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4《诗经》两首论《诗经国风》中的自然人性素材新人教版必修2 (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534979 上传时间:2020-07-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2.4《诗经》两首论《诗经国风》中的自然人性素材新人教版必修2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语文2.4《诗经》两首论《诗经国风》中的自然人性素材新人教版必修2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2.4《诗经》两首论《诗经国风》中的自然人性素材新人教版必修2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2.4《诗经》两首论《诗经国风》中的自然人性素材新人教版必修2 (1).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诗经国风中的自然人性摘要: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从孔子开始,一代代的学者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在解读这部经典。在文学世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今天,对诗经的解读也正火热进行。然而,在现代社会人性呼唤一浪高过一浪的背景下,我们是否能从自然人性这一角度去解读诗经,本文试从现代比较时兴的“自然人性”角度在这部经典中找寻一些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有借鉴意义的东西。关键词:诗经关雎自然人性诗经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元典之一,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先秦古籍中,向无真伪之争者,几乎只此一部而已。其中的诗篇所跨越的时间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共五六百年;地区则包括号称“十五国风”的今陕、晋、豫、冀、鄂等六个省的全部或部

2、分的广大疆域;内容涉及的范围尤广,除大雅三十一篇及颂四十篇属于统治阶级上层的庙堂诗歌,只有历史意义,很少涉及社会风情外,其他风诗一百六十篇和小雅七十四篇中的一部分,则广泛地反映了各地人民的社会生活现实,所谓“饥者歌其实,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便已深深地扎根了。无疑,这不止表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民族性,也可以从中看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民族特点。对诗经的解读在其产生之后的较短时间内就陆陆续续的开始了。千年来的研究成果中比较著名的有毛诗郑笺、毛诗正义和宋代大儒朱熹的诗集传。朱夫子的研究成果以理学为思想基础,从王道和儒学的角度出发,深深的打上了儒学和政治的烙印,在分析理解时努力赋予诗经崇高不可亵渎的

3、地位,因而往往为一些本来很普通、很有大众气息的诗作带去其他的意义,以使其合乎儒家思想要求,服务其政治。在朱熹前的研究者尤以汉代较为突出,然而,汉人说诗经时常向诗中填塞“实事”。他们不把诗作为文学作品来看,说诗皆从寻找实事入手,把大多数诗篇与历史上某人某事相牵合,视诗叙事言情,如同史书“实录”。比如小雅祈父,汉儒就认为是讥刺周宣王错用祈父,而不得其人。【1】我们认为分析文学作品应该了解它的历史背景,因为一切文学艺术无不来源于生活。诗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也不例外。它也不能够离开现实生活和一定的历史背景,否则就是无源之水,就不能产生反映现实和抒发真情实感的诗。但汉儒说诗,为了达到用诗来“经夫妻,成孝

4、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政教、道德功利的目的,常常“以史证诗”,联系具体历史事件来牵强附会,认为诗几乎就是当时重大政治事件和历史事件的记录。这无疑是片面的,错把艺术真实当作历史实录,忽视了诗作为文学作品,具有典型性并反映广泛社会生活的特点。尚书帝典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经关雎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咏歌之不足,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之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朱子诗集传序云:

5、“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为作也。”诗歌的创作本就是以情感为基础,情感是诗歌不朽的灵魂。能流传下来的诗歌,绝大部分是因为其真情实感的流露,能引起普遍的共鸣。诗经能流传至今,我们相信它进过了乐官等官方为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修改、完善。但要肯定的是,诗经的流传是因为它引起了大多中华儿女的共鸣。其中一点就是它透过文本表现出的对自然、生命的热爱和对人身自由的高度赞扬。诗集传国风开篇说到:“国者,诸侯所封之域;而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谓之风者,以其被上之化以

6、有言,而其言又足以感人,如物因风之动以有声,而其声又足以动物也。是以诸侯采之以贡于天子,天子受之而列于乐官,于以考其俗尚之美恶,而知其政治之得失焉。”从这段叙述中知道,诗经的来源和目的非常明确。诗经,特别是其中的国风来自于民间,用于统治者考风俗、明得失既然这样,诗经中所采集和编集的就应该是原始的、不加修饰纯民间的文学作品、民间歌谣等等,然而,事实并非这样,诗经中的创作方法和语词搭配,一直是后代人望尘莫及的,没有专业文人学士编撰加工是不可能有今天的面貌的。但即使是这样,对于诗经的解读还是应该“以本为本”,尽可能还原诗的原始面貌。关雎是国风之始,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它的重

7、要性和对它的评价之高。史记外戚世家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夫妇之际,人到之大伦也。”又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论诗,以关雎为始。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他们的着眼点是迂腐的,但他们对诗之本义的概括却基本正确。问题在于它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婚姻?这关系到我们对风的理解。【2】朱熹诗集传“序”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也。”尽管朱熹对关雎主题的解释并不如此,但从关雎的具体表现来看,它确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爱情追求。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云:

8、“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此后,人们评关雎,皆“折中于夫子”(史记孔子世家)。关雎究竟如何?我们认为,关雎是人文之始。关雎中所体现出的四想是充分的人性解放的思想,所表露的是原始先民所具有的人的天性,未经雕琢、腐蚀的自然人性。“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和鸣于洲上,其匹偶不乱之意,而兴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3】在尊重人性的时代人们自由的表达爱情,这种“逑”的目的,也许仅仅是未来而满足人的原始欲望,满足人的基本生理需求。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来讲,只有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人才会去追寻更高层次的需求。关雎中的男子,借以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一位寄托,委婉含蓄的向自己心

9、仪的“窈窕淑女”表达自己的心意。采集诗的目的是“考其俗尚之美恶,而知其政治之得失。”。关雎是“民间歌谣”,它所写的男女之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相传古人在仲春之月有会合男女之习俗。周礼地官媒氏云:“媒氏掌万民之判(配合)。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不禁止私奔);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关雎所咏的未必就是这段史实的纪实,但这一段史实却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男女相会,互相爱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状态和风俗习尚。对于当时的统治者来说则是帮助其了解他所统治的人民的风俗。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是社会生活,而对社会风俗习尚的描写,能更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融汇于社会风

10、习的画面中,从而就更有真实感。关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的,且真实而有效的表现了人民对生命的热爱和强烈的生命本体意识。“意识到的生命意义实现的生命状态。属人的世界是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世界,属人的世界是人的本质世界,是人对超越于种生命(即动物生命)的成为人的本质生命境界的追求”【4】正是有这种生命意识和人性自然的体现,才让关雎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从朱熹开始,大部分对关雎的解读都奉行儒学和王道思想,文学一直在为政治服务。在人性呼唤一浪高过一浪的现代社会,当我们回过头去看先贤们的论著时,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他们呢?从诗经开始,去品味先贤们文学世界里充满人性关怀的诗篇,去感受他们冠于自然人性的呼唤。“正因为世界是内在之道的表现,是有秩序的,所以理想的人格就要与天地之造化之道相适应,摆脱包括儒家礼仪在内的束缚与拘羁,厚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情,与这样的天地之美相结合,得到的美感当然要远远超越儒家的中和观念。”【5】参考文献:【1】王硕明.对汉代诗经研究历史化的评价.第二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语文出版社出版.1996.8【2】【3】聂石樵.漫谈关雎.诗经赏析集C.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0【4】侯淑芳.关于人生境界的界定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01)【5】袁济喜.古代文论的人文追寻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2.1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