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1.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14(新人教版必修5).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531391 上传时间:2020-07-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1.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14(新人教版必修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语文:1.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14(新人教版必修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1.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14(新人教版必修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1.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14(新人教版必修5).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参评教学设计课文:语文必修V 第一课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制作者:巢湖二中高二年级组 祖朝伦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能力1、 了解水浒传的作者和内容;了解与林冲故事有关的其他情节内容。2、 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来塑造人物的方法。3、 掌握运用景物和细节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深化主题的技巧。二、 过程与方法:1、 把握情节,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到奋起抗争的思想性格转变过程。2、 理解古典小说的特点,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形象地认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是一场不可调和的生死斗争。2、 学习鉴赏古典文学名著,诱发读名著的兴趣。教学重难点:一、 教学重点1、 鉴赏“风雪”

2、“山神庙”的景物和细节描写,并体会其推动情节、渲染气氛、刻画形象的重要作用。2、 理解随着情节的展开显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二、 教学难点1、 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从情节线索走向看人物性格发展。2、 掌握多角度描写事物的方法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情境导入、交流讨论 教师精讲 疑点反馈 讨论评结 布置作业教学设想: 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为林冲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随着情节的展开显现人物性格的写法,进而领悟文章“官逼民反”的主题 本课时教学采用“学案导学法”教学。教师课前印发学案,学生据此自学。课内学生分组交流讨论,问难解疑。重难点部分采用诱导模式(提问讨论归纳总结)教学学案设计:一、

3、 学习目标1、 了解作者、作品、节选部分内容,疏解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2、 把握小说主要情节,分析小说情节结构3、 分析林冲这一人物形象,学习鉴赏方法,培养鉴赏能力4、 分析、领悟小说主题 二、 学习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领悟小说主题三、学法点拨:本单元学习鉴赏小说,鉴赏小说最主要的是关注人物形象,因为小说的主题思想总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来表达的。欣赏人物形象,则要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因为人物形象是在一定环境背景下,在一系列事件、矛盾冲突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刻画的。三、 学习过程、要求:1、 查找阅读有关资料,了解作者、作品及水浒传中与林冲被逼反相关的情节内容2、 熟读课文,了解小说内容

4、,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3、 思考沧州巧遇李小二与主要情节的关系,划分情节结构,拟定小标题4、 熟读文本,思考林冲性格在文中如何变化,为什么会有变化,变化的意义和作者的意图5、 收集问题,组内交流讨论或班内交流讨论教学过程:一、 情境导入:(播放电视剧水浒传片尾曲好汉歌) “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是 好汉歌中的一句歌词,也是梁山好汉的作风。路见不平尚该拔刀相助,更何况自己受了委屈?但是梁山好汉也有人曾经有不平不能吼,举起的拳头打不下,一忍再忍。他是谁呢?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认识的“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豹子头林冲”。二、 交流讨论一(主要解决学习要求1、2) 方式:以学生

5、A组为主发言,其他组适当补正。教师引导、补正。 附:1、施耐庵(12961370)中国元末明初作家。名子安,一说名耳。兴化(今江苏兴化县)人,原籍苏州。明嘉靖十九年(1540),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100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此书为“钱塘施耐庵的本”。万历年间,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今人一致认为施耐庵是水浒传作者。 施耐庵于元明宗至顺二年(1331)中进士,曾官钱塘二年,因与当权者不和,弃职还乡,回到苏州写作水浒传,追溯旧闻,闭门著述。还有的传说他此时与元末农民起义将领张士诚有过联系。 2、水浒传是中国

6、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又名忠义水浒传,一般简称水浒,作于元末明初。施耐庵在长期民间传说、民间说话艺术和元杂剧水浒戏的基础上加工定型。全书叙述北宋末年官逼民反,梁山泊英雄聚众起义的故事,再现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塑造了宋江、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英雄形象。是中国古代优秀长篇小说之一。水浒传的社会意义首先在于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说明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 3、水浒传中与林冲被逼反有关的回目:第7回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第8回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第9回 柴进门招天下客 林冲棒打洪教

7、头 第10回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侯火烧草料场 第11回 朱贵水亭施号箭 林冲雪夜上梁山 第12回 梁山泊林冲落草 汴京城杨志卖刀三、 交流讨论二(主要解决学习要求3) 方式:以学生B组为主发言,其他组适当补正。教师引导、补正。 附:1、小说情节结构主要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组成,有的结构复杂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2、节选部分情节围绕中心点林冲反抗高俅、陆谦等邪恶压迫展开。林冲沧州巧遇李小二一节详细交代了林冲与李小二的关系,为下文写李小二帮助林冲埋下伏笔,作好铺垫,是故事的前奏,应归到情节结构的序幕部分。 3、小说情节结构:序幕(1 -) : 沧州遇故人开端(2-5) : 酒店闻密谋

8、发展(6-9) : 接管草料场高潮结局(10-12):杀敌山神庙四、 交流讨论三(主要解决学习要求4)以学生C组为主发言,其他组适当补正。教师引导、补正。附: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他武艺高强,为人善良本分,勇于助人。性格中有软弱的一面,在迫害面前,逆来顺受,委曲求全。最后被逼入绝路才奋起反抗,杀敌雪恨。林冲的性格是在情节的变化中而变化的。五、 教师精讲(主要围绕学生预习中理解粗浅,有难度的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题以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集中力量突破,深化。方式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加深认识,得出结论)1、 同学们通过预习认识到林冲性格中有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一面,说简捷点,就是他特别能忍。请

9、问林冲的忍表现在哪些地方?引导、归纳:林冲“忍”主要表现在:巧遇李小二时说自己境况不辩白、不痛骂高俅,只说“因恶了高太尉”,自认是“罪囚”。听闻陆谦到沧州图谋害己,虽有买刀寻仇的一时之举,但“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也自心下慢了”。接管草料场,见草屋破败,寻思“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意欲长住,熬完刑期。路过山神庙,求“神明庇佑”,还是想得过且过。出外买酒前后锁门、关注炭火,庙中见火起,第一反应是拿起花枪去救火,他小心谨慎,害怕出意外,不想改变现状。 其实他是从东岳庙、陆家楼上、野猪林一直忍到了沧州牢城营的。2、 林冲为什么一忍再忍?引导、归纳: 主要原因有这几个方面:自身性格。

10、林冲性格有软弱,委曲求全的一面。出身地位。他本身就是统治阶级中的一员,有良好的家境和地位,不愿意为“小事”牺牲幸福,背叛所依存的社会。世俗环境。生活在城市和官场中,受不敢得罪上官和权贵的习气影响。思想局限。他认识不清社会罪恶本质,思想幼稚,耽于幻想。3、 最后为何又不忍了?引导、归纳: 俗话说:忍无可忍,无须再忍。当林冲从东岳庙忍到山神庙,由教头忍成罪囚,想苟安还是不能,黑暗势力继续紧逼,要置他于死地而后快,他走投无路,也更清醒地认识到现实的黑暗,终于怒火喷发,与社会彻底决裂,毅然走上暴力抗争的道路。4、 林冲由一忍再忍到忍无可忍、奋起反抗对我们认识当时社会有何意义?引导、归纳: 有两方面的意

11、义,一是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二是认识封建社会人民群众奋起反抗统治者的必然性。第一点,林冲本来是北宋京城80万禁军的枪棒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过着比较富裕安定的生活,这就决定了他的妥协性和软弱性,满足现状,缺少反抗精神。像林冲这样的人尚且无法维持安定生活,不能保障生命安全,那么,广大劳动人民生活之痛苦不是可想而知了吗?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黑暗,朝政的腐败。第二点,林冲性格的转变,关键是一个“逼”字。高俅一伙的步步紧逼,使林冲走投无路,终于走上了反抗斗争的道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肆无忌惮地残害人民,使人民无法生活。为了活下去,人民群众才不得不起来反抗斗争,这就是“官逼民反”。水浒的主题就

12、是“逼上梁山”,而林冲所走的道路则是体现这个主题的典型例子,这使我们认识到封建社会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六、 评价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水浒传这一古典名著在塑造人物性格时,总是紧扣人物的身份、经历、遭遇,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表现来刻画人物。因而人物形象才那样栩栩如生,才那样深入人心。七、 布置作业1、林冲在迫害面前,逆来顺受,委曲求全,一忍再忍,他能算个英雄好汉吗?根据课文,谈你的认识。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2、结合下一课时学案,继续研读鉴赏课文。八、 板书设计 情节结构序幕(1 -) : 沧州遇故人开端(2-5) : 酒店闻密谋发展(6-9) : 接管草料场高潮结局(10-12):杀敌山神庙 忍-不忍现象 形象缘由 主题九、 教后反思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