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0《古代诗歌五首》优质课课件

上传人:阳光****师 文档编号:140455751 上传时间:2020-07-29 格式:PPTX 页数:107 大小:14.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0《古代诗歌五首》优质课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0《古代诗歌五首》优质课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0《古代诗歌五首》优质课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0《古代诗歌五首》优质课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0《古代诗歌五首》优质课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0《古代诗歌五首》优质课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0《古代诗歌五首》优质课课件(10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了解有关陈子昂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全诗。(重点) 把握诗歌主旨,体味本诗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和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难点) 领悟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悲凉的心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重点),“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歌”,古代的一种诗歌体裁,“登幽州台歌”既点明写诗的地点,又暗含了诗歌的主旨。,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唐代文学家。他反对浮艳颓靡文风,重视散体,其诗风骨铮铮、寓意深远、苍劲有力。,代表作:感遇诗三十八首,有陈子昂集传世。,本诗选自陈子昂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这首

2、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讨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武攸宜缺乏谋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悠悠( ) 怆然( ) 涕下( ),yu,chun,t,字音识记:,独怆然而涕下,古义:眼泪,今义:鼻涕,古今异义:,前不见古人,名词作状语,向前,后不见来者,名词作状语,向后,词类活用:,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前:过去。,后:未来。,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诗意:

3、见不到往昔招贤的明君,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主。,来者:指后世的贤明君主。,时间绵长,句解:,直抒胸臆,感叹古时明君不可复见,后世明君无法遇到。,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念:想到。,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怆然:悲伤的样子。,涕:眼泪。,诗意:想到天地之广大、时间之久远,我独自悲伤,眼泪纵横。,空间辽阔,句解:,天地之“悠悠”与人之茕茕“独”影,互为映照,诗人把个人的存在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下来表现,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诗中的后两句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绪?,第三句写时间和空间,第四句描写自身情状,天、地、人融为一体,勾勒了辽阔悠远、空旷苍茫、慷慨悲壮的意境,抒

4、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登幽州台歌,俯仰古今,感于往事 慨叹身世,登台远眺,怆然涕下,时间绵长,空间辽阔,凄恻悲愁,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愤和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失意孤独、寂寞苦闷的情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诗人纵观古今,放眼历史长河,像燕昭王那样的古代贤君不可见,后世的明君也不可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两句诗,抒发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和孤独之感。,1.直抒胸臆,前后映照。直抒胸臆是本诗最大的特点,全诗没有具体的描写,而是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前两句俯仰古今,写时间的

5、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垠;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映照,格外动人。,2.意境雄浑,形象鲜明。这首诗只有四句,却展现了一幅雄浑、浩瀚、空旷的画面:楼台高耸,诗人独立幽州台上,临风远眺,面对悠悠天地,思绪万千。前三句以浩瀚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为背景;第四句饱,含感情,凌空一笔,一个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深感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立于画面之上,十分鲜明。,望 岳 杜 甫,掌握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写作的背景;背诵并默写全诗。(重点) 理解诗句的内容,揣摩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蕴含的哲理。(难点) 感悟诗人高瞻远瞩的气魄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6、重点),“望”,是远远地看;“岳”,指山,本诗中指东岳泰山。标题点明了写作的对象和内容。,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有“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本诗选自杜诗详注卷一(中华书局1979年版)。杜甫的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本诗是第一首。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离开了长安,后曾在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漫游。,此诗是诗人途经泰山时所作,是现存杜诗中年代较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气。,律诗中国旧诗体裁之一

7、。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超过八句,即十句及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仗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岱宗( ) 眦( ),di,z,字音识记:,通假字:,荡胸生曾云,同“层”,重叠,会当凌绝顶,古今异义:,古义:登上,今义:侵犯,逼近,词类活用:,一览众山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岱宗:指泰山。,未了(lio):不尽。,青:指山色。,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诗意

8、: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1.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首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写诗人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的形象,写出了泰山占地面积之广、气势之大。,造化:指天地、大自然。,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钟:聚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诗意: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拟人,荡胸:使心胸震荡。,曾:同“层”。,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诗意: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眦:眼眶。,会当:终当,终要。,凌:登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9、,诗意: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尾联化用了哪一句古语? 表达了作者何种感情?,尾联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同时蕴含深刻的哲理:只有不畏艰险、敢于攀登,才能达到俯视一切的雄奇境界。,如何理解这首诗情、景、理融于一体的特点?,望岳前六句是写望岳所见,一、二句点出泰山独特的地理特点;三、四句写近望所见的泰山形象神奇秀丽、高大巍峨;五、六句是细望泰山,写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涤荡着诗人的心胸,诗人目不转睛地望着飞鸟入林,流露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最后两句既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雄心和气概,又饱含人生哲

10、理:只有不畏艰险、敢于攀登,才能登高望远,俯视群山。这样,诗歌便景、情、理融为一体,和谐自然,发人深省。,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远望泰山的整体形象),(写近望泰山的秀丽高大),(写细望泰山的景物、诗人感受),层云升腾,涤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写极望泰山风景,抒发理想),望岳,不畏艰难 敢于攀登,写景,远望 巍峨高大,近望 神奇秀丽,抒情,细望 心胸震荡,愿望 勇攀绝顶,这首诗抓住题目中的“望”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

11、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1.构思巧妙,层次分明。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的登“岳”,构思巧妙,层次分明。,2.由远而近,虚实结合。全诗紧扣“望”字展开,前三联写实景,最后一联写想象中的景象。首联写远望所见,写出了泰山绵延不断、雄伟壮阔的气势。,颔联写近望所见,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形象。颈联写凝望所见,写出了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震撼力。尾联想象俯瞰群山,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的豪迈气概。,登飞来峰 王安石,了解诗人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背诵并默写本诗。(重点) 整体感知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人

12、的志向,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诗人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并不畏艰难、为之奋斗的精神。(重点),“登”是“攀登”之意。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标题表明了诗人的所行、所见。,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代表作品有游褒禅山记泊船瓜洲等。,本诗选自王荆文公诗笺注卷四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这首诗写于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诗人途径越州(今浙江绍兴)之时。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

13、时的诗人年轻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绝句 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一首,短小精粹。它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语诗歌体裁,按照每句的字数,绝句可分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居多。,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闻说:听说。,千寻: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诗意:飞来峰顶有座高入云端的应天塔,听说鸡啼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1.这首诗的前两句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一座千寻

14、高的宝塔矗立在飞来峰上,看起来十分壮观,每当雄鸡报晓的时候,站在高高的宝塔上,就能看到太阳升起的壮美景象。,浮云:比喻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缘:因为。,眼:视线。,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诗意: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我站在塔的最高层。,最高层:最高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揭示了怎样的哲理?,这两句诗写了诗人身 在高处纵情远眺时的体会, 表现了诗人的高瞻远瞩和 不畏困难、不惧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揭示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深刻哲理。,登飞来峰,写景,议论,千寻之塔极言其高,鸡鸣见日衬塔高耸,不畏云遮目语意双关,身在最高

15、层站高望远,寓理于景,铺垫,哲理,诗歌借登临飞来峰上的塔,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志向之大,表达了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1.借景说理,意蕴深刻。全诗借景说理,前两句侧重写景,后两句侧重议论抒情,两者紧密结合,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深谙人不能仅为眼前利益,而应该放眼大局的道理。,2.虚实相生。如诗的一、二句,“飞来山”是实景,“鸡鸣”“日升”是虚景。虚实结合,组成一幅壮丽的美景。,游山西村 陆 游,了解诗人相关知识,理解诗意;背诵并默写本诗。(重点) 理解诗歌的主题,体

16、味诗歌优美的意境;赏析诗中写景、蕴含哲理的名句。(难点) 感受诗人悠闲、惬意的心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重点),“游”是“游赏”的意思,“山西村”在诗人的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标题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即写游览山西村时的见闻。,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词人。他的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有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饱含爱国热情。,代表作有示儿钗头凤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本诗选自剑南诗稿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这首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因遭排挤正罢官闲居在家。,回到家乡的陆游,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乡居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