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症、抗衰老第五节 针灸美容

上传人:y****8 文档编号:140526660 上传时间:2020-07-30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2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肥胖症、抗衰老第五节 针灸美容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肥胖症、抗衰老第五节 针灸美容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肥胖症、抗衰老第五节 针灸美容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肥胖症、抗衰老第五节 针灸美容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肥胖症、抗衰老第五节 针灸美容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肥胖症、抗衰老第五节 针灸美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肥胖症、抗衰老第五节 针灸美容(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节 肥胖症,肥胖症(obesity)是指人体脂肪积聚过多,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肥胖症分为单纯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不伴有明显神经或内分泌系统功能变化,后者常继发于神经、内分泌和代谢疾病,或与遗传、药物有关。 中医学认为,本病常与暴饮暴食、过食肥甘、安逸少动、先天禀赋等因素有关。本病与胃肠、脾、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痰湿浊脂滞留。无论是胃肠积聚的痰热还是脾肾不能运化的痰浊,停滞于全身或局部都可成肥胖。,【辨证要点】 主症 形体肥胖,面肥颈壅,项厚背宽,腹大腰粗,臀丰腿圆。 胃肠积热 兼见消谷善饥,食欲亢进,口干欲饮,怕热多汗,腹胀便秘,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脾胃虚弱 兼见

2、食欲不振,心悸气短,嗜睡懒言,面唇少华,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细弱。 肾阳亏虚 兼见喜静恶动,动则汗出,畏寒怕冷,头晕腰酸,月经不调或阳痿早泄,面色(白光)白,舌淡,苔薄,脉沉细。,基本治疗 治则 祛湿化痰、通经活络。取手足阳明经、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曲池 天枢 大横 阴陵泉 丰隆 配穴 胃肠积热配上巨虚、内庭;脾胃虚弱配脾俞、足三里;肾阳亏虚配肾俞、关元。心悸配神门、内关;胸闷配膻中、内关;嗜睡配照海、申脉。,操作 诸穴均视患者肥胖程度及取穴部位的不同而比常规刺深0.51.5寸,可用电针。 方义 肥胖之症,多责之脾胃肠腑。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天枢为大肠的募穴,两穴相配,可通利肠腑

3、,降浊消脂;大横为局部取穴,可健脾助运;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之合穴,丰隆乃足阳明胃经之络穴,为治痰要穴,两穴合用,可分利水湿、蠲化痰浊。,第四节 抗衰老,人体衰老(senility)是一种自然规律,是一系列生理、病理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 衰老多与肾气亏虚、阳气虚衰等因素有关。衰老主要与肾、胃、脾、肝、肺、心等脏腑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肾精不足,脾胃虚弱,五脏失养。肾所藏之精是阴阳气血之本,对人的生长、发育、衰老起着决定性作用。随着肾气的衰退及脾胃虚弱,不能化生气血,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的功能也日渐衰退,阴阳失去平衡,衰老也就伴随而至。,【辨证要点】 主症 神疲健忘,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形寒肢冷,腰膝

4、无力,动作缓慢,发脱齿摇,眩晕耳鸣,气短乏力,纳差少眠,甚则颜面浮肿等。常伴有多种老年性疾病。 肾精不足 神情呆钝,健忘恍惚,动作迟缓,耳鸣耳聋,腰膝酸软,发脱齿摇,舌淡,苔薄白,脉细尺弱。,脾胃虚弱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肢体倦怠,腹胀纳少,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弱。 心肺气虚 胸闷心悸,咳喘气短,动则尤甚,吐痰清稀,头晕神疲,语声低怯,自汗乏力,舌淡,苔白或唇舌淡暗,脉沉弱或结代。,基本治疗 治则 调理气血、补益脏腑。 主穴 关元 太溪 神阙 三阴交 足三里 配穴 肾精不足配肾俞;脾胃虚弱配脾俞;心肺气虚配心俞、肺俞。,操作 神阙用灸法,余穴常规刺或加灸,补法。 方义

5、 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可补益元气、益肾填精,太溪为肾之原穴,可补益肾气,化生精血,二穴合用,温肾壮元,以补先天之本;神阙为任脉穴,位居中腹,可温肾助阳;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健运脾胃,补益肝肾,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可健脾养胃,调补气血,二穴合用,健脾胃、益气血,以补后天之本。,第五节 针灸美容,一、雀斑 雀斑(freckles)是发生在日晒部位皮肤上的黑色或淡黄色色素斑点,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本病无性别差异,多在5岁左右出现,随着年龄增长雀斑数目增多。俗称雀子斑。 中医学认为,本病与风火相搏,气郁血瘀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面部肌肤,与阳明经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风邪外搏,火郁络脉,

6、循经上犯于面部。,【辨证要点】 主症 色素斑点常见于面部,呈点状或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态。大小如同针尖至米粒大,呈淡褐色至深褐色不等。少则数十,多者成百,密集分布,但互不融合。多数呈对称性。,基本治疗 治则 祛风通络、化瘀消斑。取局部穴位及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印堂 颧髎 合谷 血海 三阴交 足三里,操作 毫针常规刺,或点刺出血。 方义 印堂、颧髎位于面颊部,可疏通局部经络之气,活血祛斑;合谷为手阳明经的原穴,善治面部诸疾,可清泻阳明风火,凉血化斑;血海和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穴,脾主肌肉,经别上面,合而用之,可补血养阴,调和气血;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合治内腑,可调和胃肠,通络化瘀。,二、

7、黄褐斑 黄褐斑(chloasma)是以发生于面部的对称性褐色色素斑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证。多见于怀孕、人工流产及分娩后的女性。本病与雌激素代谢失调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另外还与日晒、长期使用化妆品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避孕药)以及某些慢性病如月经不调、盆腔炎症、肝病、甲亢、慢性酒精中毒、结核、肿瘤等有关。 中医学称本病为“面尘”、“肝斑”、“面黑皯”、“黧黑斑”;俗称“妊娠斑”、“蝴蝶斑”。本病多与情志不遂、忧思恼怒、日晒过多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面部肌肤,与阳明经及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气滞血瘀,面失所养。,【辨证要点】 主症 面部色斑呈黄褐色、淡褐色或咖啡色,最初为多发性,渐渐

8、融合成片,对称分布于面部,以颧部、前额、两颊最突出,有时呈蝶翼状,边缘清楚或呈弥漫性,面部无炎症及鳞屑。 气滞血瘀 斑色较深,面色晦暗,口唇暗红,伴经前少腹痛,胸胁胀痛,急躁易怒,喜叹息,舌暗红,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肝肾阴虚 色斑呈咖啡色,伴手足心热,失眠梦多,腰膝酸软,舌嫩红,少苔,脉细数。 脾虚湿困 斑色暗淡,面色(白光)白,体胖,疲倦乏力,舌淡胖,边有齿印,脉濡细。,基本治疗 治则 调和气血、化瘀消斑。取局部穴位及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颧髎 合谷 血海 三阴交 足三里 配穴 气滞血瘀配太冲、膈俞;肝肾阴虚配肝俞、肾俞;脾虚湿困配脾俞、阴陵泉;根据面部黄褐斑不同部位取阿是穴。,操作 毫针常规刺。 方义 颧髎为局部取穴,以疏调局部经络之气,化瘀消斑;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沟通阳明经气,可和血消斑;血海、三阴交合用,补益脾胃,调和气血,使脏腑之精气、津血能上荣于面,祛瘀消斑;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可益气养血、通络化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