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拿来主义知识精讲 人教版.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428190 上传时间:2020-07-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 拿来主义知识精讲 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二单元 拿来主义知识精讲 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 拿来主义知识精讲 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 拿来主义知识精讲 人教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 拿来主义知识精讲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二单元拿来主义二. 学习目的:1. 理解什么是“拿来主义”和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2. 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3. 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三. 学习方法:1. 理解内容和学习论证艺术、体会语言特点是学习本文的两大任务。2. 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后半部分是重点,理解什么是“拿来主义”。四. 文章背景:要点:1.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

2、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2. 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3. 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这篇文章,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五. 文章出处: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有一段时间,鲁迅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有很强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帝”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

3、,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六. 解题:拿来主义:拿来(占有、挑选)主义: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以及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七. 段意把握及板书分析:第一段:从中国日趋没落的封建统治者一向采取的“闭关主义”自然引出所要批判的“送去主义”。(运用反面论证法,列举事例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可耻行径)第二段:进一步指出,现在只有“送去”,没有“拿来”。(进一步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只讲“送去”不讲“拿来”的反动罪行。)第三段:进一步批判“送去主义”,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用了类比论证法,拿尼采自诩为太阳,结果落得“发了疯”的下场,同国民党反动派作比,说明

4、“送去主义”没有好下场。)第四段:剖析帝国主义向中国“抛给”东西的反动实质。第五段:承上启下,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第六段:举例分析,说明“送来”与“拿来”的本质区别。第七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用“所以”领起下文,运用了因果论证的方法)第八段:批判对待外国文化,或我国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第九段:阐明实行“拿来主义”应怎样区别对待外国文化,或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与糟粕。(8、9两段运用比喻论证法,形象化地阐述“拿来主义”的内容,原则和方法)第十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品质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破)闭关

5、主义 送去主义学艺八. 重、难点: 1. 什么是“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把问题放到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去考察) 答:“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闭关主义”;“只是送去,不讲拿来”“送去主义”。2. 在揭批“送去主义”之前,先提出“闭关主义”二者有什么联系? 答:现在的“送去主义”是由从前的“闭关主义”发展来的,误国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卖国的“送去主义”。3. 文章解释什么是“送去主义”时,举了三件事如何理解? 4. 品味3、4段,填好下面表格对象思想特征结果尼采只是给予,不想取得没有好结果,发了疯送去主义只想送去,不想拿来中国永远贫穷落后小结:尼采和送去主义者具有相同思想意识,属于同一

6、类事物。对比论证: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类比论证: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观点的方法。5. 明确“抛来”“抛给”“送来”各指什么意思。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代价的送人或施舍。指帝国主义对我国统济文化侵略6. 阅读第八段内容,请填表人物表现(动作)对待外国文化,文化遗产的态度根据特征指出实质孱头“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昏蛋“勃然大怒放把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废物“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投降主义7. 阅读第9段内容,体会下文与原文的不同“拿来主义对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占有,挑选。对其中的精华要全部吸收,对那些精华、糟粕互见的,要区别对

7、待的部分,应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中的有害的旧形式应当废除,只保留很少一部分作为反面有害的教材,文化遗产中腐朽的东西则要彻底抛弃。”小结: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8. 最后一段设计问题(1)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2)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3)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4)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5)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9. 全文中心要点:(1)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2)批判

8、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3)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4)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一. 学习目标: 联系语境,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比喻含义,揣摩语言的讽刺色彩。二. 重点难点:1. 联系语境揣摩深层含义。2. 比喻的真正含义及所具的讽刺内涵。三. 相关知识点拨:1. 有些对事实的列举的描述必须结合对当时背景的了解,方能理解文章的深刻。2. 广用比喻,使抽象的观点被演绎得生动形象。3. 语言嬉笑怒骂,犀利幽默,收放自如,显示作者成熟的思想及独特的斗争方式。A类1. 下列句子加点词注音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尼采就自诩(自认为,诩x)过他是太阳。B. 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吃剩的饭

9、菜,借指权贵的施舍。炙:ji)做奖赏。C. 看见鸦片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此指掩盖真相,迷惑人手段)。D. 只有烟枪和烟灯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国家文化中精华。粹cu)2. 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国难当头的现在,白天里讲些冠冕堂皇的话,暗夜里进行一些离间挑拨、分裂的勾当的,不就正是这些人么?B. 雯青顾全同僚的面子,也只好礼尚往来,勉强敷衍。C. 小吴素来爱故弄玄虚,说话每说到重要的地方便住了口。D. 张先生一身傲骨,真有抗尘走俗,遗世独立之风。3. 课文用了许多比喻来说理,下列各个比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鸦片”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废物”喻主张全盘

10、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大宅子”喻文化遗产; “烟枪和烟灯”喻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孱头”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 “像萝卜白菜一样吃掉”喻吸收精华应有利于“大众化”。 A. B. C. D. 4. 对“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要具备聪明的头脑、敏锐的观察力,才能拿来自己需要的好东西。B. 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的思想方法,才不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才能拿来真正有价值的东西。C. 要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要心明眼亮,要自己去拿,而不要别人送来。D. 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脑筋,放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才能具有实行拿来主

11、义的胆识。阅读下列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总之,我们要拿来。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5. 对这段文字第一层次划分正确的是( )A. B. C. D. 6. 这段话是围绕下列哪个问题展开的( )A. 正确继承文化遗产能起什么样的结果?B. 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何在?C. 究竟怎样对待文化遗产?D. 对文化遗产应怎样区别对待?E. “正确对待文化遗产”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7. 如果原文的五句话是这五个问题的答案,那么这五个问题正

12、确的排列顺序为( ) D C B A E B E D C A D C B E A C D A E B8. 下面可以概括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的一项是( )A.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B.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C. 弃去蹄毛,留其精粹。D. 各取所需,各尽其能。9. 引号的用法,主要有以下四种:A. 引用 B. 强调 C. 讽刺和否定 D. 特定称谓下面几句话分属于哪一种( )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推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 )

13、 它一下子就令人想起杜甫的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B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鲁迅关于治学的一个突出见解是:治学要先治史。这是读书的途径,也是治学的方法。他说:“无论是学文学的,学科学的,他应该先看一部简明而可靠的书。”这就是说,不论做什么学问,要先从读史入手。这个看法是继承了清初学者的优良传统的,清初的学者,虽然也治经学,但他们首先是治史学。登山临水,考古证今,知今知古,知外知内,(1)很有气魄黄梨洲始终遵守“学者最要紧乃通知史事”这一家法,顾亭林、王船山也都是谙于历史掌故的专家,“纵论唐宋,搜讨前明遗闻”,他们的学术成就远在单纯穷经的儒者之上。但是,到了雍正、乾隆

14、以后,情况变了,有些学者,慑于文字狱的淫威,不敢再治史了。因此,有清一代的考证之学虽然盛况空前,但那史学成就却还不如宋代。这在中国文化史上不能不说是一大缺陷,鲁迅提倡治史,是对清初学风的继承,也是对乾嘉学说的批判,这在当时,是起扭转一代学风作用的。(2)为什么要治史?鲁迅曾经反复说过:读史可以知今,治史有助于研究现状。他说:“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又说:“将记五代、宋(3)南宋,明末的事情的和现今的状况一比较,就当惊心动魄于何其相似之甚。”他还说过,治史非像章太炎说的,为了“保存国性”,而是“一治史学,就可以知道许多古已有之的事”(4)这即是说,治史不是为了泥古,而是为了

15、鉴今。鲁迅治史,特别强调的是野史和杂文。他说过:“官修的史书,涂饰太厚,废话太多(5)。如看野史和杂记,更容易了然。”从借古鉴今的目的出发,野史和杂史要比官修的正史更有用处。鲁迅还曾看到,清代学者俞正燮,就是由于“看过野史”而变为一个“义愤慎膺的人”,不同于咬文嚼字的考证学者。(6)治学首先治史,治史又侧重野史和杂史,这是鲁迅总结了前人的经验而提出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在治史方面,鲁迅是有过许多设想的。他说过:“中国学问,待重新整理者甚多,即如历史,就该另编一部。古人告诉我们唐如何盛,明如何佳。其实唐宝大有胡气,明则无赖儿郎,此种物体,都须被其华衮,示人本相,庶青年不再乌烟瘴气,莫名其妙。”另编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