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474230 上传时间:2020-07-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陕西省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陕西省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1).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镇安中学2016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第I卷 阅读题一、古诗文阅读(4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题。(28分)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 辙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2、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

3、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注:黾勉(mn min):努力。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A、然其诗质而实绮 质:质朴B、自谓不甚愧渊明 愧:惭愧C、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忤:违背D、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 悛:悔改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A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 B独喜为诗,精深华妙C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D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A、置家罗浮之下/不见老人衰惫之气B、追

4、和古人,则始于东坡/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 C、每以家贫/乃欲以桑榆之末景D、然其诗质而实绮/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4、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A、子瞻是苏轼的字。古人除了名和字外,还有别号。别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字,而称其别号。B、谪居指古代官吏被贬官降职到边远外地居住。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句中谪居与本文意思相同。C、“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句中“诸人”分别指曹植、刘祯、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他们中有两人是建安七子。D、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

5、,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5、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C、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6、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

6、/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B.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C.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D.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7、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3分)译文: 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3分)译文: 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4分)译文: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

7、问题。(11分)春日郊外唐庚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8、这首诗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描绘郊外的春日景色?(6分)答: 9、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根据情境补写下面空缺处内容。(6分,每小题1分)(1)在观沧海中,表现曹操挥师北伐,登上碣石山,初见大海的两句豪迈的诗是“_ ,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其中把阿房宫所奏之乐与市井言语进行对比的句子是“ , ”。(3)在赤壁赋中,描绘秋天江水澄净,反

8、映游人悠然自得的两句诗是“ , ”。(4)陶渊明饮酒诗中,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表达只要思想远离达官显贵,就能超尘脱俗的精神世界的诗句是: “ ? ”。(5)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海上的昼夜和自然的冬春更替、蕴含着生活哲理的诗句是“ , ”。(6)杜甫登高诗中,不仅写出了自然之秋,暗含诗人对人生之秋强烈而深刻地体悟的句子是“ ,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守在科学的屋檐下王 波1913年,普朗克担任柏林大学校长不久,便将爱因斯坦请到柏林大学,并为他设立了一个新的教授职位。在他看来,“把更多有天赋的科学家留在德国”是一名科学家应尽的责任。当然,对普

9、朗克来说,一切并不是“责任”两个字这么简单。在这个路德教徒心中,科学是他的另一个上帝。而终其一生,他一直守在科学的屋檐下。1878年,20岁的普朗克已在慕尼黑大学小有名气。名声来自他的音乐天赋,这个大二学生曾为多首歌曲和一部歌剧作曲。但在选择专业时,他选择了物理。一位物理学家教授试图劝说年轻人另走他路,这样或许更容易有所成就。普朗克拒绝了教授的好意,他回应道:“我并不期望发现新大陆,只想把现有的物理知识搞清楚。”第二年,当为自己以“论热力学的第二定律”为题目的博士论文答辩时,年轻的普朗克被一位知名化学家进行了近乎讽刺的批评。幸运的是,普朗克最终通过答辩,并获得了慕尼黑大学的教职,可以继续从事他

10、的理论物理研究。普朗克所不曾期望的“新大陆”,则在22年后浮现。1900年,普朗克提出黑体辐射问题,进而提出了量子概念,这给物理学带来巨变,也在18年后给普朗克带来了诺贝尔奖。 只是,此时的奖励,已难以抚平普朗克内心的千疮百孔。他的妻子和女儿先后离世,大儿子则死于一战战场。战争带给普朗克的,不仅是家庭的巨变,还有事业的动荡不安。1914年,在军国主义分子的操纵和煽动下,德国科学和文化界发表了文明世界宣言。普朗克在德国物理学界享有最高声誉,不得不在这个臭名昭著的宣言上签名。很快他便后悔了。两年后,他再次签名,不过是反对军国主义。与此同时,德国的科学研究也陷入了困境。为了让局面改观,普朗克向同事们

11、呼吁“坚持到底,继续工作”。1920年10月,他和犹太化学家弗里茨哈伯创建德国科学临时学会,以求募集资金支持科学研究。纳粹的上台,则让普朗克的努力几乎化为乌有。身为威廉皇家学会主席的普朗克,眼睁睁看着大批犹太朋友和同事被驱逐和羞辱,数以百计的科学家被迫离开德国。部分人在普朗克的劝说下,留了下来,其中包括哈伯。只是,这些为科学而留下来的人,几乎处处饱受屈辱。普朗克曾直接找到希特勒,抗议哈伯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但丝毫于事无补。德国科学的屋檐之下,已无这些人的容身之处。哈伯最终在1934年死于流亡途中。爱因斯坦则在1935年远走美国。普朗克弹钢琴时,由爱因斯坦拉小提琴伴奏的场景,也从此成为绝响。那些在

12、皇家学会研究所内工作的犹太科学家,在失去了普朗克竭尽全力的保护后,不得不离去。普朗克则选择留在德国,在他看来,自己“有责任”留在国内,保护已经支离破碎的科学研究。他无力反抗纳粹的暴行,但当二战的战火燃烧到柏林时,他似乎看到了希望。他写到:“要渡过危机,一直活到重新崛起的转折点那天。”可惜的是,在1944年2月的一次空袭中,普朗克在柏林的家完全被摧毁,他留在家里的论文手稿和藏书化为灰烬。5个月后,他的二儿子埃尔温普朗克因参与密谋暗杀希特勒,被逮捕关入盖世太保的总部,并在1945年被处决,曾经幸福的家庭,只剩下一位87岁的老人,在屋檐之下体会着家国的凋零。而为了“扩大科学的影响”,老人不顾健康问题

13、的困扰,前往各地巡回演讲。在演讲中,他呼吁人们“向上帝走去”,这个“上帝”不是他信仰了一生的耶稣,而是他为之付出了一生的科学。 (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文章在表现普朗克对科学的坚守的同时,说“科学是他的另一个上帝”,文末进一步提到普朗克的呼吁“向上帝走去”,这正暴露出人性的两面性。B在作者看来,20岁的普朗克凭借他的音乐天赋已在慕尼黑大学小有名气,可是选择专业时,他选择已经研究得差不多的物理,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C文章运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普朗克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苦难经历,塑造了一位执著爱国的物理学家的形象。D普朗克不曾期待在物理学上有“新大陆”般的发现,但他在1900年,却提出了黑体辐射问题,进而提出了量子概念,这正反映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