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案设计带设计意图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053236 上传时间:2017-10-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将相和教案设计带设计意图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将相和教案设计带设计意图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将相和教案设计带设计意图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将相和教案设计带设计意图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将相和教案设计带设计意图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将相和教案设计带设计意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将相和教案设计带设计意图(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叶老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这是阅读和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方法。“将相和”巧妙地把“完璧归赵” 、 “渑池之会” 、 “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连成了一个整体,揭示了文章的思路,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本设计引导学生从课题“将相和”读开去,体现了篇章的整体性,突出了课文的重点,尤其与文路相合,相机再交流“廉颇、蔺相如各是怎样的人”这一学习方案,旨在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实现对“将” 、 “相”的深度认识。【教学背景分析】学习内容分析:这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记叙“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2、、 “负荆请罪” 这三个小故事,写出了蔺相如在秦赵两国矛盾冲突中为赵国立下的功劳,以及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过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全大局的品质,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从而凸显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美德。在塑造人物形象中,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侧面描写秦王蛮横与无奈等手段,鲜明生动地表现了人物品质。本文的结构很独特,三个故事,各有完整的情节,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结果,都可独立成篇,而三个故事之间又有因果循环、紧密相连,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全文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大故事。而这样复杂的关系,作者只是通过几个

3、极简单的过渡句“过了几年” 、 “职位比廉颇高” ,就将它们上下勾连,合成一个大故事,构思非常巧妙。读懂课题“将相和”的含义,体会廉颇和蔺相如各是怎样的人是教学的重点。学生情况分析:本文结构清晰,引导学生理清脉络不难;虽然学生已具备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但是准确、完整、简洁地归纳每个小故事的内容不容易;本文事件历史久远,课前搜集一定的背景资料来帮助读懂文本相当重要;评价人物是本课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虽然六年级学生阅读过不少写人的文章,但是实现立足每个小故事基础上的立足篇章整体来评价人物有一定的难度。课前预习作业:1.自学本课生字词;2.朗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流利;3.查找与文章相关的资

4、料;4.思考课后习题,在课前预习本上做好自学记录。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新词。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能理清文章脉络,为每一个部分拟合适的小标题。4结合搜集的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依据质疑和课后练习明确学习的目标,拟定学习课文的思路。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新课:1. 齐读课题。说一说看到课题将相和 ,你想到了什么?(预设:“将”是谁?“相”是谁?“ 和”是什么意思?他们为什么不和?又是怎 样和好的?)2.课文出处: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检查预习:1.分小组朗读课文,注意做到正确、流利。同学根据朗读情况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

5、。2.检查字词预习。(1)看生字表汇报自学情况(常态汇报)音:用多音字“答” (d)的另一读音组词;注意读准“削(xu)弱” 。形:“璧”与同音形近字的区分,完成检测题1题;适时了解“和氏璧”相关资料:“和氏璧” 传说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得到一 块璞玉。卞和曾先后将璞玉献给楚厉王和武王,均被 宫中玉工说是石头,卞和被分别斩下左右脚。文王即位后,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并命人剖开这块璞玉, 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璧。注意“防御”的“御” 。义:对于字词的意思,有什么值得与大家交流的?【意图: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学生按照音形义几方面预习,形成

6、习惯】估计学生会交流“瑟” 、 “缶” 、 “防御” ,可能会谈到“诸位” 、 “削弱” ,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语句。提问:“防御”的“御”?“诸位”的“诸”?点拨:有些词语结合语境理解了,还要问个究竟,进一步了解词素的内涵。提问:和氏璧、上大夫、上卿?随机出示:上大夫(d):大夫是一种官职,分为上、中、下三级, “上大夫”是最高的一级。上卿:“卿”是一种官职,分为上卿、中卿、下卿。上卿是廉颇在赵惠文王年时,因伐 齐有功,被提升为上卿。如今 蔺相如也封了上卿。由于是文官,上朝集会时,位置站在廉颇的右 边。秦汉以前,以右 为尊。所以说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点拨:读课文的时候遇到生僻的不理解的词语,

7、要查工具书或者相关的资料。提问:注意到本文中有不少四字词语吗?在书上画一画,自己读一读,想想这些词语的意思。检查“完璧归赵” (浏览故事) 、 “攻无不克” (有困难查难字“克” )【意图:理解词义除去要关注生字词外,也要注意课文中不懂的字词,养成遇到不懂字词结合课文、查 工具书来解决的好习惯;引导根据文本用词特点主动积累词语的习惯】(2)听写字词,完成检测2题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理清结构: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将相之间的几个小故事?按不同的故事给课文分段。 (对于第1个自然段的归属可能会有争议,共议交流简单说说分段的依据)2.试着说说每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学生对归纳第一个小

8、故事的内容最困难,可以让孩子结合理解“ 完璧归赵“的意思,再来说一说,就简单了。答案参考:第一部分(1 10自然段):秦王仗势要骗取赵国的宝玉,赵王派蔺相如带着璧去和秦王换城,秦殿上蔺 相如见秦王没有诚意,就设法把宝玉送回, 赵王封他做上大夫。第二部分(11 15自然段)在渑池之会上,秦王要赵王鼓瑟并让人记下来,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就强迫秦王为赵王击缶,也让人记下来,秦王没占到便宜,蔺相如又立了功。第三部分(16 18自然段)廉颇看到蔺相如的官职比自己高很是不服,想要给他难堪,但蔺相如为了赵 国的利益称病不上朝,遇到廉颇也远远避开,廉 颇知道后负荆请罪,从此将相和好,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9、(2)用简单的语句给课文加小标题。(学生如果摘记文中出现的词语“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来概括当然可以,若学生用其他语言来概括,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也应该肯定)(二)结合资料,了解历史背景 简介自己搜查的资料。背景介绍(若学生准备充分,将由学生介绍,教师作必要补充)战国,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 ”,秦国是最强的一个。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 赵国的东 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 强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 间,因此在 军事上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有关系国家兴亡

10、的重大意义。 “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秦国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意图:了解相关资料走近文本,在真实的背景中进入课文的学习】(三)感知、质疑。1.再读课题,请同学们浏览课文,说说围绕“将相和”你读懂了什么?估计学生难于说到因为将相不和,又因为将相和好,学生感到困难时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点明课题“将相和”的句子。相机出示:“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 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非得 给他难堪不可!”【意图:渗透从课题入手,抓住重点句段,整体感知课文的读书方法】2.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预设:

11、学生可能会问到:“ 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宝玉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蔺相如真的会撞 吗? 课文为什么以 “将相和”为题?注意引导学生结合上段话质疑:廉颇为什么说蔺相如靠的就是一张嘴?“难堪”是什么意思?四、明确进一步学习的方向,拟定学案:1.从课题出发:廉颇说的这段话紧紧地联系着三个小故事,若是结合上下文读懂了这段话,全文也就迎刃而解了。如何读懂这段话呢? (结合“完璧归赵” 、 “渑池之会”两个故事弄懂“将” 、 “相”为何不和;结合“负荆请罪”弄懂结果怎样。 )帮助学生进行整理,引出学习方案一:学习方案一:从课题“ 将相和 ”读开去廉颇说“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默读“ 完

12、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个小故事,思考:蔺相如到底有什么能耐?他 职位比廉颇高靠的是什么?画出相关的语句,在感受深的地方写写批注。廉颇说“我碰 见他非得给他 难堪不可!” 结果如何呢?默 读“负荆请罪”, 读读让你感受深刻的语句,记 下你的感受。从“ 将相和”你体会到了什么?2.过渡:这是我们从课题读开去,去读懂一篇文章,那么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还可以从哪儿入手探究呢?学生可能会谈到还要探究廉颇和蔺相如各是怎样的人,可以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 动作、神态描写来体会。学习方案二:体会人物形象廉颇和蔺相如各是怎样的人?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有感情地 读一读,在感受深的地方写写批注。 最后写出你对这 两个人物的评价。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2-3遍。2练习复述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个小故事,给同桌讲一讲。3选择一个学习方案自主学习,记下不懂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