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口译活动中意义的获取 (2)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044664 上传时间:2017-10-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口译活动中意义的获取 (2)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论口译活动中意义的获取 (2)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论口译活动中意义的获取 (2)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论口译活动中意义的获取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口译活动中意义的获取 (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论口译活动中意义的获取以巴黎学派释意理论为视角摘要:作为口译研究历史上的主流理论之一的“释意理论”认为,意义是口译理解的核心。本文介绍了释意理论的主要观点,主要从意义的产生阶段即脱离语言外壳、有关意义的理解认知补充以及记忆与意义的储存及转换的关系来探讨口译中如何获得完整而准确的意义。关键词:意义; 脱离源语语言外壳; 认知补充; 记忆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日益扩大的对外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使得中国市场对口译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各级政府的外交或政治经贸会谈,基层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或技术交往,以及人们在学术、外贸、旅游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给口译人员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机遇,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一定

2、的挑战和困难。北外教授吴冰在谈到口译的特点时说过,由于口译活动特定的瞬间时效性,口译活动还涉及听力、记忆和表达,所以口译人员不但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宽广的知识面,还要有应变能力,学会在口译时灵活运用释意。因此,口译时,译员应从全局出发,抓住源语的交际意义(communicative meaning ) ,快速、灵活而又正确完整地再现源语,应以意译为主。一、关于释意理论以法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达尼卡塞莱斯科维奇(Danica Seleskovitch)为代表的释意理论认为,翻译的对象不能停留在语言层面上,而是要理解语言符号所传递的意义。口译需要即席加工信息,译员无法传译源语所有词语的

3、信息,所以要把注意力集中话语语篇的整体意义上,努力不去注意表达信息的形式。塞莱斯科维奇把这样一个过程看做是一个以意义的理解为基础的认知过程:意义是“意识的” 、 “非语言的” ,它是由讲话人的声音唤起的语言意义,以及与语言意义相结合的认知补充所构成(Seleskovitch, 1968/1978a: 336)。释意派理论从心理学和语言学的角度,阐释了翻译特别是口译的要旨,认为翻译过程是由理解、脱离源语外壳、重新表达三个步骤组成,其核心概念为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在释意理论的这个三角口译模型中,理解是最关键的,因为它是下一个步骤脱离源语外壳的基础。要理解言语所要传达的意义,译员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知识

4、,还需要语言外的认知补充,以便获得完整准确忠实的意义。事实上,在获取意义的过程中,语音序列是唯一从讲话人传给听话人的物质因素。而讲话人的话一经说出,它的口头表达形式便立即消失。译员从逐个意义单位的累积开始,到理解讲话人的思想,不可避免地会逐渐忘记语言形式。他们一旦意识到意义,就会忘记传达讲话意思的字词。也就是说译员在理解了意义的同时,语言形式就消失了,这就是释意理论所要阐述的“脱离源语语言外壳”或“得意忘言” 。而记忆在口译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脱离源语语言外壳与重新表达之间必须存在一个记忆过程,译员要把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的思想内容以一种非语言的形式保存在短时记忆中,利用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

5、知识重组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出相同的意义片段。二、口译中意义的获取方式(一)意义产生于脱离语言外壳阶段口译是采用口语表达方式,用一种语言转述另一种语言的思想内容的即时翻译过程。相对于笔译,口译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口译材料是转瞬即逝的话语,口译活动受时间限制,没有足够的时间逐个反复推敲,也不太可能在现场求助于他人或其他工具;也不像笔译一样可以毫无遗漏地传达原文。况且处于两种不同文化中的语言必然会有语音、词汇、语法、篇章、语用、思维方式以及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并不是所有词法或句法都能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一一对应的语言形式。所以译员要将注意力集中在讲话人所要传达的意义上。梅德明认为口

6、译是信息的传译,不是简单、孤立的词语翻译。刘和平(2001)也曾经提出过,在听译过程中,应“脱离源语语言外壳,抓住意义” 。也就是说,译员不要受到源语句子结构的束缚,应善于抓住谈话的实质内容,而不是只言片语。释意理论认为“脱离源语语言外壳”是口译过程中的关键阶段,是意义产生的阶段。译员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信息上,努力不去注意表达信息的语言形式,而且听的时候脑子里要时刻想着:“他(她)想说什么?”以便在听完之后,综述讲话人表达的意思。在口语连续的语流中,译员很快会忘记讲话人所使用的字词,头脑中只剩下对意义的意识状态。这样,译员就可以完全脱离源语的语言形式,自发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如果译员将注意力集中在

7、字词上,而没能准确地抓住源语要表达的意思,他在口译中就会显得很被动,也就不能完整自如地运用自己的母语来表达需要传达的意义。(二)意义的理解有赖于译员的认知补充口译过程中准确完整的意义获取还受到现场语境因素、口译者认知因素以及不同文化迁移等因素的影响,所以要听懂讲话人所讲的确切意思,还需要语言外更广泛的知识。对意义的完整理解取决于讲话人和听众/译员之间所共有的知识量,没有双方的共有知识,意义就不能显现(Lederer,2003:53 59)。这是因为译员需要表达的不是源语讲话的字面意义(literal meaning) ,而是源语发言人想传达的、在具体语境中产生并脱离了源语语言外壳的交际意义;源

8、语讲话人的语音信号所承载的字面意义必须经过译员/听众的认知补充(cognitive inputs),才能实现源语的全部意义。话语的刺激与先前的知识结合在一起,产生了意义。学习口译的学生大都接受过语言方面的训练,都会具有一些语音、语法、句法等方面的语言知识,听话人听到的只是一些语音的形迹,有了语音学知识,通过心理弥补,才能听到语音序列的语音和话语。有了语言知识,通过心理弥补,才能听到并理解讲话的句子。有了语言之外的其他知识,听话人才能把听到的话与一般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明白讲话的意思。我们称这种为理解讲话人的意思而需要的语言之外的其他知识为“认知补充” 。认知补充是潜在的,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些知识

9、的作用,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就要积累一些补充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讲话。如果没有语言之外的必要知识,语句会显得模糊,字词会出现多种意义。所以译员要在言语表层含义的基础上,运用个人的认知知识,阐释出讲话所包含的深层内涵,从而实现对源语讲话意义正确、完整的理解和表达。(三)意义的存储与记忆记忆是通过语言的重复而确立的,比如我们是通过一次次的重复来记住某段课文或电话号码的。但在口译当中,由于口译自身的特殊性,我们不能指望通过语言的重复来记忆。而理解某件事情或者某个思想,则是提高记忆效果的另一种方式。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话段信息进行的记忆才是准确而有效的记忆。在口译过程中,理解是记忆的前提和根本,没有理

10、解的记忆,只能是僵硬的转述或字词的转换,它容易受语言和文化的局限而导致信息的流失与误差,最终导致表达的不准确。释译派通过对翻译过程的研究,认为讲话人的话音在译员的意识里短暂停留的那一段时间,启动了包含记忆的神经通路,与已有信息结合起来,产生了意义。记忆是大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信息处理过程。口译是在理解源语的基础上,对其主要意义和关键词语的记忆。Gile(1995)将口译的完成定义为“听力理解与分析、短时记忆和翻译产出”三项基本任务的配合过程。这三项任务中,短时记忆尤其重要。口译过程中,意义随着语言符号和言语链的消失而产生。大脑需要将源语信息与潜在的补充知识联系起来,通过理解

11、构成意义单位储存起来。也就是说,一段段的话音相继出现在短时记忆保持范围里,译员通过语音知识、语义知识和其他的实际知识对这些话音进行阐释,产生意义,话音消失,但话音所产生的意识形态却保持了下来。一旦获得意义,传达意义的文字就消失了,意义储存在短时记忆中以便译员进行意义分析和语言转换。口译的记忆实际上是在“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的基础上对听到的信息运用语言外的认知补充主动地加工、编码和存储的过程。三、结语意义是翻译的本质,意义的提取和理解是翻译的基本要求。口译是一种以意义传递为目的的交际活动,意义的充分传递是有效沟通的前提。因此,意义的提取是口译活动的首要任务。口译员必须对源语进行释意,要抓住源语的意

12、思而不是语言符号,在提取源语意义的同时应尽量摆脱源语语言形式,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的百科知识对源语信息进行分析、提取、重组并加以记忆。这种把口译看做以意义的理解为基础的释意理论无疑给我们进行口译研究和口译训练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参考文献1 Gile, D.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a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52 Lederer, M. Translation: the

13、 Interpretive Approach M. Trans. N. Larch.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2003.3 Seleskovitch, D. L interprte dans les Confrences Internationales, Problm es de Langage et de Communication M. Paris: Minard Lettres Modernes, 1968 4 Seleskovitch , D. Interpreting fo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 Problems of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M. Trans. D. Stephanie & E. N.McMillan. Washington: Pen and Booth, 1978.5刘和平. 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推理教学法 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