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管理}第三讲价值观与态度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40460581 上传时间:2020-07-29 格式:PPTX 页数:32 大小:5.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价值管理}第三讲价值观与态度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价值管理}第三讲价值观与态度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价值管理}第三讲价值观与态度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价值管理}第三讲价值观与态度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价值管理}第三讲价值观与态度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价值管理}第三讲价值观与态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价值管理}第三讲价值观与态度(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管理心理学,主讲人:郑丹丹 2009年,第三讲 价值观与态度,u 价值观的分类 u 态度及其改变 u 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倦怠,对于企业来说,员工的价值观和态度决定着他/她是否愿意: 在多大程度上向顾客介绍企业和推荐企业产品 融入企业文化,为企业多付出一些 留下来和企业一起成长和发展 员工的价值观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切,价值观的分类 1.什么是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 价值观具有下列主要特征:主观性 选择性 稳定性 社会历史性 2.价值观的分类 1)根据社会文化生活方式把人的价值观区分为(奥尔波特) 经济价值观,理论价值观,审美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政治价值

2、观,宗教价值观 2)根据不同对象把人的价值观区分为 个人价值观,集体价值观, 社会价值观, 3)根据不同行为方式把人的价值观区分为(格雷夫斯) 反应型,忠诚型,自我中心型,顺从型,权术型,社会交往型,现实主义型 4) 根据洛克奇价值观测量问卷把人的价值观区分为(洛克奇) 目的的价值观和工具的价值观,中国当今劳动力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不同时期的劳动力也具有不同的主导价值观,三种主要的经营价值观,企业经营价值观与企业的经营行为有直接的关系,它决定着企业行为的选择和结果。 大多数企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可能会采取不同的经营管理价值观,想一想,某服装厂总经理

3、周女士毕业于著名大学,获得MBA学位,近来感觉非常苦恼,碰到了很多问题。如自己手下的一些管理人员越过自己直接向股东(有三位股东)汇报工作,而老板又直接授权给他们,她感到自己这个总经理被架空了,无实权。更可气的是自己的好多想法跟股东不一致,如员工经常加夜班,很辛苦,但车间并没有开水供应,如果要饮水则要到很远的食堂去取,她提议在车间设立开水供应点,方便员工饮水,但却未得到股东的认同,股东认为员工上班期间就是工作,赶任务,至于喝水,他们应该在下班后自行解决。周女士感觉自己离开工厂是迟早的事。 为什么周女士会很苦恼?,态度的特性和机能,1.什么是态度 态度是主体对特定对象做出价值判断后,作出反应时所持

4、有的稳定性的心理倾向,它具有评价性。 态度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成分。 老板很有魄力,非常随和态度的认知成分 我很钦佩我的老板,也很喜欢他态度的情感成分 我愿意和老板一起讨论问题,偶尔开开玩笑态度的行为成分,2.态度的特性 1)态度的社会性 2)态度的内潜性 3)态度的稳定性 4)态度的方向性 态度的性质。 习得性。 针对性。持久性。内隐性。间接性。 价值性。,3.态度的机能 1)适应功能。2) 自我防御功能。3) 价值表现功能。4)认识或理解功能。,态度及其改变,1、态度是后天学习获得的,它是个体特征的一部分,可以被看作是内在的,但它却不像特质那样稳定,它的可变性较大。这说明,态度虽然是内

5、在的,但它却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于人们生活的情境。 2、态度的核心特征是它的评价作用。任何态度都含有对它所涉及的事物,如工作、领导方式等,是否喜欢或不喜欢的评价。这种评价是由认知(情绪中性的判断)和情感(指向态度所评价事物的感受)两部分组成。当然有关态度是否具有行为倾向成分,在心理界还存在争议。 3、态度不是行为本身,它只是一种心理和行为的倾向。态度不能直接观察,它只能从个体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及动作中去推测。例如,从某职工一贯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工作的行为中推测他对工作是保有热爱、积极、认真负责的态度。态度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态度除了内在的心理过程之外,还包括表现出来的外显行为。狭义的态度是比较

6、符合心理学的原意,广义的态度则比较符合日常用语中的态度的含义。 4、态度是具体,任何态度都必有其明确的对象。在这一点上,它与价值观有明显的区别。 5、价值观对态度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人们对于某对象的态度,往往取决于该事物所具有的价值(包括实用价值、理论价值、道德价值和社会价值等)的大小。同样一个事物,由于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态度。,态度的形成与改变,1.态度的形成 人的态度不是生来就有的。同其他心理现象一样,态度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是社会化的结果。 态度的形成过程是指从没有态度到具有某种态度,从简单的态度到复杂多样的态度,从不稳定的态度到稳定态度的过程。,凯尔曼认为态度形

7、成和态度转变过程经过服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服从 指个人为了获得奖酬或避免惩罚,按照社会的需要,群体的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采取的表面服从行为。这一阶段人的态度和行为的特点是:(1)态度受外部压力的影响,或受外力的诱惑;(2)表面的顺从,但内心并不相信;(3)服从行为往往是表面的,有人监督就规规矩矩地“绝对”服从,而无人监督就违反纪律;(4)从被迫服从,逐渐形成习惯,就转化为自觉的服从。 认同 这是接受他人的观点与行为的影响,是自己的态度与外界要求接近的阶段。这时的态度的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信”他人的观点、行为、态度是正确的,情感体验也是趋于一致。 内化 新观点和新思想

8、已经纳入了自己的价值体系之中,与个体的体验完全融合一致,产生了强烈的行为意向,这就是新态度的完全形成和旧态度的彻底改变的阶段,2.态度的改变,态度的改变,广义指由于内部因素或外部因素使某一定时期内持续的、稳定的态度发生变化;狭义指的是由于社会的影响,特别是由于说服性沟通使以前的态度向相反的方向发生变化。 态度改变的理论 (1)认知失调理论 菲斯廷格在1957年提出的。 (2)认知平衡理论 1958年,海德提出。 (3)转变与形成三阶段论 凯尔曼 (4)沟通改变态度理论 墨菲 (5)预言实现改变态度理论 (6)信息传播理论。 霍夫兰德等 (7)心理抗拒理论 ,,费斯廷格(L.Festinger)

9、的认知失调理论,由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于1957年提出,这一理论试图解释态度和行为之间的联系。 失调意味着任何的不和谐,费斯汀格认为任何形式的不一致都是令人不舒服的,个体将试图去减少这种不协调和不舒服。 认知因素之间的不协调强度越大,则人们想要减轻或消除不协调关系的动机也越强烈。人们消除认知失调的愿望的强烈程度取决于三个因素:造成失调的重要性。 当事人认为自己影响、应付失调的能力有多大。 因失调而可能得到的报偿又多大。,认知失调通常在四种情况下出现: (1)逻辑的违背; (2)文化价值的冲突; (3)观念层次的冲突; (4)新旧经验的矛盾。,减少或消除不协调的途径主要有: (1)改变或否定不协

10、调认知因素的一方,使双方趋于协调。以“抽烟”与“致癌”的不协调性关系来说明。可以用“戒烟”,也可以用“怀疑抽烟致癌”的理由来协调。 (2)同时改变不协调认知因素双方的强度,使之趋于协调。 (3)引进新的认知因素,以缓和双方的矛盾。如“抽过滤嘴香烟或尼古丁少的香烟”,“我有抵抗力”。这些都是通过自我调节,道道认知平衡而改变原有态度。,海德(F.Heider)的P-O-X模型,这是海德于1958年提出的平衡理论。他认为人们的认知体系中存在某些使情感或评价之间趋向一致的压力。他认为,我们认知的对象(包括世界上各种人、事物或概念)有的各自分离,有的相互联系,组合成一个整体被我们所认知。 与这种过程形成

11、一体的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就成为单元关系,一个整体就是一个单元,它可以形成类似、接近、相属等不同的单元关系。 人们与各种认知对象发生心理联系时都会产生喜欢或讨厌、赞成或反对的评价或感情,我们称之为情感关系 。,单元关系和情感关系相联系,就形成了特定的模式和结构。海德认为,个人(P)对某一认知对象(X)的态度,常受他人(O)对该对象态度的影响,即海德十分重视人际关系对态度的影响力。 P(主体的人)O(客体的人)X(客体的事物)三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两种情况:当P、X、O三者关系一致时则呈现平衡状态;当P、X、O三者关系不一致时不平衡状态。 根据P-O-X模型中三者建立的情感关系,可以推出八种模式状

12、态,其中四种平衡,四种不平衡。见下图,不平衡结构: 由图示可以得出两条规律: 平衡结构必须符合三条边的符号相乘是正的; 非平衡结构必须是三条边符号相乘是负的。,例如:P为学生,O为尊敬的师长,X为爵士音乐。若P喜欢X,又得知O赞美X,则P-O-X图式表明,P的态度体系成平衡状态;若P喜欢X,得知O批判X,则呈现不平衡状态。 P解除不平衡状态的方法有: 将O-X的关系变负为正,即老师与学生态度一致,都喜欢爵士音乐; 将P-X的关系由正变负,即受老师影响,学生变得不喜欢爵士音乐; 学生改变老师的评估,即P-O关系由正变负。,如何转变员工的态度,一、影响员工态度转变的因素 外部: 人际关系 企业内部

13、的信息沟通 企业文化影响。 内部: 员工的认知 员工的需要 员工的个性心理特征。,二、转变员工态度的方法 1、宣传法:权威效应;名片效应;“自己人”效应。 2、员工参与法:“角色扮演”、“一日厂长”。 3、组织规范法 (1)组织员工参与决策 (2)建立与员工沟通的渠道 (3)促进员工的学习 (4)改变员工的需要,工作满意度,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这个态度影响管理心理和行为,甚至身体健康。 内容: 1、工作本身:员工对所从事的工作有趣的程度,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机会和承担更多责任;2、报酬:报酬的多少,报酬的公平性,支付报酬的方式; 3、升职机会; 4、上司:技术和管理能力,

14、对员工的态度; 5、同事:友善、能力、合作的程度。,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 (1)年龄。多数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满意度也逐渐提高。 青年人可能对工作有更多的期望。当一个人逐渐长大,社会经验变得更加丰富,这时,个体对环境的评价也逐渐变得现实,因而工作满意度也会提高。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社会地位的提高也是满意度升高的一个因素。 但有些研究发现二者成倒U型曲线关系。对这一问题有若干解释,其中有一项研究考察了具有专业技能和不具有专业技能的两种员工的年龄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所得到的结果具有说服力:专业技能组,满意度随年龄的增长而持续增加;而非专业技能组,在中年以前,工作满意水平直线上升,

15、而后又出现下降情况。,(2)性别。男女在工作满意水平上的变化存在差异,有些研究发现,男性在中年以前工作满意水平直线上升,然后出现一个平稳期,50岁中期以后又出现上升趋势。而对于女性而言,则不存在中年的平稳期。 (3)职业阶层。工作条件随意阶层提高而得到改善,与此同时,工资福利也都相应提高,满意度自然也高。但更为重要的因素可能是高职业阶层的人更有机会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4)受教育水平。总的来说,工作满意度与受教育水平之间呈正相关。但如果排除工作报酬等因素的影响后,工作满意度与受教育程度之间的正相关就不存在了。,满意度,受教育年限,(5)组织规模:规模越大,满意度越低,原因是规模较大的单位,人

16、员较多,许多活动被肢解,沟通协调不畅,一般职工很难参与到高层决策中去,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减少,解决问题层次太多太繁杂。 (6)领导风格:专制型领导下的职工满意度低,民主型领导下的职工满意度高。 (7)工作的丰富程度:单调、简单、重复性的工作会降低满意度。新颖、复杂、创造性及有挑战性的工作通常会提高工作满意度,员工如何表达他们的不满,积极性,破坏性,建设性,消极性,退出,忠诚,忽略,建议,如何提高员工满意度,1、把员工的需要他能够企业的目标有机结合; 2、让员工参与企业决策,增进主人翁责任感及对企业的归属感; 3、鼓励员工提合理化建议,管理者帮助实现,以 满足员工自我成就感; 4、为员工营造良好工作环境; 5、管理人员实现走动管理; 6、重视员工培训; 7、建立精神的激励机制。,管理游戏:价值观大拍卖,目的:帮助同学们澄清自己的价值观 对象:全体师生 程序:1、请同学们将一张纸看成总金额为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