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庆典-元宵节猜灯谜起源由来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0527663 上传时间:2020-07-30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节日庆典-元宵节猜灯谜起源由来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节日庆典-元宵节猜灯谜起源由来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节日庆典-元宵节猜灯谜起源由来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节日庆典-元宵节猜灯谜起源由来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节日庆典-元宵节猜灯谜起源由来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节日庆典-元宵节猜灯谜起源由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节日庆典-元宵节猜灯谜起源由来(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元宵节猜灯谜起源由来篇一:元宵节的来历、习俗、灯谜 元宵节的来历: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

2、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节的习俗:吃汤圆、猜灯谜、赏花灯、踩高跷、舞狮子 灯谜: 铁公鸡(打一成语)一毛不拔 爱好旅游(打一成语)喜出望外 盲人摸象(打一成语)不识大体 蜜饯黄连(打一成语)同甘共苦 会计(打一成语)足智多谋 逆水划船(打一成语力争上游 快刀斩乱麻(打一成语迎刃而解 翘翘板(打一成语)此起彼落 遇事不求人(打一成语)自力更生 脱粒机(打一成语)吞吞吐吐 四通八达(打一成语)头头是道 一块变九块(打一成语)四分五裂 节日的焰火(打一成语)五彩缤纷 乖(打一成语)乘人不备 相声(打一成语)装腔作势逆水划船(打一成语)激流勇进 伞兵(打一成语)

3、从天而降兔子请老虎(打一成语)寅yn吃卯mo粮 照相底片颠倒黑白 平原门下客三千胜友如云 桁hng(打一成语)行将就木圆寂(打一成语)坐以待毙 哑巴打手势(打一成语)不言而喻 仙乐(打一成语)不同凡响 零存整取(打一成语)积少成多初一(打一成语)日新月异 暗中下围棋(打一成语)皂白不分并重(打一成语)恰如其分 八十八(打一成语)入木三分 超好牙刷(打一成语)一毛不拔 打边鼓(打一成语)旁敲侧击 感冒通(打一成语)有伤风化 鲁达当和尚(打一成语)半路出家 皇(打一成语)白玉无暇 举重比赛(打一成语)斤斤计较纸老虎(打一成语)外强中干 美梦(打一成语)好景不长 农产品(打一成语)土生土长 无底洞(

4、打一成语)深不可测篇二:猜灯谜的由来 篇一:灯谜的起源 灯谜的起源 作者:changshengguo 于 2012-01-30 09:32 发表 只看该作者 灯谜也叫谜语,是我国文艺中的一朵奇葩,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灯谜的产生是我国古代语言艺术的伟大创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对灯谜的认识不足,有相当一部分人说灯谜是雕虫小技,难登大雅之堂。其实正是它雅俗共赏的特性在中华文化长河中撑起了一叶精美方舟。它外延宽广,内函丰富,寓知识于娱乐当中,传教化于游戏之内。通过制谜者的巧妙布局,自然地将科学性、逻辑性、哲理性和趣味性结合在一起。好的灯谜,能让人在品味之中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能使人

5、奋发向上,扬善避恶。猜灯谜则可以启迪智慧、娱乐身心、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因此,灯谜数千年来,深为人们喜爱,猜谜活动源远流长。 关于谜语的书面记载,目前一般认为最早的是周易.归妹“女承筐,无实,士劫羊,无血”,这是用灯谜传统的“矛盾法”描述青年男女剪羊毛的事(筐筐里有东西,却没有重量,拿刀刺羊身,却没有见血)。但这只是谜语的雏形。一般认为,谜语发轫 于春秋,萌芽于两汉,其初始表现形式为弹歌、隐(史 记.滑稽列传:“齐威王之时喜隐”)、隐语(汉书. 东方朔“臣愿复问朔隐语”)、瘦辞、谜语(刘勰文 心雕龙:“自魏以来?代为谜语”),几经演变至魏 晋而真正成形,这是谜语的第一阶段,那时称猜谜为 射覆,

6、这当中著名人物为东方朔、陶渊明等。 唐代时,人们在元宵时将谜语书写于灯上,故称 灯谜,因唐以前均称猜谜为射覆汉书.东方转“上 使诸数家射覆,置守宫盂下射之”,唐李商隐无题 “隔座送钩春暖酒,分曹射覆蜡灯红”,射覆射虎音 相近,故又有称灯谜为灯虎,称猜谜为射虎,打灯谜 也就称打虎了。这时期代表人物有李白、贺知章等。 宋代是古代灯谜发展的兴盛时期,江南的繁华促进了 谜语的流传,代表人物有王安石、苏轼、秦少游、佛 印等。 明清是我国古代谜语的鼎极阶段,许多著名作品 均有大段关于猜谜的描叙。如镜花缘、花月痕、 西游记等。尤其红楼梦更将谜语作为一种表 现形式,隐写各自人物的命运,如第二十二回“听曲 文宝

7、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正式有书籍记录灯谜、灯虎之名为.明.张岱陶庵梦忆“或写灯谜, 环立而射之”,清.梁绍壬两船秋雨庵随笔“今人 以隐语贴于灯上,曰灯谜,又曰灯虎”。这时期代表 人物有:曹雪芹、蒲松林、冯梦龙、黄周星、周工亮、 李开先等。 宋代以后,随着谜语的发展,出现了谜格,明清 时期出现了谜格著作,代表作品有明.马苍山广陵 十八格,及后来春雨楼春灯格等,收集迷格最 多的为近代韩英麟的增广隐格释略共407格,无 名氏制谜味之素也有400多种。谜格的出现,标志着谜语不但在题材方向有所创新,而且在谜理、谜 艺方面也日趋完善和发展。 到现在,谜语已从文人转向大众,人们又用这种 襄括万物、娱

8、乐增智的“雕虫小技”妆点生活,丰富 文化活动,从中品味汉字文化奥妙无穷的变化,享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突然顿悟时 的愉悦和无限满足的成就感。 元宵节猜灯谜的由来: 猜灯谜,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娱形式。古代,每届元宵节,人们总要分曹射覆,引为笑乐。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猜谜变成

9、灯谜,还有个有趣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有个财主,人称笑面虎。他见了衣着体面的人,就拼命巴结;见了粗衣烂衫的穷人,就吹胡子瞪眼。有个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烂,一次去借粮时,被他赶出大门。王少回去后越想越气。于元宵之夜,扎了一顶大花灯,来到笑面虎家门前。这大花灯上题着一首诗。笑面虎上前观看,只见上面写着:头尖身细白如银。 称称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到屁股上, 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看罢,气得面红耳赤,暴跳如雷,嚷道: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便命家丁去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哎,老爷莫犯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这“针”怎么是对你的呢?莫非是“针”对你说

10、的,不然你又怎么知道说的是你呢?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好气得干瞪眼,灰溜溜走了,周围的人都乐得哈哈大笑。 这事传开后,越传越远。第二年元宵,人们纷纷仿效,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人猜射取乐。所以就叫灯谜。以后相沿成习,猜灯谜、打灯虎成了元宵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红楼梦里有好几个章回都描绘了清人制猜灯谜的情景。灯谜活动,一直传至今天。春灯谜语,虽属艺文小道,然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经史辞赋,现代知识,包罗无遗,非有一定文化素养,不易猜射;而其奥妙诙奇,足以抒怀遣兴,锻炼思维,启发性灵,是一种益智的娱乐活动。 古代,元宵夜还有元宵照井的习俗,古谚语说:照井水,面皎美。俗传元宵夜去观井水会显得更美丽,所以古

11、代少女常乘元宵明月当空、皎洁玲珑之际,去俯视井水,希望自己能够变得更可爱,显现出花容月貌来。元宵节除了保留着许多有趣的游戏习俗外,还流传着许多轶闻趣事。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成语,其趣事就是出于元宵。 相传,宋朝有一个叫田登的人,做了州官,为了避官讳,他骄横跋扈,不许百 姓言登,因登和灯同音,也就不许百姓说灯,点灯只能叫点火。这个州官在元宵节时,贴出告示写道: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于他平日胡作非为,人们便针对他的布告,讥讽他是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 回复 苏有东 2 楼 2015-02-26 自宋代开始,每逢正月十五上元节,人们张灯结彩。为了增加节日气氛,就在灯上粘上谜语,或藏头诗

12、句,任人商揣,谓之猜灯。就这样灯与谜结合在一起了,至明代已相习成风。“灯谜”因此而得名。也做为专以文义为谜的一个专用名词沿用至今。初时粘谜于灯上,会有事物谜夹在其中,只是大量为文义谜而已。此后文义谜迅速发展,谜底的文字允许作音、形、义和位置的变化,遂产生了谜格。谜格产生后,灯谜与谜语的界限就更明确了。因为以文义为谜,才有产生谜格的可能。至此,灯谜就成为有体有格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了。 灯谜的由来发布时间:2006-11-24 07:01 浏览:15 人次 灯谜的由来 在我国宋朝年间,有个姓胡的财主,横行乡里,看人行事,人称“笑面虎”。 这年春节将到,胡家门前一前一后来了李才、王少两人,李才衣冠

13、楚楚,王少则破衣烂衫。管家一看见李才,连忙进屋禀报,笑面虎赶忙迎出来,满脸堆笑。李才说要“借银十两”,笑面虎连忙取来银两。李才接过银子,连个“谢”字都没有,便扬长而去。王少者时候忙上前说到:“老爷,我借点粮食过年。”笑面虎瞟了他一眼,看到他衣着破烂,没好气地骂道:“小子,给我滚!”王少还没来得及多说,就被他的家丁赶出了大门。 在回家的路上,王少越想越生气,猛然心生一计,决定要斗一斗这个笑面虎。篇二:“猜灯谜”的由来 “猜灯谜”的由来 元宵节除了吃汤圆、提花灯之外,还有一项喜庆活动,那就是“猜灯谜”。 据说古代有一个姓胡的大地主,皮笑肉不笑,人称“笑面虎”,他总是仰仗自己钱多势大,骄傲对待邻居。

14、看人衣着光鲜,就毕恭毕敬;看人衣衫褴褛,就瞧不起人。 有一天,同时来了两个人要跟笑面虎借钱。第一个人叫做张木,他穿着亮丽、打扮整齐,笑面虎一看到他,就赶紧鞠躬作揖,人前人后的陪着笑脸,一听说要借钱,马上二话不说就拿来一包银子。张木很满意离去了。第二个进来的人叫做孙五,孙五穿着邋遢、破烂,笑面虎一见他 这样,就大声喝斥,命令仆人将他赶走。孙五没借到钱还被人赶出来,非常生气。他想:一定要想个法子整整这个势力眼的笑面虎。 恰好元宵节即将来临,孙五特地做了一个灯笼,上面提了一首诗:“头尖身细白如银,论秤没有半毫分。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在元宵节这一天,孙五将这个灯笼带上街,并高举让乡亲们都

15、来猜猜看这诗中说的是谁。乡亲们看了这首诗,都不得其解。笑面虎也在人群中,他一看这诗中的意思好像在讽刺他,于是很不高兴,对孙五说:“你这首诗不是在骂我吗?” 孙五笑笑说:“没有啊,您太多心了。我这首诗只是一个谜题而已,您再瞧瞧,我这诗的谜底不就是针吗?”笑面虎一看,倒是真的,不由得羞红了脸。此时周围的人早已经笑成一团了。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此后,每当元宵节时,人们就会仿照孙五将谜语写在灯笼上,供观赏花灯的人猜谜取乐,这就是“猜灯谜”的由来。篇三:元宵节猜灯谜的来历 元宵节猜灯谜的来历 说起来,灯谜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小花,古代称之为廋(sou)辞,又称隐语。廋,藏匿,隐藏。也就是说,要将一件事告诉对方,出于某种需要,不直接说出来,而是换另外一种说法,促使对方考虑,从而构成“谜”,这是谜的原始状况。 南朝梁文学理论家刘勰(约公元465约532)在文心雕龙中称:谜应是“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这十个字是对古代隐语实质的评定,也是后来形成的“谜”之神髓所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把隐语称作射覆、商谜、商灯、春灯、灯谜、灯虎、文虎等,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形式之一的谜语发展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礼仪/庆典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