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读书杂志美文 梦中说梦素材.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513614 上传时间:2020-07-30 格式:DOC 页数:104 大小:4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读书杂志美文 梦中说梦素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高中语文 读书杂志美文 梦中说梦素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亲,该文档总共10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读书杂志美文 梦中说梦素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读书杂志美文 梦中说梦素材.doc(10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梦中说梦 上海文艺出版社编了一部八十年代散文精选,嘱在卷首缀以片言。我近年来很想痛下决心,摈绝别人命题作文,包括代人写序。因为我自知不擅此道,写时也很窘苦。可惜我意志薄弱,进退揖让的结果,还是同意勉为其难。拖了许久,主编很委婉地来信催促。我花了三天时间,把五百多页的清样读完了,很高兴有机会读到那么多好文章。但临到动笔,却又十分踌躇,觉得难于措手。 不知怎么,忽然想到了梦。记得人民日报出版社的“百家丛书”里,有一本巴金同志的十年一梦,是随想录的选本;不久前在报上读到一篇文章,题目也是十年一梦。不过前者指的是“文革”十年,是旧梦;后者指的是改革开放的十年,是新梦。沿袭我们的习惯用语,前者意在“暴露

2、”,后者意在“歌颂”。散文精选是八十年代的作品,属于后十年范围,但千丝万缕牵连着前十年,乃至几十年,新梦套旧梦,旧梦套新梦,欲说还休,欲休还说,剪不断,理还乱。 梦与觉、醉与醒、幻与真、虚与实、显与隐、形与迹、光与影、暗与明,都是生活里一事的两面,互相依存,而泾渭自分。第一个把水搅浑的是庄周:“昔者是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人即胡蝶,胡蝶即人,后人就渐渐的把梦与人生混为一谈,什么“浮生若梦”,“一场大梦”,“事如春梦了无痕”,“百岁光阴一梦蝶”,一发而不可收拾。 梦与文学确有一脉相通之处,文人大抵爱做梦,创作本身就带有梦的意味。唐

3、诗宋词,“梦”字几乎被用滥;历代小说笔记名作,梦话连篇,以梦为书名的也不少;汤显祖以“玉茗堂四梦”著名,说明梦富于戏剧性。“礼拜六派”有一位小说家,干脆以“海上说梦人”为笔名;张恨水写过八十一梦;五四新文学运动初期,刘大白的第一本白话诗集,命名旧梦。但到了三十年代,形势一变,梦开始遭忌讳,梦与现实,俨如唯物唯心的天堑,壁垒森严,不许越雷池寸步。何其芳以画梦录名噪一时,害得他后来自怨自艾,忙不迭自我检讨。施蛰存因为推荐文学青年读梦化胡蝶的庄子,受到鲁迅的批评,退却时又拿庄周“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话打掩护,落得倒霉几十年才翻身。鲁迅是值得尊敬的,因为他毕生刚正,严分是非爱憎,决不肯含糊半点。

4、但他老人家在天之灵,看够了这几十年间的是是非非、唯唯否否、亦是亦非、亦非亦是、忽唯忽否、忽否忽唯、颠来倒去、倒去颠来,不知有何感想?或许也不免喟叹前尘如梦,以自己的过分认真峻切为憾吧? 据说至人无梦,而芸芸众生,终不免为梦所苦。梦是相思的止渴剂,痛苦的逋逃薮,希望的回音壁,补天的五彩石。可惜良宵苦短,好梦难圆;春梦无凭,恶梦却常常变成事实。梦中得意,醒后成空,南柯梦和黄梁梦是世人熟知的故事。被失望折磨过久,难得碰巧有点好事,反而会疑心自己在做梦,不相信是真的。我做过无数的梦,早如游丝飞絮,了无影踪,只有一梦特别,没世难忘。“文革”初期,我就被投入监狱,佗傺悒郁,经常乱梦颠倒。有一次梦见和熟朋友

5、欢聚,自在逍遥,快若平生。我忽然明白身在梦里,惊呼“这是一场白日梦!”此情此景,真是太悲哀了! 梦有长短,生理学的梦很短,心理学的梦却很长。美国科学家发现人做梦时眼球会快速跳动,根据这种生理现象选了一大批人做实验,测定最长的梦历时二小时又二十三分钟。心理学的梦却动辄十年几十年。“文革”茫茫十年,人心望治,如大旱之望云霓,但当时有一种权威的预言,却还说以后每隔七年八年就要来一次,不禁使人想到西游记里的唐僧,没完没了的九九八十一难,一忽儿盘丝洞,一忽儿火焰山,不知何年才到得西天?美国作家欧文有一篇小说,描写有个乡下人入山打猎,倦极而眠,一觉醒来,已经过了二十年,回到村子里,满眼陌生人,世界大变。中

6、国也有类似的传说:晋代有个樵夫上山打柴,遇到两个童子下棋,放了斧头作壁上观。一局未终,发现斧子生锈,木柄已经烂掉,回家后山川依旧,人事全非。原来那两个童子是神仙,樵夫只睁着眼做了个短梦,“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世事也正如弈棋,如果能在不知不觉无思无虑中瞬息嬗变,像电影里的叠化镜头,人间真有这样的梦,倒也痛快,省了许多苦熬穷捱,痴心妄想。 中国传统奉散文为正宗,如果把论语、孟子、道德经、南华经都算上,直到梦溪笔谈、陶庵梦忆、阅微草堂笔记这类作品,真是浩浩如长江大河,注之不盈,汲之不竭。但“文革”十年,散文河底朝天,土地龟裂,一睡沉沉,成为不毛之地。进入改革开放的十年,才如梦初醒:一夜江边春水

7、先,洪波细浪,激荡推涌,洋洋洒洒,映照出这时代生意盎然的一面。这散文百家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聚会,就是很好的印证。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写神仙无心出错,闹了一回恶作剧,在雅典城外的树林里,把两对情人耍弄得神魂颠倒,爱恶错乱,啼笑皆非;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皆大欢喜。我们也演了一出仲夏夜之梦,没有莎士比亚式的浪漫,却十分惊心动魄,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时代的开始。散文的前景如何?且待努力。 五代是长短句发荣绚烂的时代,南唐这个小朝廷里,就不乏词坛高手。有一次李和冯延己君臣谈词,冯延己很赞赏李的名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李却引冯词谒金门中的隽语,笑问: 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

8、? 散文荣枯,干人底事?梦中说梦,聊以应命:是为序。 一九八九年八月二十六日柯灵谈“天” 天,我们天天见到,从来不大注意。古时人对天很熟悉,越古的人越熟悉。最大的世界叫作“天下”,最高的统治者叫作“天子”,梁山泊好汉“替天行道”,“不知道”是“天晓得”,如此等等。从“奉天承运”的皇帝到喊“青天大老爷”的老百姓,无人不知“头上有青天”。 现在不同了。大概至少从“五口通商”(即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成果)以来,现代城市勃兴,高楼林立,越过越高,越多,把天都遮住了。而且地上灯火辉煌,天上一片黑暗。因此,古人所熟悉的常识,我们生疏了。于是古书更难读了。那个古代语言文字世界里几乎无处不在的“天”,古时人人

9、心中记着,我们忘了。我们到“广阔天地”的农村里,没有高楼挡住天了,可是我们埋头种地,低头“反思”,很少抬头望天。古人古书的老朋友是今人的陌生人了。 尚书尧典虽然不是最古的书,却是了解上古的书的一把钥匙。史记天官书大概是失传的甘氏和石氏星经的遗留,错漏难免,却是秦皇、汉武时期一般天文常识的专家表述,又是了解古人古书说的“天”的另一把钥匙。这以后天文越过越专门,观测“天”成为专职官吏和民间专家的事。一般人的,包括读书人的,“天”的常识一直停留在战国、秦、汉的这个基本点上,没有随着天文学和历法学的发展而发展。古人不是照现代天文学那么思想的。 楚辞天问问的是历史的“天”。荀子天论论的是自然的“天”。苟

10、子讲的“天”是“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这几句是接下去说的一些话以至全篇的思想基础,可以说是那时古人的常识。所谓“上知天文”指的是人对具体的天象的系统化了解,包含后来所谓历法、气象以至人事安排(社会结构),直到现代哲学所谓宇宙观、本体论,即对于整个宇宙或说全体自然和人的总的概括理解和表述。照荀子所说,这就是:星日、月四季阴、阳风、雨万物 那时人心目中的天,也就是当时古书中说的天,是什么?是日、月、星,是最大的全体。在空旷地方,躺下望天,这就是人能够见到的最大的东西。没有更大的。所以说文解字说“天”字是“一大”。在人能上天以前,无论登多高的山也看不到天那样大的一片

11、空间。(当然“坐井观天”除外。)即使到海上,一片汪洋,够大了,可是一眼望去只能看到一面,不能同时看到四面八方,而且还是水天各占一半。唯有天,卧地仰望,一眼可见全部各方。这全体就是天。天不是天空,不是指那个常常变换颜色的一片(庄子:“天之苍苍其正色耶?”),也不是日月星活动于其中的空,而是包括所有这些的全体,和地相对的全体。地的全体不可见(人不能上天),靠天来对照。抽象的空间概念是在具体的实的空间的认识之后的。实的空,如同可以装实物的空罐子,到处可见。抽象的空是推论出来的,所以认识在后。古人由天而知地的全体,又由地而知天是实的,都和今天的人的看法不同。 古人抬头看天,不仅是好奇,更重要的是用来帮

12、助生活。日出日没算一天,叫一“日”,是具体的一个时间单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月的圆缺循环差不多三十日,算一个“月”,是较“日”更大的时间单位。为了采集、狩猎、耕种、畜牧,要知道植物动物生长的季节,在黄河长江流域的北温带要知道气候变换,分出寒暑四季。这用日月的变换不够了。这只有靠星。先分出五颗行星和恒星,再发现日、月、行星在列星中的方位变化。在一定时间(昏、晓)定向观测一定的星才能用来定四季。这星的周天一循环就是一年(由节气计算的太阳年或恒星年)。最早的历应当是星历。不一定是一颗星,可以是几颗明星。例如尧典:“日永(夏至)星火”,“日短(冬至)星昴”。又如古埃及用天狼星的出现时间方向定尼罗

13、河涨水的时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由此可知,在古中国,“定”的概念很重要,很普遍。尧典:“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孟子:“天下乌乎定?”易系辞:“乾坤定矣。” 天罩在地上,要知道地上的方向位置也得靠天。但是仰看天和俯看地的东西南北和左右前后总有相反的一面。跟照镜子一样。天上有个北极,星辰绕着它转,由此定向为北。日出为东。日没为西。这样便可以制定日晷,看日影方位及长短定时间及季节。但要确定,还得测定日、月、行星在天上的位置和运行路线,这只有依靠星辰分布作背景才能察觉出来。由此看来,无论时、空, 都是由具体的日、月、星来定的。东南西北配合春夏秋冬(见尧典)。地和天是对立的,又是密切有关连的。 天是地的一

14、面镜子。这在古时是人人知道不需要说出来的常识。仰观天文就可以俯知人事。这是古人无论上等下等人读书不读书都知道的。因为离了天就不知道春夏秋冬和东南西北,算不出日、月、季、年。北极应当是天的中心,却斜挂在北半天的中间,愈往南走它越低,愈往北走它越高。可以分明看出天是倾斜的,所以天是塌下去的,是缺了又补过的。天倾西北是人人知道的。(地陷东南大概是因为江河东流。)天昼夜旋转也是人所共知的。这些和地相应又不相应。后来的占卜用“式”,天盘旋转于地盘之上,就是模仿这个。十干和十二支的符号也是这样:十干旋转于十二支之上,从甲子起,六十次一循环。这些在古代并不希奇,因为和人的生活都有关系。 古人将人间投射到天上

15、(汉书天文志:“政失于此则变见于彼。”),但同时也是将天上投射到人间。不仅是日蚀、彗星等灾变,天人相应,如汉书五行志的大量记载。由天象也可以想到人间。看到天象想到人间也该照样。例如天中轴在北(北极),想到尊者应当居北朝南,人君要“南面”,而不随太阳居南朝北,反倒是群臣北面而朝。将天象系统化,将星辰排列组合加以名称和意义,例如说天上有斗,有客星,有宫,是用人间译解天上。观察结果,用人解天。有的说出来,记在书中,多是灾异、祥瑞。有的不说出来,藏于心中成为思想,例如紫微垣中心无明星,一等明星散在四方,掌枢衡者实为北斗。这不能说出,只能推知。这就是奥妙所在。还有些“客星犯帝座”之类编造也是。司天文的官员和知天文的专家又受帝王及贵人的重视,又受歧视和怀疑,原因就在于其中有奥妙不能明说。往往说天就是说人,说人又是说天。 史记天官书可以不当作天文学而当作古人的“天学”书看。“天学”和现代天文学可以说几乎是两回事。从现代的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天体物理学的观点看,古书只是历史资料。但是若作为“天学”,那就是了解古人思想和古书的重要钥匙。诗、书中的“天”是虚的,星才是实的。 天官书若不仅读其天文而着重读其中思想,我看就像一部小说。读古书要知道古人想法。史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