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听听那冷雨知识精讲 苏教版.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431472 上传时间:2020-07-2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塘月色 听听那冷雨知识精讲 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荷塘月色 听听那冷雨知识精讲 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 听听那冷雨知识精讲 苏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塘月色 听听那冷雨知识精讲 苏教版.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荷塘月色 听听那冷雨知识精讲一. 本周教学内容: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省绍兴市,1898 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1903 年随家定居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为“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以后的五年里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教书。在大学时代,朱自清就开始创作新诗,1923 年发表的长诗毁灭,在当时的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29 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 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1948 年 8 月

2、12日,朱自清病逝于北京。他的一生既是作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逝世后整理出版有朱自清文集(四卷)、朱自清诗文选集。二、解题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朱自清陷入苦闷之中。他既对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因而借赏景来排遣苦闷。本文中所反映出来的憎恶现实,想找一个安宁的所在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在

3、当时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三、整体感知 全文分三大段。第一大段,(即第 1自然段),写作者夜深人静时去荷塘观赏月色的缘由。第二大段,(26自然段)是全文的主体,细致地描绘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静,抒发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第三大段(末两个自然段),写江南采莲习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文结构完整,衔接自然紧密,写景与抒情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四、讲读第一段提问:作者为什么惦念起荷塘来了?作者写自己离开沉浸在寂静中的家有什么用意?月亮升高了,马路上孩子们的嬉笑声听不见了,妻子拍着闰儿也渐入睡。周围已经沉静下来了,本来可以好好想一些问题,但是,许多的事萦绕在自己头脑中,无

4、法理清,“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找寻片刻的心灵的宁静而去荷塘边的。第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它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回荡。五、讲读第二段文章先写去荷塘必经的小路。提问:这条小路有些什么特点?作者抓住了小路的曲折、幽僻,多树的特点,这三者中,幽僻是主要的特点。曲折与多树是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小路沿荷池而筑,随荷池弯曲,呈曲折之态。多树则蓊蓊郁郁,更显幽深僻静。文章用了对比的方式,衬托出月下小路的美。看看作者是怎样进行对比的?用白天(少人走)、一般的夜晚(更加寂寞)、没有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和今天的淡月比,写出景色朦胧,富有诗意,第一次把“月色”点了出来。六、讲读第

5、 3 节提问:这一节写作者去荷塘时的感受,请你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把“像今晚上,现在都可不理”这段话划出来。这是作者感受的具体内容。作者感到在这种幽僻的环境之中,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在这种环境里,可以不做违心的事,不说违心的话,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抛弃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可以理解这种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进一步点明了夜游的原因。七、讲读第 4 节讨论以下问题。(1)作者写月下的荷塘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 有何特点?先总写荷塘,再写叶子、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2)鉴赏景物特色及语

6、言技巧荷塘 曲曲折折 用叠词,突出广度荷叶 田田 用叠词,突出密度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以动写静,写出了高而圆的风姿荷花 袅娜,拟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羞涩,拟人,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明珠,比喻,晶莹剔透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星星,比喻,忽明忽暗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美人,比喻,纤尘不染的美质荷香:通感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烘托环境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荷波 闪电,比喻,突出快速凝碧,以静写动流水 脉脉,拟人,静默而有深情(3)归纳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寄寓的感情素淡,宁静,寄寓了淡淡的喜悦之情。八、讲读第 5 节讨论以

7、下问题:(1)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2)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浮”,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笼”,“梦”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来,一个“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3)月光朦胧、柔和的原因是什么? “酣眠”比喻什么? “小睡”比喻什

8、么? 作者为什么说“恰是到了好处”?原因是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这种朦胧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4)作者为什么又要写月影? 哪个动词用得精妙?荷塘四周有蓊蓊郁郁的树。月影当是景中一景,塘上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辉映,能使月色表现得更为精妙。一个“画”字用得精妙,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5)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好处?运用了比喻与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写活了。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和

9、谐动听,两相烘托,扩大了意境。(6)这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总体特点是什么? 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朦胧,和谐,寄寓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九、讲读末两节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想到古代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从而引起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念,表现了作者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气的环境的不满之情,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在思乡的哀愁中结束全文。十、写作特点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富有韵味。作者是如何使语言表达得如此美的?(1)作者精心选用恰当的动词,使语言准确、贴切,创造出生动的意境。(2)作者善于运用叠词,传神地描写事物特征,加强语气,舒展文气,增加音韵美,深化物态情貌。

10、(3)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意境。十一、归纳中心思想从荷塘月色美丽景色的描绘中,表露了作者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十二、采莲赋参考译文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鹢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才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听听那冷雨一、作者介绍: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他也自称“江南人”。1949年随

11、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自己“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他说:“写来写去,文体纵有变化,有一样是不变的,那便是我对中文的赤忱热爱。如果中华文化是一个大圆,宏美的中文正是其半径,但愿我能将它伸展得更长。”面对悠远而丰满的中华文化,传统文化血脉浸润的诗人正跨越着空间的乡愁,又沉浸在时间

12、与文化的乡愁中。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对中华民族及其博大悠久的历史文化,作者几十年来都保有强烈而深沉的尊敬仰慕。“乡愁是根深蒂固的人之常情,但不完全由地理造成。一个人多年后回到故乡,仍然可能乡愁不断,因为他所熟悉的故乡已经改变了。我当年离开内地:掉头一去是风吹乌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这乃此生最大伤痛。幸好那时我已21岁,故土的回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唐魂魄。”“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大陆,壮士登高叫她九州,英雄落难叫她江湖。 还有那上面正走着的,那下面早歇着的,所有龙族。还有几千年来还没有演完的历史,和用了几千年似乎要不够用了的文化。”从194

13、9年到1974年,几十年间,作者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文化血脉相连。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剪不断的,跨越时空而来的,无尽的乡愁。 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二、解题听听那冷雨,主干是听雨,叠词“听听”写出听雨的情态;“那”对“冷雨”作一定限定,使人联想到去国怀乡的特定情境;“冷”表现出雨给人的感觉

14、:凄凉、凄清、凄迷、凄楚。“冷”是一种心境,一种浓浓的割舍不断的乡愁。三、内容解析1、阅读第一段,思考为什么躲不过整个雨季?联系学生想家心理思考为什么连思想都是潮润润的?明确:以雨开头,告诉我们,有时虽然可以暂时排遣心境,但是那份游子思乡的牵挂却是无处不在的。他也想家啊。2、看第二段前六个字,跳到了哪里?(台湾)这一段作者写了现实中的雨吗?(不是,而是写了与雨有关的字。其实我们汉字是世界上表意最丰富的一种文字,比方说这里的霜雪云霞的美丽,雷电霹雹的骇人。在这里作者就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比如“磁石一般的向心力”)3、那么就让我们来听听那冷雨吧。读第三段找出里面表现雨的感性的句子。

15、“空蒙而迷幻”是视觉;“薄荷的香味”、“淡淡的土腥气”是嗅觉;“冷”是触觉。讲了女性的雨,而女性又是最感性的,是一场多情的雨。4、我们再看看其他的地方是否也给了作者同样的感觉呢?于是作者又写了美国。让学生迅速阅读第四段找出描写美国西部,落基山美在哪里,并思考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此处写了美国西部多沙漠,干旱,落基山胜在石,在雪,在红的土,白的云。虽然这里很美,但是毕竟是在异国他乡,他的心是漂泊的,是没有寄托的,只有当他的脚步站在中国的土地上心里才觉得踏实。只有那种“白云回望合,清霭入看无”的境界才属于中国,这里用美国反衬出台湾“云气氤氲,雨气迷蒙”的情调,又一次回到了我们中国。而且讲到了米芾父子的山水画,只有这种情调才更像我国的山水画,才更有古中国的情韵。这里作者又一次借传统文化表达了对大陆的眷恋。5、如果上面四段主要写了雨的视觉和嗅觉,那么下面的部分将主要写到“听雨”。(找学生阅读第五段)回答问题:(1)从听觉上来说,作者听出了什么?明确:首先是美感,然后听了“疏雨滴梧桐”和“骤雨打荷叶”是一种凄凉、凄清、凄楚。岛上听雨则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