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 宽容序言知识精讲 人教版.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430287 上传时间:2020-07-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胡同文化 宽容序言知识精讲 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胡同文化 宽容序言知识精讲 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胡同文化 宽容序言知识精讲 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胡同文化 宽容序言知识精讲 人教版.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胡同文化 宽容序言知识精讲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十四课胡同文化 第十五课序言第十四课胡同文化(一)文章的结构第一部分(1一4)介绍北京的胡同。布局影响取名数量。 第二部分(5一12)胡同文化的特征。从居住焦急娱乐饮食处世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13一15)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没落的感受和思考。作者写到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的衰败和没落,带有明显的伤感的情绪。 (二)重点难点:1. 作者赋予了北京胡同文化什么样的内涵?答:“北京胡同文化是封闭的文化”“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物质的要求不高”“北京人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 2. 北京胡同文化

2、建筑特点与文化特点有何关系? 答: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特点。由于胡同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而胡同的方正特点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其思想意识,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甘做顺民。3.作者在文中对胡同文化流露出一种复杂的感情,这种感情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答:作者对胡同文化在否定的同时又有几分向往留恋。例如在写到胡同取名的来源时,列举了很多胡同名字,这些名字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说明北京人的内心,有一种乡土情

3、结;下文又写了北京胡同人们生活方式的安宁、平和,闲逸恬谈,写了北京人讲究“处街坊”,懂礼数,写了他们的饮食习惯,这些都反映出北京市民的淳朴的风俗和田园式的生活,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向往怀恋之情。但由于这种文化有封闭守旧一面,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它必定要被淘汰,作者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是可贵的。最后一句“再见吧,胡同”,末尾用句号而非感叹号,表现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第十五课序言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1. 理清结构第一部分:(1)宁静的无知山谷,闭塞落后,愚昧守旧。第二部分:(24)漫游者要把人们引向新的幸福的世界,守旧老人却根据法律杀死了他。(2)一个敢于离开山谷的漫游者回来后即将受到审判

4、。(3)漫游者向大家介绍外面美好的世界,并愿意带领大家前去。(4)守旧老人以旧的法律煽动人们杀死了漫游者。第三部分:(59)在死亡的威胁下,人们把守旧老人推到一边,沿着漫游者开辟的道路走进新世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们开始怀念先驱者。(5)无知山谷发生了特大干旱,饥嚎遍野。(6)半数以上的人在饥寒中死去,律法还必须遵守。(7)在失望中爆发了叛乱,人们投奔陌生的世界。(8)人们沿着先驱者开辟的道路找到了绿色牧场,认识到以前的错误。(9)人们建起智慧老人的大厦,立碑纪念先驱者。第四部分:(10)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二)难点:1. 找到作者的情思,归纳文章的主旨。意象: 哲理宁静的无知山谷沉

5、寂愚昧无知愚昧的地方人们怠惰、胆小自私、易满足,这是产生贫穷与落后的根源永恒的山脉长久封闭知识的小溪知识贫乏需求浅薄的村民:心满意足地享乐怠惰为得不到果实而恐惧胆怯他们只需一点儿食物自私 守旧老人:“对着神秘的古书苦思冥想”“摇着头”应该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宽容的政策才能使真理得到发展“低声倾吐着恶狠狠的词句”“是它(法律)的执行者” 旧世界的统治者“叫喊着,他死有余辜!”“并没有灰心”“预言说” 旧思想的维护者“无力地抗争着”“强迫他把他们带走”漫游者(先驱者):人类追求真理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探索真理的先驱者是可敬的“指甲磨破”“脚上缠着破布”“身体衰弱” 新世界的探索者“拒绝(坐

6、下)”“偏要说话”“我已经找到幸福的曙光。跟 新思想的传播者我来吧,我带领你们奔向那里。”本文的主旨: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形象地说明宽容一书的精髓,这就是提倡思想自由,提倡宽容,反对迫害先驱者,反对以愚昧无知、顽固凶残的态度扼杀真理。一. 简析下列语句的含义1. 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所以,大家和睦相处。_。2. 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 _。3. “我已经找到一条通往更美好的家园的大道,我已经看到幸福生活的曙光。跟我来吧;我带领你们奔向那里。上帝的笑容不只是在这儿,也在其它地方。” _。4. 失望把勇气赋予那些由于恐惧而

7、逆来顺受的人们。 _。 5. 对这件事我们的确很内疚,不过,假如当时我们知道的话,当然就 _。6. 恐惧总是陪伴着人们。谁要是得不到园中果实应得的份额,又该怎么办呢?_。 二. 选择题:1. 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对着一本神密莫测的古书苦思瞑想。B. 布上浸透着长途跋涉留下的鲜血。C. 他们嘴里还报恕自己的命运不济,咀咒孩子们忘恩负义。D. 城市是经过一千年能工巧匠细心雕琢的,光彩夺目。2. 最能体现全文主题思想的一项是( )A. 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B. 失望把勇气赋予那些由于恐惧而逆来顺受的人们。C. 石头上刻着先驱者的名字,一个首先向未知世界的黑暗和恐怖

8、挑战的人的名字,他把人们引向了新的自由。D. 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了。3. 选出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他们在阴凉的角落里过了整个白天,对着一本神秘莫测的古书奇思妙想。B. 城市是经过一千年能工巧匠细心雕琢的、琳琅满目。C. 人们把他的尸体扔到山崖脚下,借以警告敢于怀疑祖先智慧的人,杀一儆百。 D. 他已经丧失理智,胆敢嘲弄一千年前定的律法,他死得其所。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我们对这件事的确很内疚。B. 他预言说,一切都会转危为安,那些最神圣的篇章至少是这样写的。C. 他们向儿孙们叨唠着古怪的字眼,可是孩子们却

9、惦记着玩耍从远方捎来的漂亮的石子。D. 他们没有忘记并且回忆起他父亲30年前在沙漠里失踪的悲剧。5. 对“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无知山谷”的“无知”突出了山谷里的人们的知识浅薄,视野狭窄。B. 所谓“宁静”是死水般的停滞,而“幸福”也只是麻木不仁的满足。C. 无知山谷里的人们在一种优美宁静的环境里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D. 越无知的人越容易满足,越是固守偏见,预示着勇敢的先驱者的悲剧。6. 对“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知识的小溪”是说无知山谷里的小溪源远流长,充满知识,也说明那里的人们文明程度较高。

10、B. “深邃破败的溪谷”,象征无知山谷历史悠久,走向衰落。C. “缓缓地流着”说明无知山谷的发展非常慢。D. 说明了无知山谷里的人们文明程度低,生活空间狭窄,生存方式原始。7. 最能体现全文主题思想的一项是( )A. 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B. 失望把勇气赋予那些由于恐惧而逆来顺受的人们。C. 石头上刻着先驱者的名字,一个首先向未知世界的黑暗和恐怖挑战的人的名字,他把人们引向新的自由。D. 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8. 句子衔接正确一项是( )(1)山谷是我们的,由我们掌管,_。但山是上帝的,对山那边的事物我们应该一无所知,直

11、到世界的末日。(2)他们被推到一旁,嘴里不停抱怨自己的命运不济,_。A. (1)我们还掌管着野兽和花朵,果实和鱼虾,都是我们的,按我们的旨意行事;(2)孩子们的忘恩负义被他们诅咒。B. (1)我们还掌管着野兽和花朵,果实和鱼虾,都是我们的,按我们的旨意行事;(2)诅咒孩子们忘恩负义。C.(1)野兽和花朵,果实和鱼虾,都是我们的,按我们的旨意行事;(2)诅咒孩子们忘恩负义。D.(1)野兽和花朵,果实和鱼虾,都是我们的,按我们的旨意行事;(2)孩子们的忘恩负义被他们诅咒。9. 选出表述错误的一项( )A. 本文主要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B. “知识小溪”和“无知山谷”都有象征意义。C. “人

12、们举起了沉重的石块,人们杀死了这个漫游者。”是对偶的修辞格。D. “两眼搜寻着不久以前还与他志同道合的人。”中两眼搜寻是属于细节描写。三. 现代文阅读: 寻求生命的意义对意义的寻求是人的基本需要。当这种需要找不到明确的指向时,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空虚”,这种情形普遍地存在于当今西方的“富裕社会”。当这种需要有明确的指向却不可能实现时,人就会有受挫之感,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挫折”。这种情形发生在人生的各种逆境或因境之中。寻求生命意义有各种途径,通常认为,归结起来无非一是创造,以实现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价值;二是体验,藉爱情、友谊、沉思、对大自然和艺术的欣赏等美好经历获得心灵

13、的愉悦。那么,倘若一个人落入了某种不幸境遇,基本上失去了积极创造和正面体验的可能,他的生命是否还有一种意义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般是靠希望活着的,即相信或至少说服自己相信厄运终将过去,然后又能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然而,第一,人生中会有一种可以称做绝境的境遇,所遭遇的苦难是致命的,或者是永久性的,人不复有未来,不复有希望,这正是弗兰克曾陷入的境遇,因为对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战俘来说,进煤气室和焚尸炉几乎是不可逃脱的结局。我们还可以举出绝症患者,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相关例子。如果苦难本身毫无价值,则一旦陷入此种境遇,我们就只好承认生活没有任何意义了。第二,不论苦难是否是暂时的,如果把眼前的苦难生活

14、仅仅当做一种虚幻不实的生活,就会如弗兰克所说忽略了苦难本身所提供的机会。他以狱中经历指出,这种态度是使大多数俘虏丧失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他们正因此而放弃了内在的精神自由和真实的自我,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彻底成为苦难的牺牲品。 所以,在创造和体验之外,有必要为生命意义的寻求指出第三种途径,即肯定苦难本身在人生中的意义。一切宗教很重视苦难的价值,认为通过受苦,人得以救赎原罪,进入天国(基督教),或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佛教)。与它们不同,弗兰克的思路属于古希腊以来的人文主义传统,他指出,即使处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一个人不放弃他的这种“最后的内在自由”,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所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而又是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证明了这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