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必读名著大全 天地素材.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495456 上传时间:2020-07-3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必读名著大全 天地素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 必读名著大全 天地素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必读名著大全 天地素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必读名著大全 天地素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必读名著大全:天 地【题解】“天”和“地”在庄子哲学体系中乃是元气之所生,万物之所祖,一高远在上,一浊重在下,故而以“天地”开篇。本篇的主旨仍在于阐述无为而治的主张,跟在宥的主旨大体相同,表述的是庄子的政治思想。全文可以大体分成十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至“无心得而鬼神服”,阐述无为而治的思想基于“道”。事物是同一的,事物的发展变化是自然的,因此治理天下就应当是无为的。这一部分是全篇的中心所在。第二部分至“大小,长短,脩远”,通过“夫子”之口,阐明大道深奥玄妙的含义,并借此指出居于统治地位的人要得无为而治就得通晓大道。第三部分至“象罔乃可以得之乎”,写一寓言小故事,说明无为才能求得大道。第四部分

2、至“南面之贼也”,通过隐士许由之口,说明聪慧和才智以及一切人为的作法都不足以治天下,并直接指出“治”的危害就是乱的先导。第五部分至“退已”,说明统治者也要随遇而安,不要留下什么踪迹。第六部分至“俋俋乎耕而不顾”,对比无为和有为,说明有为而治必然留下祸患。第七部分至“同乎大顺”,论述宇宙万物的产生,寓指无为而治就是返归本真。第八部分至“是之谓入于天”,指出治世者必当“忘己”。第九部分至“欲同乎德而心居矣”,指出从政的要领是纵任民心,促进自我教化,而有为之治不过是螳臂挡车,自处高危。第十部分至“予与汝何足以识之哉”,借种菜老人之口反对机巧之事和机巧之心,拒绝社会的进步,提倡素朴和返归本真。第十一部

3、分至“此之谓混冥”,分别描述了“圣治”、“德人”和“神人”。第十二部分至“事而无传”,进一步称誉所谓盛德时代的无为而治。第十三部分至“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借“忠臣”、“孝子”作譬,哀叹世人的愚昧和迷惑。余下为第十四部分,指出追逐功名利禄和声色,貌似有所得,其实是为自己设下了绳索,无论“得”和“失”都丧失了人的真性。【原文】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以道观言而天下之君正,以道观分而君臣之义明,以道观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汎观而万物者应备。故通于天下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11);能有所

4、艺者,技也。技兼于事(12),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故曰,古之畜天下者(13),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14)。记曰(15):“通于一而万事毕(16),无心得而鬼神服。”【注释】化:变化,运动。均:均衡,这里指出于自然。治:这里指万物各居其位,各有所得。人卒:百姓。原:本原。德:自得,即从道的观念出发对待自我和对待外物的顺任态度。玄古:遥远的古代。君:用如动词,“君天下”即君临天下,统驭天下。天德:听任自然,顺应自得。道:庄子笔下的“道”常常包含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大千世界万事万物,归根结蒂是没有区别的,齐一的;一是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非人为所能改

5、变。这里侧重后一含意。言:名,称谓;古人认为能言者必须名分正,名分正方才有谈论的可能。分:职分。汎:“泛”字之异体。“汎观”即遍观。备:全;自得而又自足的意思。本句连同下一句,有的藏本为三个分句:“故通于天者,道也;顺于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义也”,就句间关系和所述内容的前后因果看,分述于“道”、“德”、“义”三句更为合理些。然这里的注和译仍从旧本。(11)事:指万事万物因其本性,各施其能。(12)兼:并同,合于;这里含有归向的意思。(13)畜:养育。(14)渊:水深的样子。“渊静”指深沉清静,不扰乱人心。(15)记:旧注指一书名,为老子所作,但已不可考。(16)一:这里实指道。【译文】天和

6、地虽然很大,不过它们的运动和变化却是均衡的;万物虽然纷杂,不过它们各得其所归根结蒂却是同一的;百姓虽然众多,不过他们的主宰却都是国君。国君管理天下要以顺应事物为根本而成事于自然,所以说,遥远的古代君主统驭天下,一切都出自无为,即听任自然、顺其自得罢了。用道的观点来看待称谓,那么天下所有的国君都是名正言顺的统治者;用道的观点来看待职分,那么君和臣各自承担的道义就分明了;用道的观念来看待才干,那么天下的官吏都尽职尽力;从道的观念广泛地观察,万事万物全都自得而又自足。所以,贯穿于天地的是顺应自得的“德”;通行于万物的是听任自然的“道”;善于治理天下的是各尽其能各任其事;能够让能力和才干充分发挥的就是

7、各种技巧。技巧归结于事务,事务归结于义理,义理归结于顺应自得的“德”,“德”归结于听任自然的“道”,听任自然的“道”归结于事物的自然本性。所以说,古时候养育天下百姓的统治者,无所追求而天下富足,无所作为而万物自行变化发展,深沉宁寂而人心安定。记这本书上说:“通晓大道因而万事自然完满成功,无心获取因而鬼神敬佩贴服。”【原文】夫子曰:“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无为为之之谓天,无为言之之谓德,爱人利物之谓仁,不同同之之谓大,行不崖异之谓宽,有万不同之谓富。故执德之谓纪,德成之谓立(11),循于道之谓备(12),不以物挫志之谓完。君子明于此十者,则韬乎其事心之大也(13),

8、沛乎其为万物逝也(14)。若然者,藏金于山,藏珠于渊(15),不利货财(16),不近贵富(17);不乐寿(18),不哀夭;不荣通(19),不丑穷(20);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21),不以王天下为己处显(22)。显则明,万物一府(23),死生同状。”夫子曰:“夫道,渊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24)。金石不得(25),无以鸣。故金石有声,不考不鸣(26)。万物孰能定之!夫王德之人(27),素逝而耻通于事(28),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29)。故其德广,其心之出(30),有物采之(31)。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穷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荡荡乎(32)!忽然出(33),勃然动(34),而万物

9、从之乎(35)!此谓王德之人。视乎冥冥(36),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37);无声之中,独闻和焉(38)。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39),神之又神而能精焉(40)。故其与万物接也,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41);大小、长短、脩远(42)。”【注释】夫子:即庄子,庄子后学者对他的敬称。一说“夫子”指“老子。”洋洋:盛大的样子。刳():剖开并挖空。“刳心”指掏空整个心胸,排除一切有为的杂念。无为为之:用无为的态度去做,即不为而为的意思。无为言之:用无为的态度去谈论,即不言而言的意思。爱人:给人们带来慈爱。利物:给万物带来利益。不同同之:使各各不同的万物回归到同一的本性。崖:伟岸,兀傲。异:

10、奇异。“崖异”连在一起,含有与众不同的意思。宽:宽容。有万不同:指心里包容着万种差异。执:保持,持守。德:这里指人的自然禀赋。纪:纲纪。(11)立:指立身社会建功济物。(12)循:顺。(13)韬:包容,蕴含。事心:建树之心。(14)沛:水流湍急的样子。逝:往,归向。(15)藏:亦作“沉”。(16)不利货财:不以货财为利。(17)近:接近、靠拢,引申为追求。(18)不乐寿:不把寿延看作快乐。(19)不荣通:不以通达为荣耀。(20)丑:羞耻,“不丑穷”就是不把贫穷看作是羞耻。(21)拘():通作“钩”,取的意思。一:全。私分():个人分内的事。(22)王():称王的意思,“王天下”即称王于天下,也

11、就是统治天下。处显:居处显赫。(23) 一府:归结到一处。(24)漻():清澈的样子。(25)金石:这里是借指用“金”和“石”所制成的钟、磬之类的器皿。(26)考:敲击。(27)王德之人:盛德之人。本文讨论治世之事,故所谓盛德之人,也即真正能够成为治理天下的人。(28)素:朴质。逝:往。耻通于事:就是以通晓于琐细之事为耻。(29)本原:这里指万物的根本和原始的真性。神:神秘莫测的境界。(30)出:显现,感应。(31)采:求;这里指外物的探取。(32)荡荡:浩渺伟大的样子。(33)忽然:无心的样子。(34)勃然:义同于“忽然”。“动”与上句的“出”都是指有所感而后有所反应的意思。(35)从:跟随

12、。(36)冥冥:幽暗、深渺的样子。(37)晓:明晓。(38)和:唱和,应合。(39)能物焉:意思是能够从中产生万物。(40)能精焉:即能够从中产生出精神。(41)骋:驰骋,纵放。要:总,求。宿:会聚,归宿。(42)脩:同修,高、长的意思。【译文】先生说:“道,是覆盖和托载万物的,多么广阔而盛大啊!君子不可以不敞开心胸排除一切有为的杂念。用无为的态度去做就叫做自然,用无为的态度去说就叫做顺应,给人以爱或给物以利就叫做仁爱,让各各不同的事物回归同一的本性就叫做伟大,行为不与众不同就叫做宽容,心里包容着万种差异就叫做富有。因此持守自然赋予的禀性就叫纲纪,德行形成就叫做建功济物,遵循于道就叫做修养完备

13、,不因外物挫折节守就叫做完美无缺。君子明白了这十个方面,也就容藏了立功济物的伟大心志,而且像滔滔的流水汇聚一处似的成为万物的归往。像这样,就能藏黄金于大山,沉珍珠于深渊,不贪图财物,也不追求富贵;不把长寿看作快乐,不把夭折看作悲哀,不把通达看作荣耀,不把穷困看作羞耻;不把谋求举世之利作为自己的职分,不把统治天下看作是自己居处于显赫的地位。显赫就会彰明,然而万物最终却归结于同一,死与生也并不存在区别。”先生还说:“道,它居处沉寂犹如幽深宁寂的渊海,它运动恒洁犹如明澈清澄的清流。金石制成钟、磬的器物不能获取外力,没有办法鸣响,所以钟磬之类的器物即使存在鸣响的本能,却也不敲不响。万物这种有感才能有应

14、的情况谁能准确地加以认识!具有盛德而居于统治地位的人,应该是持守素朴的真情往来行事而以通晓琐细事务为羞耻,立足于固有的真性而智慧通达于神秘莫测的境界。因此他的德行圣明而又虚广,他的心志即使有所显露,也是因为外物的探求而作出自然的反应。所以说,形体如不凭借道就不能产生,生命产生了不能顺德就不会明达。保全形体维系生命,建树盛德彰明大道,这岂不就是具有盛德而又居于统治地位的人吗?浩渺伟大啊!他们无心地有所感,他们又无心地有所动,然而万物都紧紧地跟随着他们呢!这就是具有盛德而又居于统治地位的人。道,看上去是那么幽暗深渺,听起来又是那么寂然无声。然而幽暗深渺之中却能见到光明的真迹,寂然无声之中却能听到万

15、窍唱和的共鸣。幽深而又幽深能够从中产生万物,玄妙而又玄妙能够从中产生精神。所以道与万物相接,虚寂却能满足万物的需求,时时驰骋纵放却能总合万物成其归宿,无论是大还是小,是长还是短,是高还是远。”【原文】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喫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注释】赤水:虚拟的水名。还():通作“旋”,随即、不久的意思。玄珠:喻指道。知():杜撰的人名,寓含才智、智慧的意思。索:求,找。离朱:人名,寓含善于明察的意思。喫()诟:杜撰的人名,寓含善于闻声辩言的意思。象罔:杜撰的人名。“象”指形,“罔”则指“无”或“忘”,因而“象罔”之名寓含无智、无视、无闻的意思。【译文】黄帝在赤水的北岸游玩,登上昆仑山巅向南观望,不久返回而失落玄珠。派才智超群的智去寻找未能找到,派善于明察的离朱去寻找未能找到,派善于闻声辩言的喫诟去寻找也未能找到。于是让无智、无视、无闻的象罔去寻找,而象罔找回了玄珠。黄帝说:“奇怪啊!象罔方才能够找到吗?”【原文】尧之师曰许由,许由之师曰齧缺,齧缺之师曰王倪,王倪之师曰被衣。尧问于许由曰:“齧缺可以配天乎?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