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传记 华罗庚教案 粤教沪版 必修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428170 上传时间:2020-07-2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 传记 华罗庚教案 粤教沪版 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第二单元 传记 华罗庚教案 粤教沪版 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 传记 华罗庚教案 粤教沪版 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 传记 华罗庚教案 粤教沪版 必修1.doc(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 传记 华罗庚教案http:/www.DearEDU.com5、华罗庚一、教学要求:1、 学习以时间为顺序介绍自己或他人经历的写法。2、 注意本文选材的角度; 了解华罗庚其人其事,学习华罗庚奋力拼搏、自学成才的毅力和献身科学事业、为人民服务的爱国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要求中的1、2点)三、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 简介作者、华罗庚;初读课文,理清文理。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顾迈南新华社资深女作家,采访对象多为科技界名人和科技界发生的重大事件,作品有华罗庚传、两弹元勋邓稼先、丁肇中)故国情深等。2、介绍华罗庚: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10年

2、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85年6月12日卒于日本东京。(二)整体感知。1、学生速度,梳理思路。1910年11月12日 出生于江苏金坛1925年 金坛中学毕业后就读于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没毕业就失学1930年 发表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1932年 进入清华在数学系当助理员。1936年夏 留学英国1937年夏 回国担任西南联大教授1941年 完成堆垒素数论1945年下半年 到苏联旅行1946年4月 苏联科学院出版堆垒素数论1946年秋 访美1950年2月 从美国回到新中国1950年3月16日 到清华任教授1953年 堆垒素数论中文版出版1957年 数论导引出版回国后 培养青

3、年学者陈景润、万哲先等人1958年 将优选法送到工厂、农村1963年 出版典型群1979年 访英 附课后练习三的表格:2、提问: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为华罗庚写传的?【文章基本上是按时间的顺序进行写传。】(三)熟读全文,看看华罗庚在对待数学的态度上经历了几次认识上的变化。【这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即“为了生存为了兴趣为了祖国”。第一部分,“华罗庚很有数学才能”,但他研究数学是因为“干别的工作要到处乱跑,或者要设备条件”,而数学“只需要一支笔、一张纸道具简单”,此时完全是为了谋生存的需要。到清华后,由于解决了生存的问题,他由自己的兴趣决定了数学的研究方向。在第二部分,华罗庚留学英国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

4、了数论。得出了“华氏定理”。以后,他对数学的态度更多的与自己的爱国思想相融合,研究的方向开始向科普型和实用型转变,并积极扶持提拔年轻人。】(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研读课文,进一步了解华罗庚的精神,提高认识;拓展联系、练习;了解以时间为序的传记的一些写法。二、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二)研读课文。讨论思考: 1、找出第一部分中能表现华罗庚特点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如:“回忆当时他刻苦自学的情景左手还在不停的写”,其中的“一抹”、“一甩”、“伸着”几个动词,具体形象的刻画了华罗庚对数学的痴迷的学习状态。连处理鼻涕这样的小事也顾不上。】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

5、部分中华罗庚的主要经历。 【进入清华。留学剑桥。任教昆明。旅行苏联。旅居美国。】 3、在第三部分中,新中国成立后,华罗庚回到祖国,他说:“为了国家民族建立我们的工作基础。”他是怎样用行动实践这一观点的? 【勤于科研,著述丰富。培养和发现人才。重视数学的应用。】 4、读完全文,华罗庚的哪些精神品质值得你学习?联系自己的实际谈一谈。(三)完成课后练习。 1、华罗庚在古稀之年时说:“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诫之以空,诫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谈谈你对“空”“松”“实”的理解。 【“空”即空洞,无所事事;“松”即“松懈”,不思进取。“实”可有两层理解:指实干,扎扎实实地做事。科学要解决实际的问题,要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2、找出文中引用的华罗庚的诗句说说它们对表达华罗庚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受所起的作用。(四)了解以时间为序的传记的一些写法。 【作为以时间为序的人物传记,切忌罗列年份、数字,使人产生枯燥之感。写作时要选取有价值的典型性的材料,以时间为主线贯穿全文,不应产生断层。同时还要注意文章的故事性和情节性,选取能反映作者创作意图及思想的事例,以此来把作者的感情传达给读者,造成激动人心的效果。】(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用心 爱心 专心 117号编辑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