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恩布什中级宏观经济学讲义教材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40462192 上传时间:2020-07-29 格式:PPT 页数:617 大小:4.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恩布什中级宏观经济学讲义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617页
多恩布什中级宏观经济学讲义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617页
多恩布什中级宏观经济学讲义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617页
多恩布什中级宏观经济学讲义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617页
多恩布什中级宏观经济学讲义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6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多恩布什中级宏观经济学讲义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恩布什中级宏观经济学讲义教材(6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级宏观经济学,贵州财经学院 2009-2010,我们面临的问题,经济危机、金融危机是什么含义?如何会发生? 经济运行需要政府干预吗? 政府的各种政策如何影响经济? 我们应该追求更高的就业率还是更低的价格水平?两者可以兼得吗? 为什么人民币汇率被严重关注? 为什么资本市场大幅动荡?,本课程主要内容及框架,宏观经济学的三个基本模型:经济增长模型、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凯恩斯模型。 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在不同模型中的作用分析。 经济总量背后的微观行为原则。,本课程内容安排,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第三章 经济增长模型 第四章 收入与支出简单凯恩斯模型 第五章 IS-LM模型修正的凯恩斯模型

2、第六章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第七章 IS-LM-BP模型国际经济联系,第八章 消费与储蓄 第九章 投资支出 第十章 货币需求与供给 第十一章 金融市场 第十二章 AS-AD模型总供给与总需求 第十三章 总供给曲线推导 第十四章 通货膨胀与失业,第一章 绪论,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西方经济学的演变及特点 二、凯恩斯革命宏观经济理论的诞生 三、新的流派和理论,一、西方经济学的演变及特点,1、对经济学发展的简略回顾 1776亚当斯密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经济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他对以前各种经济观点和主张进行了清算

3、,批判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亚当斯密体系的三大支柱,分工和专业化促进市场扩大、经济增长(针对重商主义贸易带来财富的观点) 劳动价值论:农业、工业和商业的劳动都创造价值(针对重商主义价值产生于交换和重农主义只有农业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 经济自由主义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针对重商主义政府管制进出口贸易政策),对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大卫李嘉图、西尼尔、詹姆斯穆勒、马尔萨斯、让巴蒂斯特萨伊等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生产成本中的要素价格问题。其中,李嘉图继承了劳动价值论,其他人则提出了决定价值的其他因素。 约翰穆勒综合了各家观点,在1848年出版

4、了第一本流行的经济学教科书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古典理论的挑战,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当时,科学技术的突出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劳动量决定价值 先进机器设备应用 边际报酬递减 经济持续增长 “工资铁律” 工资水平稳步提高,古典理论危机边际革命,古典理论对新经济现实的解释力下降,使其理论地位日落千丈 新理论以全盘否定古典理论的姿态出现,以新的视角提出新的体系边际效用决定价值 基本假定:资源稀缺性、经济人、完

5、全竞争 资源稀缺性 边际效用 需求 支付价格 需求首次成为决定价值的主要因素。,马歇尔综合新古典体系,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是经济思想第二次伟大整合,同时又开辟了经济理论分析的新高度。 均衡价值论:将古典理论的供给分析和边际效用论的需求分析结合起来,两者的均衡决定价格 首创现代微观经济理论分析框架 基本原理:在价格信号指引下,市场机制使经济自动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始于1929年的大萧条对新古典理论的挑战,大萧条的一组数据: 股市:1929年9月至1932年6月,暴跌85% GDP: 1929年至1933年,下降近30% 失业率:上升至25% 投资:1931年至1935年,净投资为负数,均衡

6、 非均衡 充分就业 大量失业 价格灵活变动 价格刚性 市场自发调节 持续的萧条,新古典理论危机凯恩斯革命,新古典理论对新经济现实的解释力下降,使其理论地位日落千丈 凯恩斯理论以全盘否定新古典理论的姿态出现,以新的视角提出新的体系宏观经济分析,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被誉为亚当斯密以后最伟大经济理论巨著。从基本假定、分析方法和政策主张等方面对新古典理论进行了全方位的革命: 总量分析非充分就业均衡 有效需求不足三大心理规律 价格刚性总需求决定总产出 国家干预宏观经济政策,萨缪尔森新古典综合,1948年出版的经济学成为第三本最流行的经济学教科书,直到今天仍然是最受欢迎的入门教材之一。

7、萨缪尔森将凯恩斯理论与新古典理论视为适用不同经济条件的理论:在经济萧条时期,适用凯恩斯理论;当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时,适用新古典理论。,他将两种对立的理论综合在同一教科书中,将凯恩斯理论命名为宏观经济学,新古典理论命名为微观经济学。经济学第一次成为截然不同的两部分组合。但宏观经济学被作为主要讲授内容。 直到上世纪70年代,凯恩斯理论一直占据主流经济理论的地位。,20世纪70年代,“滞胀”现象对凯恩斯理论的挑战,在凯恩斯主义大行其道的30年中,世界经济随着战争结束获得了高速增长。60年代后期,美国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根据凯恩斯理论对于通货膨胀的政府干预政策没有成效,反而使经济增长停滞不前。政府失

8、灵使凯恩斯理论的解释力大为下降,主流经济学又遭遇危机。,新经济理论学派的兴起,新古典学派:批评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将经济波动的根源归咎于政府对市场的破坏,主张古典理论的市场自发调节作用。 新凯恩斯学派:修正了凯恩斯理论的缺陷,吸收新古典学派的部分理论假定,但坚持非充分就业均衡和国家干预政策。,2、经济学理论演变的特点,经济学发展演化图示,亚当斯密 大卫李嘉图 经济理论奠基 发展 18c中 19c初 第一次工业 革命,约翰穆勒综合 古典体系 19c中 第二次工业 革命 边际革命 19c70s,马歇尔综合 新古典体系 19c70s 20c30s 30s大萧条 凯恩斯革命 宏观经济 理论奠基 20

9、c30s,萨缪尔森 新古典综合 主流经济理论 20c40s 20c70s 70s80s滞胀 新古典学派 20c70s 新凯恩斯学派 20c80s,二、凯恩斯革命宏观经济理论的诞生,1、凯恩斯理论与新古典理论的区别 新古典理论: 在经济人、完全信息、市场出清三个基本假定下,价格传递着市场供求信息,引导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个人调整自己的经济决策,最终达到市场均衡市场机制( “看不见的手” )万能,不需要国家干预。,凯恩斯理论: 在有效需求不足、非充分就业、价格 刚性的基本假定下,个体的分散决策 不能使总量供求自动相等。因此充分 就业的均衡只是偶然达到,不是常态。一般情况下市场自发调节达到的均衡是非充分

10、就业均衡。因此需要外力国家干预。,约翰梅纳德凯恩,新古典理论的均衡 自动达到并保持稳定,凯恩斯理论的均衡 不能自动达到且不稳定,新古典的均衡,非均衡 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 均衡 偶然 供求力量作用 必然,凯恩斯的均衡,非均衡 国家干预(看得见的手) 均衡 必然 市场外的力量作用 偶然,2、凯恩斯基本假定的理论前提,三大心理规律 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消费不足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投资不足 流动性偏好规律资金闲置 结论:经济体中总是存在闲置资源,市场不能出清,价格信号失灵。,3、凯恩斯的研究方法,凯恩斯研究的目的是要解释为什么会出现经济萧条和存在大量失业,因此他的著作名称中第一个词是“就业”。就业或

11、失业是整体经济现象,不能通过单个市场进行解释。并且,因为经济中存在闲置资源,资源最优配置的研究就不再是有意义的。因此,凯恩斯抛弃了新古典体系的个体分析、局部均衡的研究方法,以及古典、新古典理论的基本假定,而采用对国民经济进行整体研究的总量分析方法,研究的主题不再是均衡价格的决定,而是如何达到充分就业的产出均衡。,因为有大量失业和闲置资源,要增加供给很容易,关键是有没有需求。因此,凯恩斯认为均衡产出水平的高低取决于需求的大小,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在凯恩斯理论中,主要是研究总需求是如何决定的,他的理论又被称为“需求决定论”。 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状态的需求称为有效需求。在非充分就业条件

12、下,也可以达到国民经济均衡,即生产的与人们愿意购买的产品总量相等。这被称为“有效需求不足”的均衡或“非充分就业均衡”,4、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市场力量不能自发达到充分就业的产出均衡,需要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减少失业。 政府主要应采用财政政策来增加总需求,特别是采用增加政府购买的手段。 增加政府购买的支出主要依靠发行政府债券解决。,三、新的流派和理论,(一)新古典学派 1、货币主义米尔顿弗里德曼 0世纪50-0年代,米尔顿弗里德曼 通过对100年来的美国货币史进行研究, 发现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是美联储的货币 供应量不当造成的。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

13、他认为政府的干预破坏了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功能,使经济发展得比没有政府干预时更糟糕。即使必须由政府控制货币供应,也只应该进行货币量的调节,而反对对利率、信贷、准备金的控制和干预。 60年代,他提出“自然失业率”假说,认为经济中存在一定的失业现象是正常的,国家没有必要也做不到使用政策手段使失业率完全消失。存在“自然失业率”时就是达到了充分就业。,著名美国经济学家、1976年诺贝尔经 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2006年 11月16日在美国旧金山逝世,享年94 岁。他的赞赏者与批评者均指出,他 的世界观本质上颇为简单:坚定信仰 个人自由,深信自由市场是协调个人 活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佳途径。 他是

14、最后一位既家喻户晓又拥有最高专业成就的伟大经济学家。世界主要新闻媒体纷纷发表报道,悼念这位二战后至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2、理性预期罗伯特卢卡斯 理性预期,是指经济当事人为了避免 损失和谋取最大利益,设法利用一切 可以取得的信息,来对所关心的经济 变量在未来的变动状况作出尽可能准确 的预期。 在弗里德曼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基础上,理性预期学派提出了更为彻底的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学说。,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观点,凯恩斯理论中资源闲置的假定前提已不存在。70年代后,全世界都产生了资源短缺和能源紧张的问题。资源的有限性已使供给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 个人决策对总体经济活动的变化有决定的影响作用,

15、总量分析方法所建立的宏观经济模型没有考虑微观因素,理论缺乏微观基础,与传统理论没有逻辑一致性。 个人决策的作出与人们对经济形势的预期有关 。凯恩斯理论不考虑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公众对经济政策的反应。依据这种分析方法制定的经济政策也就不一定正确,并且不能发生应有的效力。,为此,理性预期学派认为,要用微观分析补充一般宏观分析的不足,并建立一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基本假定:经济人、理性预期、市场出清 由于回到新古典体系的主要假定前提,因此该学派被称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该理论使宏观经济分析与微观经济分析具有了统一的基本假定,保持了经济分析的逻辑一致性。,(二)新凯恩斯学派,在70年代后期,斯坦

16、利费希尔、 埃德蒙费尔普斯、约翰泰勒吸收了理性预期假说,并在信息不完全的假定下,对工资刚性或粘性进行解释,强调失业的存在和政策干预的必要性,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建立了基础。 80年代,以格里高利曼昆、戴维罗默为代表的一批美国中青年经济学者,致力于为凯恩斯理论提供严密的微观理论基础。他们试图建立工资和价格粘性的微观分析,以解释价格刚性和失业。他们的理论形成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凯恩斯学派由很多不同的理论构成,从不同角度解释工资粘性的理论就有好几种,给人的印象是显得凌乱。但核心的一点是,他们都试图证明现实经济中存在需要解决的失业,需要政府政策对经济加以干预,以达到充分就业均衡。对政府干预的方式和程度,则存在不同的主张。 “宏观经济学已处于另一次革命之中,这次革命等于凯恩斯主义的再现,但是具有更加严密的理论风格。”,新凯恩斯学派的杰出代表:格里高利曼昆,格里高利曼昆是美国著名经济学 家,哈佛大学的经济学教授。29 岁成为哈佛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 教授之一。 他在普林斯顿大学开始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