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单元练习案及参考答案 (3)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044159 上传时间:2017-10-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1.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词单元练习案及参考答案 (3)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宋词单元练习案及参考答案 (3)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宋词单元练习案及参考答案 (3)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宋词单元练习案及参考答案 (3)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宋词单元练习案及参考答案 (3)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宋词单元练习案及参考答案 (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词单元练习案及参考答案 (3)(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应城一中北大课题组第四册练习案 编写:刘春青1宋词单元练习案(必修 4)(总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班级 姓名 分数 一、选择题(51 分,每题 3 分)1. 下列著名词作家均属于婉约派的一项是:( )A. 温庭筠、柳永、李清照、姜夔 B. 李煜、苏轼、陆游、辛弃疾C. 苏轼、陆游、温庭筠、李煜 D. 柳永、李清照、陆游、辛弃疾2. 下列词句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念/去去、千里烟波 B. 便纵有/ 千种风情C. 自/胡马窥江去后 D. 纵/ 豆蔻词工,青楼梦好3. 下列加点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都门帐饮无绪 绪:心情、情绪 B. 暮霭沉沉楚天阔 暮霭:傍晚

2、的云气C. 夜雪初霁 霁:雨、雪停止,天晴 D. 解鞍稍驻初程 初程:指整装待发4. 下列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交待了离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B.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表明作者在此情此景当中所产生的离情别绪和古人一样深。C.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前一句写扬州破坏的原因,后两句写战乱造成的惨状。D.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表达出物是人非、今不如昔的景象,无限痛惜之情溢于言表。5. 对雨霖铃一词下面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全词围绕“悲秋”构思,先写实景,后写虚拟之景。B. 全词围绕“伤离别”的构

3、思,从离别之前写到别后的想像,情景交融。C. 这首词写离别前勾勒环境,离别时刻描写情态,别后的想像刻画心理。D. 这首诗主要内容是以冷落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别绪。6、对扬州慢这首词中表现“黍离之悲”诗句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A.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一个“名”字,表明扬州是人们向往的大城市;“竹西佳处” ,以杜牧诗句进一步表明扬州的声名远播。总之,开篇 8 字,即写出耳闻目睹的扬州繁盛景象。B.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 “春风十里” ,引杜牧诗句,想像往昔扬州城十四长街的热闹兴旺;“尽荠麦” ,则表明今日映入诗人眼帘的,竟是一片荒凉。C. “废池乔木,犹厌言

4、兵” 。诗人赋物以人格化,一个“废”字,深刻揭露金兵罪恶的铁蹄对扬州的践踏,对繁华的破坏;如今连水和树都憎恶侵略战争,更况人乎?D. “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如果说上面所写均是视觉与感觉形象的话,此句则写出了听觉与感觉一座空城,更映衬出“清角吹寒”的凄冷和荒凉,更凸现了“黍离之悲”的主题。阅读李煜的浪淘沙 ,回答文后问题。浪淘沙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应城一中北大课题组第四册练习案 编写:刘春青27. 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全恰当的一项是( )A. 前三句,写词人被帘外潺潺的雨声惊醒,感到

5、春天将衰残消逝,丝绸被子抵御不了五更时的春寒袭击。B. “梦里”两句是说,梦中以为自己还在做着皇帝,不知已经是亡国俘囚了。 “一晌” ,片时片刻。C. “无限江山”即锦绣江山;“别时”句是说,离别时很容易(即丢失很快) ,再要见可就难了(即身不由己) 。D. 最后两句照应开头的“春意阑珊 ”,同时也表达逝者如斯、时不再来的慨叹。8. 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词,写的时间是暮春一个五更天的梦醒之后,写的地点是睡床上,写的事情是怀旧感今。B. 这首词,以词人当时的囚徒生活和片刻欢乐的梦境对比,抒发了怀念故国的悲苦和绝望的心情。C. 结尾写好的景物,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用“天

6、上人间”概括对比今昔生活,都是形象而很有余味的双关。D. 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失去故国,一梦醒来无限辛酸的不幸者形象,语言精炼自然,音韵和谐流畅。9对李清照一剪梅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A首句以“秋”字领起:“ 红藕香残” ,荷花谢了,这是室外之秋;“玉簟秋” ,枕卧的席子感到了秋凉,这是室内之秋。在这秋的氛围中, “独上兰舟” ,更进一步突出了词人的形单影只的孤寂之感。B秋凉,孤寂,使词人更迫切地盼望与亲人的团聚。于是她把视线投向“云中” ,投向排成

7、“一”字或“人”字的大雁,希望能够替她传递“锦书” ,使丈夫早些回来,表达了词人殷切的思念之情。C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句,兼提落花、流水两端,与上阕“红藕香残” “独上兰舟”呼应,感伤在夫妻分离中年华的消逝。然后说,这种离愁是双方都要承受的,这种离愁也是无法排遣的。D这首词结尾三句, “眉头 ”与“心头”相对, “愁”由外露到潜入内心深处,看似消除了,实则更为深重了;“才下”与“却上”相对,突出了这种感情“潜入”所造成心理上的起伏有多么急剧。10对李清照声声慢一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

8、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A前三句用一连串叠词,写出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是词人血和泪的吞吐,也是向苍天的悲惨呼告,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B上阕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的思乡的惆怅,最后“雁过也”三句在内容上承上,在结构上启下,自然地把抬头仰望过渡到地头俯视。C “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像鬼语戚戚、幽灵啜泣,这就更加令人难看了。这里是从正面渲染作者的悲苦心情。D最后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全

9、词用象征手法,把国破家应城一中北大课题组第四册练习案 编写:刘春青3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词作者忧国忧民的心理。11下列词语中每组加点字的注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遥想公瑾当年/当真献愁供恨/供给佛口蛇心/仿佛B羽扇纶巾/涤纶雄姿英发/早生华发巷陌/ 巷道C多情应笑我/怕应羞见都门帐饮/三吴都会参差/参错D异日图将好景/将息旧时相识/款识求田问舍/舍得1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今霄留恋处惊涛拍案 烽火扬州路B凝噎竞豪奢玉簪螺髻 赢得仓皇北顾C天堑憔悴损良晨好景 嘻嘻钓叟莲娃D萧瑟更那堪玉枕纱橱 莫道不消魂13下列与“杨柳岸、晓风残月”所用的表现手法不同的一句是()A杏花春

10、雨江南。 B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D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4按合理顺序排列下面李白的诗句沙丘城下寄杜甫()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A BC D15下列句子中不含诗句倒装的一项是()A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C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D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16下面对于宋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又称“长短句” “诗余” “琴趣” “乐府” ,配上音乐可以歌唱。兴于中唐,发展于五代,极盛于宋代,形成了豪放派、婉约派两个主要流派

11、。B词始于民间,盛于宋代。柳永拓宽了词的形式与内容,苏轼更是无事不可入词,并开创了豪放一派。C词是杂言体,即所谓长短句,这是依作者表达的内容决定的,有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等。D绝大部分的词是分段落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不分段的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1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产生于唐代,盛行于宋代。词有多种词牌,词牌规定了各种词的文字声韵的固定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 字以内)、中调(5990 字) 、长调(90 字以上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婉约派。B柳永,原名三变

12、,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人称“柳七” ,曾任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力写词的作家,是长调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写羁旅行役之情,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雨霖铃八声甘州等。C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开创了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南宋辛弃疾、李清照、陆游,清代纳兰性德,都明显受到他的影响。应城一中北大课题组第四册练习案 编写:刘春青4D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历城( 今山东济南)人。其词多数抒写

13、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词人,合称“苏辛” 。著有稼轩长短句 。二、宋词鉴赏(50 分)1、赏析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 (2) (3)三题 浣溪沙宋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1) “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请简要分析此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3 分) 答:(2)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两句看似写实,其实实中有虚,有情有理。 请问是什么情、什么理?(3 分) 答:(3) “小园香径独徘徊”与词中的哪一句相呼应?为什么?(2 分) 答:2、阅读下

14、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清平乐 .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4 分)答案: 3、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蛾儿、雪柳,都是妇女的头饰。 (1)这首词描写的是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1 分)答、(2)全词主

15、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 分) 答、4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2)题。 应城一中北大课题组第四册练习案 编写:刘春青5南乡子 苏轼 寒誉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洒卮。梅花词和杨元素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 注这首词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1074 年初春) ,与杭州知州杨元素的唱和之作。 (1)填空:这首“梅花词”凡 56 言,竟不见一个“_”字,但通篇透露着_的讯息,称得上“_” 。 (3 分) (2)简答:“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 ,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它与上片起首“寒誉满疏篱,急抱寒柯看玉蕤”有什么联系?(4 分) 答、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苏幕遮 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1).“碧云天,黄叶地”这两句被王实甫在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