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月光曲》教案 (4)

上传人:双*** 文档编号:140528592 上传时间:2020-07-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月光曲》教案 (4)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月光曲》教案 (4)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月光曲》教案 (4)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月光曲》教案 (4)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月光曲》教案 (4)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月光曲》教案 (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月光曲》教案 (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 朗读品悟关键词句想象画面,体会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表达乐曲的意境美,感受贝多芬高尚的情怀。2. 通过对比体会写实与联想相结合的表达效果,初步学习作者在写实中展开联想和想象的表达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二、教学重点通过对比等方法体会写实与联想相结合的表达效果,初步学习作者在写实中展开联想和想象的表达方法。三、教学难点朗读品悟联想的句子,体会乐曲旋律的变化,感受贝多芬琴艺的高超。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巩固旧知,复习导入: 1.回忆课文,根据提示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出示ppt) ( )多年前,德国音

2、乐家( )在小路上散步时,听到( )里传出( )的钢琴声,他走进去,先( ),又( ),弹完后( )。2.通过归纳,我们知道文中3次写到弹钢琴,第一次是盲姑娘弹的,第二次和第三次都是贝多芬弹奏的。 二、追根溯源,感遇知音1.(示PPT)思考: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还要再弹一曲呢?请围绕问题读读课文5-10自然段,一会说说体会预设:贝多芬是听了盲姑娘的话所以再弹一曲.师:盲姑娘当时是以怎样的心情说的这句话(激动),谁来读读?(你读出了两个感叹号,谁也想来试试?)重点研读她的语言“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这里又用二个感叹号表现盲姑娘听了贝多芬演奏后的激动之情。纯熟:很熟练

3、。近义词:娴熟。深:感情表达得特别深厚,感染人。这是盲姑娘对贝多芬演奏发自内心的评价。您,您 也 说明聪明的盲姑娘由刚才高超的演奏和贝多芬正在此地演出推断出了事实,她的激动更无法表达。2.感情朗读,深入体会。此时的贝多芬内心同样激动不已:他为盲姑娘不但热爱音乐而且这样懂得音乐而激动 示ppt (齐读“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小结:盲姑娘从未见过贝多芬,仅凭一首曲子就能听出这个人就是贝多芬。看来盲姑娘不仅仅是喜欢他的音乐,更是懂得贝多芬的音乐。我们称彼此有共同追求而真正了解自己的人为知音,贝多芬今天遇见的不就是他的知音吗中国古时候“伯牙绝弦”为的是答谢知音,那么贝多芬再弹一曲为的也是(谢

4、知音)三、品读词句,感悟情境1.(课件出示)“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这段话是什么描写?( 环境 )这是一种怎样的情境呢?(清幽)“清幽”是秀丽而幽静,“清”含有秀丽的意思。2.茅屋里真的披上了银纱吗?(不是,是把月光比作银纱。)师:对,这是由眼前看到的月光而引起的联想。四、展开想象,感受魅力(1)在这样的情境里,兄妹俩听着贝多芬创作的音乐联想到了什么呢,哪段告诉了我们?(第9自然段)请大家默读第九自然段,这第九自然段里,既有穷兄妹俩听琴的事实,又有听琴产生的联想。请你用“”画出描写兄妹联想的句子。(2)大家都画好了吗?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5、指名读。(3)课件出示:a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b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c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从事实引发的联想,课文用了哪两个词?说明:通过“好像”一词让学生知道这景象并不是事实,而是皮鞋匠的联想,并引导学生从“静静地听着”了解到这个联想是由贝多芬弹的曲子而引发的。在兄妹俩的联想中出现了几个不同的画面?指名说。(3个)(3)第一个画面。大家把描绘第一个画面的句子念一遍。(出示课件)

6、第一个画面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4)句中描绘了什么景物?(板书: )(5)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银光。我想这时候的旋律应该怎样的(舒缓平静)师:(板书: )句中哪些词给你平静的感受?(微波粼粼)它是什么意思呢?。(细小的波浪在月光的照耀下闪着细碎的光亮。)还有吗?(洒满银光)是呀,多美的画面啊!只有舒缓的旋律才能让人产生这样的联想。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美表现出来吗?小组读、全班读。另外两个画面写了什么?背后的旋律是怎样的?请大家自由朗读画面内容,四人小组讨论。师巡堂参与。全班交流。第二个画面写了什

7、么?背后的旋律是怎样的?谁来说。(先读后说)预设2:写了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音乐的旋律是逐渐增强。(板书: )师:(课件出示这句话)哪个词让我们感到节奏在逐渐增强?(越升越高)过渡:第三个画面呢?预设3:写了月光照耀,波涛汹涌。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旋律应该是激越高昂的。(板书: )师:(课件出示句子)从哪些词知道?(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还有吗?看妹妹的联想。(波涛汹涌)“波涛汹涌”是什么意思?(板书:波涛汹涌)(波浪很大,不停翻腾奔涌)表现出了整个乐曲已经到了高潮的部分。谁来读一读这个画面

8、,读出激昂的感受?小组读、全班读。4.皮鞋匠所听到的和联想到的,盲姑娘可否看到或听到?(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景物,在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心里所体会和联想到的东西,皮鞋匠怎么知道?品读句子:月光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在她那睁得(她的脸那么的恬静,眼睛睁得那么大,即使看不见,也好像看见了一样。)【恬静】往往用于人的内心感到舒适而表露出一种平静的神态;“安静”除了表示心理活动,还可以用来描写环境没有声音的干扰。5.小结:从刚才的学习中,你知道月光曲大致分为几个部分呢?(三部分,三种画面)是啊,让我们再伴随着琴声,感受它变化的旋律。让我们再齐读,体会它优美的意境。 播放音

9、乐 6.优美的意境,变化的旋律,时而舒缓,时而增强,时而激昂,兄妹俩都怎样了?(兄妹俩被优美的琴声陶醉了)“陶醉”是何意?陶醉是很满意地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之中7.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大家都被陶醉了,深深地沉浸在这美妙的音乐之中。而我们的音乐家也被自己的即兴创作陶醉了,他要抓住这灵感迸发的一瞬间,彻夜不眠,记录下了这首举世闻名的月光曲。8.俗话说琴传心声,贝多芬的月光曲表达的是他对兄妹俩的什么?(同情)其实不仅仅是对兄妹俩,也是对像兄妹俩那样贫苦的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正如贝多芬说的(课件出示):“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正是他

10、高尚情怀的体现。(板书:高尚情怀)五、回顾全文,领悟写法。月光曲是美妙的,它谱写的故事更感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把这个传说写生动的呢?(联想,联想就是虚写)1.第九自然段除了写联想的内容外,还写了什么?(实在的事物)2.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同在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干瘪瘪的,一点都不美,不那么深刻感人)对比读读,女生读写实部分。男生读联想部分。师小结: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六、课外拓展: 描写月亮的古诗句七、作业设计:1. 找找身边感人的故事,写下来并与老师同学交流。2.用联想的方法描写你看到的一处风景。3. 背诵第九段八、板书设计 月光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