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锦囊成名的李贺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046417 上传时间:2017-10-2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个锦囊成名的李贺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两个锦囊成名的李贺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两个锦囊成名的李贺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两个锦囊成名的李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个锦囊成名的李贺(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两个锦囊成名的李贺清晨,一个破落小院的柴门咯吱一声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个小厮,只见他背着一个破旧的锦囊,牵着一头又老又瘦的毛驴,毛驴上坐着一个同样瘦瘦弱弱的少年书生。这一主一仆,就这样悠闲地踱向了村外的世界。一路上,流连于青山秀水,徜徉在繁华街市,穿行过闾巷人家,那少年书生时而悲愁,时而欢愉,时而激昂,还不时地从小厮处取过纸笔,嚓嚓写下几行诗句或片言只语,然后把纸条往锦囊一扔,就又继续前行了。等到日暮西山,他们才催赶着毛驴,蹬蹬地转回那个破落的小院。这时,一位端庄的妇人迎上来,取过小厮背上的锦囊,看见里面满满的一大堆纸条,她不赞叹反而心疼地说: “孩儿,你真要写到呕心沥血才罢休吗?”少年只是笑

2、笑,没有言语,他开始坐下来吃饭。刚放下饭碗,他又跑进书斋,叫小厮拿出锦囊,研好磨,然后就对着那些纸条沉吟琢磨,把白天的奇思妙想、断语残句写成完整的诗篇。写完后,他把诗篇整理好,投进另外一个锦囊里。就这样,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少年一直坚持着四处游历,采诗写诗,从不间断。他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淳朴的风土民情,以及自己的雄心壮志都投注到了笔端,化成了脍炙人口的诗句。从一个锦囊到另一个锦囊,他的诗越写越妙,越积越多,美名渐渐传开,越传越广,当时的文章巨公韩愈闻听了他的大名,亲自登门来拜访他,这个少年,就是唐朝杰出的诗人李贺。李贺的锦囊也是我们大家的锦囊,他苦吟疾写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扩展自己

3、的视野,不断地从实际生活中汲取养料,才能葆有源源不断的创造力。所以我们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知 识 梳 理1.什么是素材?一般认为,素材就是文学、艺术的原始材料,就是未经总结和提炼的实际生活现象。 “素材”一旦进入文章之后就成为“题材” ,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从作者得到素材的不同途径来看,素材又可分为直接的事象材料(如生活中的现象) 和间接的符号材料 (如图文材料)。广义的素材可以泛指大千世界的一切事象,真可称得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选取素材时应注意哪几个标准?(1)主题标准必须根据主题的需要来决定材料的取舍、主次和详略。能够表现、突出主题的录用,与主题无关的,无论多新鲜都

4、要舍弃。(2)真实标准真实的材料就是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反映客观生活的本质和主流的材料。真实有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符合生活逻辑或客观规律的经过艺术加工后,虚构的材料也能反映生活的本质,也属真实的材料。写作反对脱离实际,扭曲生活,胡编乱造。(3)典型标准典型材料是某一类材料中最具代表性的,能够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它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典型材料能以少胜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4)新颖标准新颖的材料就是新鲜、生动有趣,鲜为人知或具有时代精神风貌以及有作者独特认识与感受的材料。3把素材转化为题材时应注意什么?在素材转化为写作内容时应注意:(1)要抓住素材给你感觉最强烈的那部分中心印象,以此为切入

5、点对素材进行提炼和强化,即把素材转化为写作内容题材。素材是题材的基础。例如魏巍在我怎样写谁是最可爱的人 的创作体会中谈过,他在朝鲜战场搜集了一百多个战斗故事,这就是他积累的生活素材;而经过他的选择和提炼,最后写进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去的“松骨峰战斗” “马玉祥三次扑进火窟救儿童” “战士在防空洞的日常生活”三个典型事件,就成为这篇通讯的题材。(2)素材可从“杂取种种,合成一个” ,即可根据文章的需要,几个素材整合在一起,表达相同的主旨或表现一个典型人物。一、素材的积累1从课本中积累学生的学习主要来源于教材,各科课本和补充材料都可成为写作素材。可用课本材料1、 文中的名句、语句、典故等可引入作文。2

6、、 课文中的句子形式(语流、语势、语形等)可进入作文。3、课文中的人物的典型事件可写入作文。4、可将课文内容翻新,重新造写。 (蚓无爪牙之利)冷香飞上语文“语文是那巍巍昆仑,是那草叶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古城旧都中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打鱼船,是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鹭,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潜过了落满雪梨花的大自然,让我们乘着“刚朵拉”到生活中寻找它的答案。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吟咏着徐志摩的佳句,我轻轻掀开文学神秘的面纱。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放,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低沉,苏轼大江

7、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旷达,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各有千秋。 ”“我们没有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的戎马豪情;没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豁达;没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愁情但我们有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壮志。春的播种是为了秋的收获,是的,分数的背后需要一份坚定不移的信念。 ”“我不知道李白的考场诗文是否也能飞流直下三千尺飘逸与壮阔;杜甫的考场诗文是否也会有牵衣顿足拦道哭的抑郁和顿挫;苏轼考试中是否会写下大江东去的豪迈与豁达;而柳永考试中是否会想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婉迷情。我只知道,在人生之中,分数不能完全反映能力,而有的只是分数诚可贵,能力价更高。 ”于是我们开始憧憬

8、,憧憬着有一天我们能扶摇直上,至于北海,憧憬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憧憬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2无可奈何花落去,毕竟人无完人,安庆城破,大辟三日;天京陷落,大辟十日;投靠外国这些是事实,不知是有意,还是不得已。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流年似水,时光如电地过去,也许,只有历史才能让“无字碑头镌字满” ,也许也只有历史,才能最好地诠释曾国藩在天京城破,黄袍欲加身之时写尽生平心境的一句话: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作者信手拈来课本中学过的古诗、名篇、作家、历史等有关知识,有理、有据地论证“缤纷成就和谐”这一主题,显示了深厚的文学素养

9、以及扎实的基本功。2从生活中积累要认真观察周围的一切。既可从大自然中寻找生活的真谛,也可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诸如一些“熟悉的陌生人” ,即看起来挺熟的,但他们身上依然有你没发现的、给你震撼的一些东西的人。(足球)3从课外活动及课外阅读以及时事报道中积累尽可能多地参加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从中积累素材,还要加强课外阅读,从名著中获取感悟,并关注国际国内的时政大事,关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玉米地)作文所给材料的分析与运用学生在平时训练和考场作文中,对原材料处理失当,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形:另起炉灶型:乍看材料,抓住一两个关键词就开始作文 简单宿构型 :用原材料的情节或结构,进行扩写、套写、仿写等宿构工

10、作 打擦边球型:写作结构上呈现出套板反应:先讲故事或列举材料,最后来一段文字扣料进行议论或抒情,形成了“故事结论”的模式写作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原材料引用原则:文章开篇在对原材料引用时,一定要体现出“短、平、快、精、准、狠”的特点具体做法:1、抽筋吸髓:以概括主要情节或中心话题为主,切忌对原材料进行照抄。2、转述材料要处理好原材料中的人、事、物、理等之间的关系,防止片面立意写作 。3、转述材料后要快速转入中心或话题,让阅卷老师有“一眼见到底”的感觉,拒绝绕弯子。4、转述时尽可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述,做到通俗化、个性化,千万不要故弄玄虚,玩文字游戏。5、转述原材料后,一定要有自己的感悟,最好用议论或抒情

11、方式提出观点,展开写作思路。结尾:妙扣原材料,回首望月,增添文章魅力文章结尾运用原材料,注意事项:1、根据表达的需要或文章行文趋势来确定是否运用,不能千面,要有自己的创新。 2、结尾对原材料的处理要比开头引用更巧妙,可摘取关键语句来画龙点睛 。3、文章结尾要水到渠成,不必为求扣题大段摘抄原材料 。4、引用原材料一定要有自己的感受体验,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不能显得凝滞、呆板。二、由素材到题材的转化1题材是经过作家选择、加工、比较、改造、发展、组织成为作品的一个内容因素的生活材料。素材是题材的基础,但题材不是素材的简单堆积。2提炼有代表性的情节,发掘素材的内在含义,找到与现实的联系点,力求能反映现

12、实,并富于启迪意义。3命题作文要围绕主题选材。凡能突出主题、烘托主题的材料,应该选取;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则毫不吝惜地删去。4对同一素材进行不同角度的审视。客观事物往往具有多元性,对同一事物由于观察者的角度不同,观察者的情感各异,往往会见仁见智。当然我们在利用素材时,一定要明确素材的本质内涵,不能无限扩大素材的外延,否则只能捕捉到素材的表层意义,写出的作品就不会深刻。如何具体使用素材?素材转化中叙述要凝练定点“瘦”身秀出“我”身材素材转化中应紧扣观点 “魂”兮归来立出“ 我”神采素材转化中需体现真情与“你”共鸣征服“ 我”心灵素材转化中能蕴含哲思“走”向深邃震撼“ 我”灵魂3材料使用误

13、区误区 1:全盘照抄材料,一篇之中光两个材料字数就达到了六七百,然后聊聊几语加以收尾。误区 2:直说结果,缺少分析。误区 3:一味堆例,缺少联系。误区:用例不准确。 素材应用技法之组合排比素材应用中的“组合排比”不是指一般的修辞手法,而是一种运用素材的方法。它也可以称做“多料合用” 。这里所说的“多料合用”不是指一般的连续使用甚至堆砌同类材料的做法,而是指将同类材料进行精要的表述,组合在同一段落中,共同说明同一论点。其好处是显得滔滔不绝,材料充实,理直气壮,可以取得良好的修辞效果。在组合时,语言表达要注意精要整齐,排列顺序要合理(比如按时间先后,由远到近,由主到次等) 。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

14、避熟求生高考大纲关于写作的“发展等级”部分有“材料新鲜”的要求。有些材料,从它诞生的时代看,未必属于新材料,但是由于人们知之不多或用之不多,因而也具有相当的新鲜感。然而事实上,高考作文材料老化是个严重的问题,总是“重复昨天的故事” ,特别是喜欢应用历史题材,到古人那里去讨救兵。 “李杜文章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作文材料如果老是陈谷子旧芝麻,谁会喜欢呢?“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 ”时代进步一日千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选材也应当与时俱进,用当新事物代替旧陈事物,文章才能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性。传统材料当然也可以有,但新鲜的材料一定会给读者意外的惊喜。素材应用技法之对比映衬正面论证和反面

15、论证是议论文写作中的两种论证方法。当你确定论点之后,就要用论据来证明你的论点是正确的。对比论证既是一种论证方法,也是一种应用素材的方法。这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性质上相反的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能有效地说服读者,使作者的观点鲜明突出。因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比较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了。古人说:“无反则正不显” ,正反一对比,人们就会更清楚地发现真理,认清事物的本质。素材应用技法之一材多用写议论文,同学们大多苦于无材料可用。其实,大家头脑中已经

16、储存了不少材料,但为什么还会为材料匮乏而发愁呢?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有些同学不会高效率地利用自己占有的材料,不善于一材多用。由于事物本身的丰富多彩,一则好的材料总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因此,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就可以多角度切入:金子总会发光的。烛子武是块“金子” ,年轻时精力旺盛,才华横溢,但被埋没几十年而黯然失色。到了晚年,国难当头,才被委于重任,出使秦国,挽救了国家的危难。千里马需要伯乐的发现和扶植。千里马就是烛之武,伯乐就是佚之孤。如果没有佚之孤对烛之武的充分了解和极力举荐,烛之武纵有多大才华也没有施展的机会。顾全大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烛之武年轻时未被重用,难免产生委屈和不满,但国难当头,他不计个人恩怨,毅然出使秦国。责已恕人,宽容待人。面对烛之武的牢骚,郑伯没有表现出丝毫不满,而是深深自责,连说“吾不能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