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六经辩证思想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046158 上传时间:2017-10-2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8.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中医六经辩证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浅谈中医六经辩证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中医六经辩证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中医六经辩证思想(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中医六经辩证思想辨证论治,又称辨证施治,是“运用中医的诊断方法,对于病人复杂的症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证候),这是辨证;进而根据中医的治疗原则,确定治疗方法,这是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一大特色,它是由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首先创立并应用于临床。兹结合对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的学习,对张仲景辨证论治学术思想初探如下:1 创立以阴阳为纲六经分证辨证论治的外感热病诊疗体系伤寒论在古典医籍中,以辨证论治著称,辨证论治的精神贯穿于全书的始终。张仲景倡导的辨证论治原理,主要是通过对“伤寒病”的证治来体现的。 伤寒杂病论序曰:“撰用素问 、 九卷 、 八十一难 、阴阳大论 、 胎胪 、 药

2、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这里的平脉辨证是一部医书,已失佚。说明汉代以前就有了辨证的学说,并为伤寒六经辨证奠定了基础。伤寒,是泛指由外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属于内经“热病”范畴。 素问热论篇有“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及“人之伤于寒者,则为病热”的说法,即认为热病的原因是伤于寒邪,张仲景就把这类疾病统称为“伤寒” 。灵枢经记载有杂病一篇主要论述因经气厥逆所引起病证,各种心痛及喉痹、疟疾、膝痛、呃逆、大小便不通等。因论述范围广、病种多,故称之杂病。而张仲景把伤寒、温病以外的多种疾病(以内科病证为主) ,以及各种疑难杂病,总为 “杂病”与:“伤寒”合为伤寒杂病

3、论但伤寒杂病论历经传抄失真失散,伤寒部分经晋太医令王叔和收集、整理、编次,形成伤寒论一书,当时杂病部分失传。伤寒杂病论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 ,被北宋翰林学士王洙发现于翰林院书库,书简共 3 卷,上卷为辨伤寒,中卷则论杂病,下卷记载药方。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艺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 3 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 。全书共 25 篇,方剂 262 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无论伤寒还是杂病,贯穿整本书的便是“六经辩证”思想所谓“六经辩证” ,为张仲景最早提出,他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

4、、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六经即太阳、阳明、邵阳、太阴、少阴、厥阴、又分手三阳、手三阴,足三阳、足三阴。六经辨证将外感疾病中错综复杂的证候表现,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个类型,并以此解释疾病部位、证候性质、邪正盛衰、传变规律,以及立法处方等问题。手足三阴三阳经脉及其络属脏腑是六经辨证的物质基础。在六经辨证中,六种类型病证关系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传变的。病变由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发展演变,反映了邪气由表入里,由阳入阴,正气渐衰的过程。六经病证的传变,往往与正气的盛衰,邪气的强弱,治疗护理当否,以及

5、疾病种类等因素有关。用以命名经脉解释其生理功能, 并指导刺灸之法。人体有手足三阴三阳 12 条正经。虽然三阴三阳有过许多不同的说法和解释,但 12 正经的命名却从未有人提出过质疑。古人有学医不知十二经脉,开口动手便错的说法, 由此可以得出中医的三阴三阳理论始于经脉学说。太阳为开, 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用来说明经脉的生理病理指导治疗。阴阳的消长与复胜:消长是一定范围的变化,复胜是剧烈的转化,就是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伤寒病的各种构成要素以及人体经络脏腑,气血营卫,津液,表里内外均可用阴阳来分析,三阴三阳是阴阳的扩展和补充,用以解释定位程度位置等等的不同。阶段与病理时相:

6、有学者将六经辨证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来分析。伤寒病的发展转归不同时间,出现不同的病理时相。如发热、炎症、微循环障碍、水电解质紊乱、休克、毒血症、心衰、DIC 等。轻者有 12 个阶段, “不传”而愈,重者兼有多个阶段。太阳由抑制转向兴奋,阳明是兴奋期,少阳是兴奋抑制交替期,太阴是抑制期,少阴是衰竭期,厥阴是中枢衰败期。经络说:经络说是有关六经辨证体系解释中最有影响力也是最多得到认同的一种。伤寒论的理论源头是素问热病 ,而其对热病的辨证用的就是经络学说。历代几乎没有人完全否定经络说的,但也有质疑。手足三阴三阳共 12 条经脉,为何六经辨证只提足经,而无手经呢? 如何解释又是个难题。此外还有运气说,地

7、面说,脏腑说,症候群说,现代有人用控制信息论,系统论解释六经辨证,等等。与内经或其他应用不同, 伤寒中的三阴三阳不是用来说明生理的,而是用以解释外感病的病理变化的不同程度不同阶段的。六经辨证中的经,既和经脉有联系,但又并非完全只是经脉,与是否只提足经,不提手经 完全不搭边,而是既参考了经脉,又包括阴阳(三阴三阳) ,脏腑,六淫等创立的一种外感病的辨证方法。每一个经指的是疾病发展的一个 程度,是一组或一群症候的总称。是一个层面,借用了三阴三阳渐变转化的关系,来表达各组症候病变的病位,病势,病性等和它们之间转化传变的关系。三阴三阳没有阴阳的应用广泛,可是阴阳的基本涵义相同,几乎没有改变,而三阴三阳则不同,各有不同的涵义和解释。可能是因为在黄帝内经成书是阴阳理论已经十分成熟,三阴三阳是后来才发展形成的。六经辨证是这一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丰富了阴阳在中医中的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