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044746 上传时间:2017-10-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烛之武退秦师【学习目标】1、自习课文,疏通文句。2、整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的词语和词类活用的现象,能把文中关键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初步感知课文。【重点难点】积累并掌握基本的文言实虚词等文言基础知识。【导学设计】(一)了解左传及其特色“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 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传”意为 ,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我们把 、 和左传这三本书并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 722 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

2、年(公元前 467 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二)大声诵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三)自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读懂文章,并能流畅地翻译成现代汉语。看课文注解,疏通文句,括号内注音,加点字解释字义或用法,划线句写出句式类型 ,可小组讨论。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 )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 )南。

3、佚( )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2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 )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 )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 )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 )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惟君图之。”秦伯说( ),与郑人盟。使杞子、逢( )孙、杨

4、孙戍( )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3仁;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自编练习一.巩固训练(必做题)1、解释下列句中 通假字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 ”) 共其乏困(共,通“ ”) 何厌之有?(厌,通“ ”) 秦伯说(说,通“ ”)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 ”) 2. 解释下列句中古今异义: 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古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 3. 指出说明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 晋军函陵( )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邻之厚,君之薄也( ) 越国以鄙远( )朝济而夕设版

5、焉( )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夜缒而出( ) 烛之武退秦师( )4. 指明下列句子中的句式特点 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夫晋,何厌之有? ( ) 是寡人之过也。( ) 邻之厚君之薄也( )敢以烦执事( )5.解释下列句中的虚词 4(1)以以其无礼于晋( ) 敢以烦执事( ) 越国以鄙远( ) 焉用亡郑以陪邻?( ) 来源:学科网 ZXXK若舍郑以为东 道主( ) 而 今急而求子( ) 夜缒而出( ) 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朝济而夕设版焉。( ) 焉 子亦有不利焉。( ) 焉用亡郑以陪邻?( )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 且焉置土石 ( )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6、永之人争奔走焉( ) 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公从之( )因人之力而敝之( ) 行李之往来( )夫晋,河厌之有( ) 君之所知也( )二、课外拓展(选做题)晋文公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敌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蘩礼之君,不足于文;蘩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 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 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

7、言,不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闻之, 曰:“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 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赏重则民移之,民移之则成焉。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文公处其一,知胜之所成也。胜而不知胜之所成,与无胜同。秦胜于戎而败于崤。楚胜于诸夏而败乎柏举,武王得之矣,故一胜而王天下。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敌众我寡,奈何而可 奈何:怎么办 B. 焚薮而田,岂不获得 田:打猎C. 反而尊贤 反:与诈术相反D. 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 乃:仅仅2. 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

8、在意义用法上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繁战之君,不足于战 其成毁,其胜败5 君亦诈之而已 文公处其一A. 两个“君”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B. 两个“君”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C. 两个“君”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D. 两个“君”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3. 本文的中心意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反对在战争中使用诈术,否则胜了也会很快失败。B. 主张行赏要从百世之利着眼,而不要从一时之务着眼。C. 主张战争可用诈术,但治国要着眼于王道。D. 主张战争以后要总结经验,找出取胜原因,否则胜与不胜一个样。导学案答案第一课时自编练习一1. 陪,通“倍”共,通“供” 厌,通“餍

9、”,满足 来源:学科网 ZXXK说,通“悦” 知,通“智” 2. 古义:出行的人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古义:那人3. 名词作动词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鄙,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用作状语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夜”名词作状语 “退”,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4. 介词结构后置 介词结构后置 宾语前置,“有何厌”。 判断句。 判断句 省略句5.虚词 以 (因为,连词) ( 拿,用,介词) (表顺承,连词) (表顺承,连词) (把,介词) 而 (才,连词,表顺承)(表

10、修饰,连词) (表顺承,连词)(表转折,连词) 焉 (语气词,表陈述)( 疑问副词,为什么) ( 疑问副词,怎么能) (疑问代词,哪里) (代词,之) ( 兼词,于此) 之 取消句子独立性 代词 结构助词“的” 取消句子独立性 宾语前置的标志 取消句子独立性二1. C (考查学生对文言常用虚、实词掌握情况。其中 C 项错,“反”是通假字,通“返”, 作“回来”解。)2. C (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C 项是对的。前一“君”作“君主”解,后一“君”作“您”解,前一“其”作指示代词那”讲。后一“其”作“其中之一”解。) 3. B (考查能力同上。全文中心是一个赏字,其他均是派生的内容,故文

11、章原名为“义 6赏”,应选 B 项。) 译文:晋文公从前,晋文公要与楚国人在城濮作战,召来咎犯问他说:“楚国兵多我国兵少,怎么办才能取胜?”咎犯回答说:“我听说礼仪繁盛的君主,对于文礼仪从不感到满足,频繁作战的君主,对于诡诈之术从不感到满足,您也对楚国实行诈术就行了。”晋文公把咎犯的话告诉了雍季,雍季说:“把池塘的水弄干来捉鱼,难道不能获得鱼吗?可是第二年就没有鱼了;把沼泽地的草木烧光来打猎,难道不能获得野兽吗?可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欺诈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勉强可行,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久长之计。”晋文公采钠了咎犯的意见。在城濮战败了楚国人。回来后论功行赏,雍季被列为首位。晋文公身边的人进

12、谏说:“城濮之战的成功,是因为用了咎犯的谋略,主公采纳他的谋略而论功行赏却把他放在后边,这或许不合适吧?”晋文公说:“雍季的话,可以百世获利;咎犯的话,不过是应付一时之急,哪有将一时之急务放在百世之利前面的道理呢?”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面临危难采用诈术,足可使敌兵退却,退敌回来尊崇贤人,足可报答贤人的恩德。晋文公虽然不能始终如一,却也足以成为霸主啊。”重赏贤人,人民就会转向正道,人民转向正道功业就能成功了。靠诈术来取得成功,那成功最终必定毁坏,那胜利必定变为失败。天下取得胜利的人很多,而成就霸业的只有五个,晋文公是其中的一个,他知道取得胜利的原因。胜利了却不知道取得胜利的原因,这与没有取得胜利一样。秦国战胜了西戎却在崤山打了败仗,楚国战胜了中原诸国但也在柏举打了败仗。周武王懂得取胜的道理,所以取得一次胜利便称王天下了。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可认为是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单单来自国外啊。第二课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