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国际经济管理学及财务知识分析模型

上传人:卓****库 文档编号:140495265 上传时间:2020-07-30 格式:PPTX 页数:29 大小:1.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国际经济管理学及财务知识分析模型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国际经济管理学及财务知识分析模型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国际经济管理学及财务知识分析模型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国际经济管理学及财务知识分析模型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国际经济管理学及财务知识分析模型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国际经济管理学及财务知识分析模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国际经济管理学及财务知识分析模型(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成均馆大学中国大学院,赫克歇尔-俄林模型,郝继涛,国际经济学International Economics,目录,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H-O模型的推论 H-O模型的检验及探讨,赫克歇尔,Eli F Heckscher, 1879-1952,瑞典 赫克歇尔在乌普萨拉大学学习历史和经济,获得博士学位,后任教斯德哥尔摩大学商学院 他在经济理论方法最主要贡献的两篇文章之一是1919年发表的外贸对收入分配的影响,集中探讨了各国资源要素禀赋构成与商品贸易模式之间的关系,并一开始就运用了一般均衡分析方法,论文具有开拓性的意义,被萨缪尔森称为“天才之作”,是现代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其后他

2、的学生俄林进一步加以发展,俄林,Bertil Gotthard Ohlin,1899-1979,瑞典 1917年进斯德哥尔摩商学院,师从赫克歇尔。1930年起任教斯德哥尔摩商学院。1977年获诺奖 1924年在其博士论文及答辩中,他提出的贸易理论被认为是第一次较完整地阐述了经济学关于区际和国际分工贸易理论体系。1931年完成的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最终形成了俄林贸易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很快就被写进当时世界上一些最有影响的经济学教科书里,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O模型,基本假定 两国家(和)、两要素(K和L)和两商品(A和B)。生产要素初始水平给定,各不相同 B是劳动密集型产品,A是资本密集型

3、产品 两国技术相同 规模报酬不变 两国需求偏好相同 完全竞争 要素可以在国内、但不能在国际间自由流动 没有运输成本、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 充分就业 贸易平衡,一国要素富裕度,实物定义如果国家可用资本和可用总劳动的比率(TK/TL)小于国家的这一比例,国家是劳动富裕型国家,国家是资本富裕型国家 相对概念 价格定义如果国家劳动与资本的价格之比w/r大于国家,国家 是资本富裕型国家,国家是劳动富裕型国家 价格定义不仅反映可利用要素的供给,还反映其需求 由于模型假定两国技术水平、偏好等都相同,要素价格就和其供给情况直接相关 要素富裕度高,相对价格便宜,在一个只有两种商品( A和B )和两种要素(L和K)

4、的世界中,如果生产A的资本/劳动投入之比(K/L)大于B的资本/劳动投入之比,那么A商品就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B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w/r上升,则资本替代劳动, K/L上升,商品的要素密集度不随要素相对价格变化而变化,商品的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H-O定理:贸易基础与模式,H-O定理:在两国技术水平相同、生产规模报酬不变以及既定的最终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前提下,资本富裕的国家能生产相对更多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劳动力富裕的国家能生产相对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贸易基础:两国的要素富裕度不同,要素的相对价格必然不同,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也必然不同 贸易模式:一国应出口相对密集地使用

5、其相对富裕的生产要素所生产出的商品,进口密集地使用其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出的商品 要素禀赋即相对要素富裕度,是国际贸易中各国比较优势的基本原因和决定因素,要素禀赋与生产可能性曲线,在E1的(K,L)投入下,生产的B多,A少;在E2的(K,L)投入下,生产的A多,B少 资本丰富国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偏向资本密集产品;劳动丰富国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偏向劳动密集产品,K,L,A,B,PPF2,PPF1,E2,E1,O,O,k1,k2,A1,B1,B2,A2,相对价格与国际均衡价格,I国生产B产品有比较优势,技术高,产出高,价格低, pII pI ,各自国内均衡 由于II国PB价格高, I国将出口B产品

6、。导致II国PB价格下降,出现过剩需求,EB2=BD2-B20,国际上对B产品需求增加,导致I国PB价格上升,出现过剩供给,-EB1=B1-BD10 I国向II国出口B商品,使II国PB价格下降, II国对B商品的需求推动I国PB价格上升,在pw获得均衡,A,B,PPF2,PPF1,O,p=PB/PA,B的过剩供给或需求,PPF1,O,I国过剩供给曲线,II国过剩需求曲线,pw,pII,pI,pII,pI,H-O理论的图示,需求条件和技术水平相同、要素禀赋不同的两国贸易 国际均衡价格PB高于I国B的价格,所以扩大B的生产并出口,II国扩大A的生产并出口 II国获得福利大于I国,因为贸易条件接近

7、I国价格水平, PB /PA完全相同,双方具有相同的福利,接近II国价格水平时,I国获益大,H-O模型的贸易基础及贸易模式,目录,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H-O模型的推论 H-O模型的检验及探讨,H-O模型推论之一:factor-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贸易后,随着生产的调整,劳动富裕国家的w/r上升,资本富裕国家的w/r下降,导致劳动富裕国家B的相对边际成本逐渐上升,资本富裕国家B的相对边际成本逐渐下降,直到都等于国际价格,变动停止。即两国相对要素价格相等 PB/PA=2,意味着1B换2A,1B、2A的成本相等,由于(w/r)1一致,所以等成本线完全一样;同样1.5B

8、换3A的等成本线也是(w/r)1 PB/PA=2PB/PA3,(w/r)1(w/r)2,商品相对价格与要素相对价格一一对应。因此,给定贸易条件,两国要素相对价格相等,要素相对价格相等,要素相对价格与商品相对价格的关系,绝对要素价格均等化,一次齐次生产函数,k=K/L,f(K,L)= f(kL,L)= Lf(k,1)。因此,两国两商品要素投入比相同 (K/L)1A =(K/L)2A, (K/L)1B =(K/L)2B MPL=f(L)= f(k,1)-kf(k,1),MPK=f(K)= f(k,1),由于k相同,所以两国要素边际生产力相等 MPL1A =MPL2A,MPL1B=MPL2B,MPK

9、1B=MPK2B,MPK1A=MPK2A 在完全竞争市场均衡状态,每一种要素得到的报酬就是该要素的边际生产力与产品价格的乘积 w1=PBMPL1B=PAMPL1A, w2=PBMPL2B=PAMPL2A r1=PBMPK1B=PAMPK1A, r2=PBMPK2B=PAMPK2A 最终,贸易各国的同质劳动获得等量工资,同质资本获得均等收益 这个定理在现实世界中成立吗?为什么?,H-O推论之二:Stopler-Samuelson theorem,给定要素价格均等化的结论,S-S理论认为如果贸易前后经济能维持充分就业,由贸易引发的富裕要素价格上升和稀缺要素价格下降、将使富裕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水平

10、提高,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减少 劳动富裕的I国家对外开放后,B产品扩张,需要增加较多的L和较少的K ;A产品释放较少L和较多的K,劳动的相对价格(w/r)上升 于是两个行业都出现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导致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提高、资本的边际生产力降低 放大效应(magnification effect)(Jones,1965):贸易后,一种要素价格变化的百分比大于密集地投入这种要素所生产出的产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第一个克拉克奖获得者(1947),第二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1970),曾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61)、经济计量学会会长(1951)、

11、国际经济学会会长(19651968) 最早的一篇国际贸易的论文是贸易保护与实际工资(1941),提出了斯托帕萨缪尔森定理。另外,国际贸易和要素价格均等化(1948)和一般均衡中的要素价格和商品价格(1953)在更普遍的意义上讨论了国际贸易和收入分配问题。他对贸易理论的贡献是经典的,与赫克歇尔和俄林一起共同奠定了新古典贸易模型的分析框架 2009年12月13日去世,HO理论推论之三:Rybczynski theorem,在商品价格不变的假定下,如果一种生产要素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这种生产要素的产品的产量以更大比例增加,同时密集使用另一种生产要素的产品的产量绝对减少,雷布津斯基定理的几何证明,荷兰

12、病(Dutch Disease),60年代在北海发现巨大的天然气储量,相关部门的出口扩张,制造业萎缩,经济滑坡 后来新开发资源的国家(美国、挪威、澳大利亚、墨西哥等)都有过类似病状,目录,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H-O模型的推论 H-O模型的检验及探讨,中美贸易结构,对H-O模型的检验,瓦西里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俄裔美国经济学家,1921年进列宁格勒大学学习哲学社会学和经济学,1924年获硕士学位(Learned Economist degree)。同年留学德国,1928年获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31年由德国移居美国,先后任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研究助理、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纽

13、约大学经济学教授和经济分析研究所所长 1973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里昂惕夫最重要的贡献是从30年代开始研究投入产出分析法 1905年8月5日生于慕尼黑,1999年2月5日于纽约去世,里昂惕夫悖论,里昂惕夫之谜(Leontief paradox)(1953) 根据1947年及1951年数据,里昂惕夫得出结论: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生产的专业化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生产的专业化基础上。与H-O模型的预测相悖,需求逆转demand reversal,两国的需求差异非常大使得一国自给自足经济下密集地使用其相对富裕要素生产出的商品的价格高于其伙伴国 贸易方式与H-O模型预测相反,进口

14、密集使用其相对富裕要素生产出的商品,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稀缺要素生产出的商品,需求逆转时的贸易模式,要素密集度逆转factor-intensity reversal,要素在两个行业间替代弹性差异非常大,可能随着要素价格的变化而变化: (w/r)1时, (K/L)1A (K/L)1B ,A是资本密集型;(w/r)2时,(K/L)2B (K/L)1A ,B是资本密集型 要素密集度逆转:一种给定的商品在劳动富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富裕的国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Minhas对1947-1951年20个行业中的K/L从大到小排列,造船在美国排15位,在日本第7位,要素密集度逆转,其他解释,贸易政策

15、 Kravis(1954)发现美国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受贸易保护最严格的产业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降低了美国进口替代品的劳动密集度 Baldwin(1971)计算了关税对进口的影响:如果没有关税,美国进口品的K/L比率会降低5左右 人力资本 Keesing(1966)将劳动者按照技术熟练和复杂程度分类,美国属于资本和熟练劳动富裕的国家、非熟练劳动稀缺的国家。根据H-O理论,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和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 Kenen(1965)实际估计了美国出口和进口替代商品中人力资本的含量,加到实物资本上,重新计算美国出口和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劳动比率。成功地解释和消除了里昂惕

16、夫之谜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土地、矿藏、森林等)也是独立的生产要素,存在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 美国很多所谓的资本密集型进口产品(矿产品、钢铁产品、农产品等)实际上是自然资源密集型商品 贸易平衡 现实中贸易收支从来没有处在平衡的状态,如果是平衡的话,里昂惕夫所用的数据应该能够说明美国的出口品相对于进口替代品而言实际上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与消费分离,Leamer(1980、1984)认为在一个多要素世界中,应该比较生产和消费的K/L,而不是比较进出口的K/L。对里昂惕夫1947年的数据重新计算表明,美国生产中的K/L比率确实大于消费中的K/L,小结,1. 贸易基础和模式:H-O模型认为要素禀赋不同形成的比较优势是两国贸易的基础。一国应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富裕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 2. 贸易的影响:贸易的结果将推动两国的要素相对价格以及绝对价格均等化,并使一国富裕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提高,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下降 3. H-O理论强调的依然是比较优势,是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延续,但认为比较优势的根源不是两国的劳动生产率差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