐府民歌情调,后来陶渊明闲情赋中“愿在衣而为领”一段,便是受了它的启发。东汉末,桓、灵之际,五言诗作

7、者有秦嘉、蔡邕、郦炎、赵壹、辛延年、宋子侯等。秦嘉既作述昏等四言诗,又作留郡赠妇诗三首五言诗,说明诗人已不满于四言的旧形式,而在试探五言新体诗的创作。赠妇诗叙述作者奉役离家,不得与其妻面别的惆怅情绪,如云:“长夜不能眠,伏枕独辗转。忧来如寻环,匪席不可卷。”又云:“河广无舟梁,道近隔丘陆。临陆怀惆怅,中驾正踯躅。浮云起高山,悲风激深谷。良马不回鞍,轻车不转毂。”以整齐排偶的语言,写真挚深厚的感情,朴素自然中表明了文人学习五言诗的技巧已渐趋熟练。蔡邕的翠鸟以鸟自比,反映了作者遭遇迫害,幸脱世网的心情。郦炎的见志诗二首表示作者不信宿命的思想、超迈绝尘的雄心壮志和贤才被抑不用的感慨。特别是赵壹的刺世

8、疾邪赋篇末二诗,揭露东汉末年政治社会的黑暗,充满愤激情绪,其第一首有云:“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使人联想到李白的诗句:“万言不值一杯水!”正是封建文人生不逢时的共同命运。东汉的文人五言诗之所以日趋成熟,是和学习乐府民歌分不开的。上述几首诗,无论语言风格、比兴手法等方面,都可以看出乐府民歌的影响。但其影响最显著、艺术成就最出色的则为辛延年的羽林郎和宋子侯的董娇娆二篇。前者写胡姬的抗拒豪强,后者假设桃李和采桑女子互相问答,感叹盛年一去,即遭捐弃的不幸命运。风格逼近乐府民歌。不但表现技巧纯熟,而且深得乐府民歌的精神。辛延年、宋子侯,生平不可考,可能是熟悉乐府民歌的下层文人。羽林郎是乐府中的“杂曲

9、歌辞”。它反映汉末官僚贵族、豪强恶霸对人民横加欺压的不法行为,歌颂了我国古代妇女“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的传统美德,故事情节、描写手段都颇与陌上桑相似。诗中极力描写胡姬服饰的豪华,有模拟陌上桑迹象。胡姬拒绝金吾子的调戏和引诱,显示了她的坚贞不屈的品格,这也和罗敷一样,都是民间女性中的光辉形象。诗中的故事、对话、结构和夸张的描写手法都具有乐府民歌的特色。无主名的文人五言诗主要有冒为苏武、李陵唱和的“苏李诗”和被收在昭明文选中的古诗十九首,此外,东汉末年还有数量不少的无名氏“古诗”,其中古诗十九首代表了那时文人五言诗的最高艺术成就,也标志着东汉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新阶段,并为后世留下了一笔无法估量的

10、艺术财富。二、古诗十九首历代文史学家,都给予古诗十九首很高的评价,称它为“一字千金” 、“五言之冠冕”,或更推之为“风余诗母”,视作诗经以后影响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重要的作品,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萧统编纂的文选,本来只是该书汇录多篇诗歌中的一小部分而已,但很早就脱离母体而独立,成为专题研究的对象,而古诗十九首也就变为一个专有名词,特指称一组“十九首”的五言古诗。这些古诗大多数是文人模仿乐府民歌而作,其中有许多是入乐的歌辞。现存的汉代诗歌,“古诗”和“乐府”往往很难加以划分,就以古诗十九首为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把其中的“驱车上东门”和“冉冉孤生竹”列入“杂曲歌辞

11、”;朱乾的乐府正义更干脆地说:“古诗十九首,古乐府也。”1、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历来有许多推测。梁朝的萧统已经弄不清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故著录在文选里,仅称为“古诗”,归入“杂诗说”,而在齐、梁时代曾有一些传闻臆测之词。文心雕龙?明诗:“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词。”诗品上:“去者日已疏四十五首, 旧疑是建安中曹、王所制。”或谓枚乘、傅毅,故不可靠;即曹植、王粲也是揣度之词。因为从诗歌发展上看,不但枚乘,即与班固同时,才名又相伯仲的傅毅也不可能对五言诗取得这样的成就。至汉末建安中,洛阳被董卓焚毁,早已化为灰烬。曹植送应氏诗就描写过它的萧条景象。(“

12、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而十九首的诗人眼中的洛阳还是两宫双阙、王侯第宅尚巍然无恙,冠带往来游宴如故。(见青青陵上柏、驱车上东门)何况洛阳未遭破坏之前,王粲尚幼,曹植并未出世。除此之外,世说新语?文学篇记载王恭称“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见“回车驾言迈”)为古诗佳句。王恭是晋代人,如果此诗属曹、王之作,他不该不知道而称其为“古诗”。再者,曹植的诗受到古诗的一些影响,如怨诗行、浮萍篇、游仙和门有万里客行等篇都有用古诗或仿古诗词句的地方。显然古诗应在曹、王之前。后人又有据“明月皎夜光”的“玉衡指孟冬”一句断定这首诗为汉武帝太初改历以前的作品。(文选李善注谓,太初以前,仍用秦历,以建亥月(夏历十月

13、,即孟冬)为岁首,故诗写秋景而仍说孟冬。)其实这是误解。这里的孟冬不是指季节月份,而是斗星所指的时刻,不能作为西汉时已有五言诗之证。讨论十九首作者问题的大不乏人,但他们说来说去,总离不了枚乘、傅毅、张衡、蔡邕、曹植、王粲诸人,同时也没有拿出确实证据来支持他们的理论。所以,近代学者大都同意沈德潜古诗源的意见:“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这批古诗虽不是一人所作,但风格内容大体相同。其产生的时代,先后距离必不甚远。再从文人五言诗的兴起和发展以及有关历史事实综合考察,估计古诗十九首的时代大概不出于东汉后期数十年之间,即至早当在顺帝末年,至晚亦在献帝以前(约公元140190年)。不过值得一提的

14、是,由于建安时代,紧相衔接,现存的建安诗和古诗相似的也不少,古诗中杂有少数建安时代的作品也并非绝对不可能。古诗中既然有许多曾经入乐的歌辞,它们在传唱中也许屡经润饰。郑振铎先生怀疑十九首到建安曹、王之时才润饰到如此完好,这也是可能的。2、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既非一人,所以它们反映的思想内容是很复杂的。大体说来,其中有写热中仕宦的,如“今日良宴会” 、“西北有高楼” 、“回车驾言迈”三首。有写游子思妇的,如“去者日以疏” 、“明月何皎皎”及“行行重行行” 、“青青河畔草” 、“冉冉孤生竹” 、“凛凛岁云暮” 、“孟冬寒气至” 、“客从远方来”八首。有写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如“青青

15、陵上柏” 、“东城高且长” 、“驱车上东门” 、“生年不满百”四首。有写朋友交情的凉薄的,如“明月皎夜光”一首。此外还有主题不明确的,如“涉江采芙蓉”和“庭中有奇树”二首,可能是指夫妇,也可能别有寄托。“迢迢牵牛星”一首,表面上是咏物的诗,实际上也是借牛女双星比男女离别之情。这是由于东汉末年政治黑暗,外戚宦官交相执政,结党营私,排斥异己。文人不仅得不到重用,而且随时可能罹祸,因此对现实不敢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作品内容总是闪烁其词,或是避重就轻,因而其真实内容较难猜测。古诗十九首的思想感情虽然复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对人生易逝、节序如流的感伤,大有汲及皇皇如恐不及的忧虑。如“今日良宴会”云:“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回车驾言迈”云:“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青青陵上柏”云:“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生年不满百”云:“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所有这些,都是失意士人正当社会大动乱的前夕,对于现实生活和内心要求的矛盾、苦闷的反映。古诗十九首的作者通过闺人怨别、游子怀乡、游宦无成、追求享乐等等内容的描写,表现了浓厚的感伤情绪。他们和乐府民歌的作者不同,大都是属于中小地主阶级的文人,为了寻求出路,不得不远离乡里,奔走权门,或游京师,或谒州郡,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