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我与地坛(节选)练习方案一 人教版.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428276 上传时间:2020-07-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 我与地坛(节选)练习方案一 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二单元 我与地坛(节选)练习方案一 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 我与地坛(节选)练习方案一 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 我与地坛(节选)练习方案一 人教版.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 我与地坛(节选)练习方案一http:/www.DearEDU.com同步阅读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1.文中“最狂妄的年龄”应怎样理解?【解析】此

2、题考查对文章含蓄句子的理解。联系作者情况,史铁生二十岁上忽然双腿残废,这个年龄本应是对未来充满自信,满怀幻想,对幸福充满渴望的时候。【答案】指对未来充满自信,满怀幻想,对幸福充满渴望的年龄。2.“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按一般的语言习惯语序应怎样安排?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解析】此题考查鉴赏文章的语言表现技巧。一般的语言习惯应是,“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采用这样的倒装语序,又用了拟人手法,着“炫耀”二字,更加突出了地坛的沧桑变化,描写地坛的破败相将地坛当年的富丽面貌淡化了,突出了它的荒芜。【答案】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更加突出了地坛的沧桑变化,描写地坛的破败相将地坛当年的富丽面貌淡化了。

3、3.这一段写出了地坛的什么特点?这样写对表现史铁生的命运起什么作用?【解析】此题考查概括语段的内容及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答案】写出了地坛的荒芜、破败、冷落、古旧,烘托了作者悲苦的命运。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

4、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 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 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 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

5、子荒芜但并不衰败。1.处“它的意图”指的什么?【解析】此题考查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联系语境,下文“正如”是提示语。【答案】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2.文中处的“一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各指的什么?【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联系文中内容及作者境遇,可得出答案。“另一个世界”指下文小生命给予他生命的感悟的精神家园。【答案】指悲苦的现实世界。指花木鸟虫,各自向作者展现出的缤纷的生命世界,是作者栖居的精神家园。3.给文中四处横线上的空白,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A.遮撅摆祈祷B.斜切捡捋休息C.斜切撅捋祈祷D.遮捡摆休息【解析】此题考查文中词语的辨析

6、选择。“斜切”有种动态的美,更生动形象;“撅”比“捡”更显示了内心的烦躁、苦闷;“捋”照应了下句的“想透了什么”,更传神;“祈祷”揭示了小生命诉说的生活的蕴藉。【答案】C4.为什么作者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联系上文主要写了花木鸟虫,各自向作者展现出缤纷的生命世界,无言诉说着生活的蕴藉和爱意。另外联系上一段内容,也可看出,夕阳映照下的残垣断壁所显示的历史沧桑,让作者也充分感受到时间永恒的伟力。【答案】古园中小生命活跃其间,给予作者生命的感悟。夕阳映照下的残垣断壁所显示的历史沧桑,让作者感受到时间的永恒。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

7、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等我看见她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

8、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1.为什么“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含蓄语句的理解。在全文第二部分第二段有提示。【答案】母亲疼爱并理解儿子。一方面她知道我心中苦闷,不该阻止我来古园,另一方面又担心我想些什么,做出危险的事情。这揭示了母亲矛盾又紧张的心情。2.母亲“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揭示了什么内容?【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语句的理解。用比喻,表现了母亲的牵挂、希冀、惊恐的心理,表现了深沉的母爱。【答案】揭示了母亲的牵挂、希冀、惊恐的心理,表现了毫不张扬而又深沉的母爱。

9、3.(1)这一段最后一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你也有倔强地对待母亲的事情吧?(3)你现在怎么想?【解析】(1)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上一句有提示:“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答案】(1)对自己当初不理解母亲无言而又深沉爱的痛悔。作者认识到要更加深切地感受母爱,去体会、去设想、去理解,才有真切的感受,千万不要到“来不及”时,才感受到。(2)、(3)略延伸阅读阅读下文,完成题。生命的金字塔我们仰望祖国的万里长城或埃及的金字塔,不仅会产生一种思古的幽情,而且会被它雄伟的气势、巨大的神圣的形象所激动、所震荡,顿时赞叹之,敬仰之,神往之,这就是所谓崇高的审美感受(1)。在人类社会生活中,

10、我们也会见到一种生命的金字塔,也会产生同样的崇高感(2)。例如,我们在参观鲁迅的塑像或鉴赏鲁迅的著作时,就会产生一种高山仰止、赞叹敬佩之情,感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这是因为对象(3)激发起我们的勇敢、意志和智慧,使我们感到精神奋发,仿佛洗掉了自己身上的庸俗、鄙吝、卑琐的尘土,进入了一种高尚的境界。我们对人生美的追求,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对生命金字塔的尝试和努力。那么,是不是只有伟人、杰人、名人才能建造自己生命的金字塔呢?不。普通的、平凡的人,也同样能建造。人生美与自然美的崇高对象有不同之处。自然美的崇高条件一般都具有硕大的轮廓和体积,而人生美的崇高条件,却不在于自然轮廓(形态)的巨大,而在

11、于精神的巨大。因此,一个人心灵中有无生命的金字塔,并不取决于他们的外表,他的外在的地位、资历、权力、门第、名望等,而取决于他的内在精神、人格、智慧、品质、贡献等。例如孔子在旧中国社会中他具有最高的地位和声望,被称为“至圣先师”,以至画家不能随便画他,生怕一不小心便有亵渎圣人的罪名,然而,鲁迅却蔑视他,不觉得他崇高,并指出他的“高”实质上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而对于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力车夫,鲁迅却写了一件小事来礼赞他,并觉得是崇高的。“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在鲁迅心目中,生命的金字塔巍然屹立在平凡的人力车夫身上,而(4)不在“至圣先师”身上(5)。一个人能

12、够给人以“生命金字塔”的崇高感,并不神秘。归根结底,是因为它体现了一种社会存在,体现了社会前进的要求和人生向上要求的社会存在,而不是一种保持自然生命形式的动物式存在(6)。因此,一个人如果丧失了人的精神和品格,只知道自私钻营、吃喝玩乐,那他只体现了动物式的存在,因此,他决不崇高。鲁迅以及鲁迅笔下的人力车夫,他们的精神和行为,却强烈地体现了人作为高级社会生命的存在,体现了人推动社会前进的本质力量,因此,我们感到他们崇高,感到他们身上有着一座庄严的、神圣的、闪着美的光辉的生命金字塔。(7)1.对作者强调的“崇高审美感”,理解正确的是( )A.仰望古代文明遗迹时所产生的那种思古的幽情。B.仰望古代文

13、明遗迹所产生的雄伟、神圣的感觉。C.受文明古迹雄伟气魄的激动震荡而产生的神圣使命感。D.受文明古迹神圣形象的激动震荡而产生的赞叹、敬仰、神往的感受。【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结合语境,“这”指代的是第一句后半句的内容,所以选D。【答案】D2.文中说明“同样的崇高感”的一句话是( )A.产生一种思古的幽情。B.被它雄伟的气魄、巨大的神圣的形象所激动、所震荡。C.产生一种高山仰止、赞叹敬佩之情,感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D.感到精神奋发、仿佛洗掉了自己身上的庸俗、鄙吝、卑琐的尘土、进入了一种高尚的境界。【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结合语境,这一句的下一句就是以例证对这句做出

14、的解释,产生的感情与精神上的享受就是对“同样的崇高感”的解释。A、B是文化古迹给人带来的感受;D是产生“同样的崇高感”的原因。【答案】C3.这里的“对象”指的是( )A.鲁迅和鲁迅的塑像B.鲁迅和鲁迅的著作C.鲁迅的塑像和鲁迅的著作D.鲁迅的著作和鲁迅的精神【解析】考查对具体词指代意义的理解。联系上一句能得出答案。【答案】C4.对文中加点的“而”所表示的句间关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转折关系,并列关系B.转折关系,并列关系C.并列关系,转折关系D.并列关系,转折关系【解析】此题考查对句与句之间关系的理解。可把每个“而”换成“而是”,句意不变是并列关系;换成“可是”,句意不变是转折关系。【

15、答案】A5.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 )A.不是只有伟人、杰人、名人才能建造自己的生命的金字塔,普通的、平凡的人也同样能建造。B.人生美与自然美的崇高对象有不同之处。C.一个人心灵中有无生命的金字塔,并不取决于他的外表,他的外在的地位、资历、权力、门第、名望等,而取决于他的内在的精神、人格、智慧、品质、贡献等。D.生命的金字塔巍然屹立在平凡的人力车夫身上,而不在“至圣先师”身上。【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中心的归纳概括能力。文章一、二段从文化古迹谈到伟人是为了引出论题,第三段是文章议论的主体,揭示了中心,第四段揭示了原因,深化了中心。【答案】A6.“保持自然形式的动物式存在”是什么意思?请从文段中摘出恰当的语句简要回答。【解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所筛选信息在下文第一句话中。【答案】丧失了人的精神和品格,只知自私钻营、吃喝玩乐。用心 爱心 专心 115号编辑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