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指南概要63页

上传人:3**** 文档编号:140532495 上传时间:2020-07-30 格式:PDF 页数:63 大小:716.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指南概要63页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地震指南概要63页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地震指南概要63页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地震指南概要63页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地震指南概要63页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震指南概要63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指南概要63页(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前前 言言 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饱受地震灾害之苦特别多的国家之一。 1976 年的唐山大地震和 2008 年汶川大地震,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破坏性极强、波及范围极大、救灾难度极大、影响极其深远的地震灾 害。地震灾害不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也给疾病预防与控 制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进一步明确地震灾害的公共卫生影响, 有针对、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地震灾害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确保大 灾之后无大疫,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支持和帮助 下,联合华西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以及有关省市疾病预防控制 中心,在总结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实践,以 及其他国家的地震

2、灾害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经验后, 提出了本工作指 南。本指南根据地震灾害公共卫生特征,按照灾前准备、灾后应急和 恢复重建等核心业务工作分别进行了描述, 以期指导各级疾控机构进 一步理清思路、积极主动、科学规范地开展地震灾害的疾病预防与控 制工作。 2 第一章 总论 第一章 总论 一、地震灾害及危害一、地震灾害及危害 (一)地震灾害特征(一)地震灾害特征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灾难性、次生灾害多发性、影响巨大性和 重建艰巨性等五大特征。 (二)地震灾害的主要危害(二)地震灾害的主要危害 1、直接危害。包括: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水、电、气、道 路等基础设施破坏,能源供应受损,交通通讯中断,社会服务设

3、施受 损,生态环境破坏等; 2、间接危害。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人群健康影响; 3、次生灾害。包括:火灾、化学品爆炸、化学品和放射性物质 泄漏、洪涝灾害、海啸、交通事故、社会骚乱等。 二、地震灾害不同时期引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二、地震灾害不同时期引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一)应急期,主要是地震灾害在短时期造成的直接后果(一)应急期,主要是地震灾害在短时期造成的直接后果 1、对人群健康的直接影响 (1)大量的人员伤亡。主要是指建筑物倒塌,山体滑坡等造成 身体的机械性损伤和死亡。 (2)传染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不清洁的饮用水和食物,大规模 3 人群迁移和聚集, 卫生设施不完善, 媒介生物迁移和人群

4、暴露等引起。 (3)意外伤害。主要是由中暑,犬伤,烧灼伤,冻伤, CO 中 毒,食物中毒,化学品中毒,放射性物质污染等偶发事件引起。 (3)慢性非传染病病。主要是由于生活和生存环境的改变,导 致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发作。 (4)精神及心理创伤。主要是地震灾害的突发性、灾难性引起 的早期心理应急反应, 以及生活和生存环境的改变引起的短期心理沟 通障碍等。 2、对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的破坏 (1)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受到冲击。一方面是公共卫生服务机构 受损。包括建筑物毁坏,设备仪器损坏,实验室遭到破坏,数据和技 术资料丢失。另一方面是卫生服务人员受损。包括个人和家庭成员失 踪,家庭财产受损、

5、长期劳累造成的人员减员等。 (2)卫生服务需求增加。由于大量的伤病人员需要紧急救治, 大量的心理疾患者需要疏导,因此,短时间内需要大量的医务人员和 医用物资,如医疗器械、血液等。 (二)恢复重建期,主要是地震灾害的间接后果和长期影响(二)恢复重建期,主要是地震灾害的间接后果和长期影响 1、对人群健康的间接影响 (1)破坏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包括免疫规划,妇幼卫生,精 神卫生,药物和疫苗供给等正常工作秩序受到破坏; (2)增加了潜在的伤残寿命。机械性损伤导致的伤残;气性坏 4 疽引起的截肢;建筑物倒塌产生的粉尘吸入而引起尘肺;精神性创伤 等。 (3)打乱了正常生活,身体抵抗力下降,精神和情绪紊乱

6、,极 易诱发多种疾患; (4)生态环境破坏,有可能导致某些传染病升高。 2、对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的间接影响 (1)破坏了公共基础设施。饮水,电力、燃料,通讯和排水系 统破坏,导致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工作秩序受到影响; (2)道路交通和通讯中断,导致医疗卫生服务的及时性受到影 响; (3)媒体、国际国内社会等的过分关注和期望,造成公共卫生 服务的工作压力、工作强度和工作难度增加。 三、地震灾后疾控工作周期三、地震灾后疾控工作周期 分为灾前准备、灾后响应和恢复重建三个阶段。其中灾前准备包 括组织准备、公共卫生风险评估、避灾和减灾、应急计划、政策和能 力建设等。应急响应应急救援和疾病控制。恢复重建包括公

7、共卫生服 务能力恢复、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病疾病预防与控制等。 四、疾控工作面临的挑战四、疾控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准备不充分(一)准备不充分 主要是应对体制和机制不完善,物资与技术储备不足够,风险与 5 危害认识不到位,导致灾后短期内工作混乱,不系统全面。 (二)组织机构不健全(二)组织机构不健全 主要是指预案启动不经常性,机构的临时性,导致应急指挥不统 一,信息不通畅,反应不灵敏,不能有效动员内部和外部资源。 (三)短时期人员和物资缺乏(三)短时期人员和物资缺乏 主要是指公共卫生服务需求与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之间存在的短 时间差距,导致在人员、应急装备、运输工作和专业设备不足。 (四)工作条件简

8、陋(四)工作条件简陋 主要是灾后公共设施破坏,疾控工作现场缺电、少水,食物、药 品不足,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五)工作压力巨大(五)工作压力巨大 主要是指灾害造成的公共卫生影响大,灾后面临的形势复杂,任 务繁重,政府和群众的需求与要求都比较高。特别是“大灾之后无大 疫”的艰巨任务,容不得疾控部门有丝毫的懈怠和马虎。 五、地震灾害疾控工作关键要素五、地震灾害疾控工作关键要素 (一)做好日常应急准备工作(一)做好日常应急准备工作 包括完成组织准备、 公共卫生风险评估、 避灾和减灾、 应急计划、 6 政策和能力等建设。 (二)建立卫生部门统一协调机制(二)建立卫生部门统一协调机制 包括指挥决策,组织

9、协调,监测预警,信息收集和报告,社会动 员,应急保障(含物资分发机制)等机制。 (三)当地的疾控力量是战胜灾害的关键(三)当地的疾控力量是战胜灾害的关键 主要是指当地的疾控队伍, 比其他力量更熟悉当地的人文和地理 环境,能更好的组织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四)外援疾控力量要以灾区需求为导向(四)外援疾控力量要以灾区需求为导向 外部援助可以帮助受灾地区迅速从灾难的打击中恢复过来。 但如 果这种援助并不是当地真正需要的,或救援物资和人员过剩,极易给 灾区带来新的负担,并影响当地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建立适宜的保障措施(五)建立适宜的保障措施 首先是通信保障。采用各种有线、无线以及

10、卫星通讯以及人员传 递等方式,保证指挥系统、疾控机构、医院、消防队、机场、车站、 港口、各救援力量等重要部门和组织之间的通讯联络畅通,以确保指 挥和协调各疾病预防与控制力量的行动, 及时了解灾区受灾的消息以 及他们的需求。其次是物资装备保障。包括个人生活携行装备、个人 防护装备、 办公通讯装备和现场快检装备等, 确保现场工作顺利开展。 再其次是后勤保障。包括车辆的调配,生活安排,各类救灾物品的接 7 收和分发管理等。 8 第二章第二章 灾前准备 灾前准备 地震灾前准备是为了降低地震灾害对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秩序 的冲击和破坏,提高疾控部门应对灾害的能力,预防和减缓各种与地 震相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

11、件发生。 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地震灾前准备主要包括了组织准备、 公共 卫生风险评估、预防和减轻公共卫生影响、人力资源准备、应急物资 准备、现场处置工具准备等六个关键因素。 一、组织准备一、组织准备 (一)建立组织框架(一)建立组织框架 包括指挥部门、协调部门和执行部门的逻辑框架。重点构建日常 应急处置中心(EOC) ,提供相关人员进行规划、组织、获取和分配资 源的场所,完成评估灾情和需求、决策应对方式、调动各种资源、启 动行动指令、跟踪资源利用和上报工作进展等六项工作任务,来提供 政策指导和支持、确定工作重点和协调机构之间行动。 (二)制定政策,即运行机制和制度(二)制定政策,即运行机制和制度

12、 1、机制。包括指挥决策机制,组织协调机制,监测预警机制, 信息收集和报告机制,社会动员机制,应急保障机制(含物资分发机 制) 。 2、制度。包括岗位职责,监督评价,奖惩等制度。 9 (三)制定计划和预案(三)制定计划和预案 1、编制应急预案准备。包括全面分析本系统、本单位危险因素, 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类型及事件的危害程度; 排查突发事件隐患的种 类、数量和分布情况,并在隐患治理的基础上,预测可能发生的突发 事件类型及其危害程度;确定突发事件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针对 突发事件危险源和存在的问题,确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客观评价本单 位应急能力;充分借鉴国内外同行业突发事件教训及应急工作经验。 2

13、、预案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组织指挥体系,各部门的职责和 分工, 信息收集、 分析和报告, 灾后的疾病预防与控制措施和行动 (包 括饮水卫生、食品卫生、环境管理与消毒、传染病监测与控制、媒介 生物控制、伤害预防、健康教育等) ,沟通协调方式,后勤支持,安 全与保障等相关内容。 3、预案的基本结构。包括背景、目的、职责分工、操作思路、 协作配合和附录等六部分。 其中背景可简单介绍当地地震灾害及其影 响、预案的必要性等;操作思路可简要说明总体政策、结构和预案目 标;协作配合可对报告程序、通讯渠道和建立有效、适宜的协作机制 做出安排。附录主要显示协作程序的框架图,以及不同部门支持履行 职责分别制定的配

14、套预案等。 二、地震灾害的公共卫生风险评估二、地震灾害的公共卫生风险评估 收集当地灾害信息,进行危害识别,社区人群、供水系统、环境 卫生等脆弱性分析,应对能力分析以及社区风险分析。在此基础上, 10 完成风险管理地图。标识出本地区危害、脆弱性提示图和风险、信息 资源、物资资源、人力资源分布图。 三、预防和减轻灾害对公共卫生影响三、预防和减轻灾害对公共卫生影响 (一)倡导社区环境改善(一)倡导社区环境改善 依靠社区健康教育活动,组织和动员社区群众清洁生活环境,改 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提高防病意识。 (二)参与制定环境安全规则(二)参与制定环境安全规则 包括建立供水设施,厕所等公共卫生设施,垃圾和污

15、水处理设施 等环境卫生地方标准。 (三)评价和督导社区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的改善(三)评价和督导社区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的改善 在法律框架范围内, 积极主动参与当地建设规划和防震减灾设施 的卫生学评价工作中,指导进行合理设置和建设。 (四)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设施的安全(四)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设施的安全 确实保障卫生部门自身基础设施设备在地震灾害中免于或减轻 破坏。 11 四、人力资源准备四、人力资源准备 (一)建立相关专业专家库(一)建立相关专业专家库 建立由公共卫生、医院、交通、通讯等部门以及各大专院校相关 专业组成的专家团队, 完善专家信息, 加强专家从业素质、 专业能力、 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廉洁自

16、律等方面培训和考核。 (二)成立由专业人员组成的应急队伍(二)成立由专业人员组成的应急队伍 建立由传染病、食品和化学中毒、核和辐射安全等专业的流行病 学专业人员和实验室专业人员,以及后勤保障人员组成的专业团队, 并配备专业的现场工作装备,进行经常性的培训和演练。 (三)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灾害卫生应急培训(三)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灾害卫生应急培训 培训分为专业知识培训和现场技能培训两部分;其中专业培训包 括各种相关法律、法规,灾害现场信息收集、评估和报告,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的应急调查和处置等,现场技能包括各种急救医学知识,急 危重病人的急救技能,群体伤病员处理流程,传染病和常见中毒的急 救知识,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状态下自救互救技能,心理素质培训以 及怎样联络报警,怎样接近伤员等。培训要求制订培训计划和编写培 训教材,制定考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