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肠道艾滋病毒感染机制试论艾滋病的中医辨治思路(1)

上传人:tang****xu6 文档编号:140424770 上传时间:2020-07-2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3.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肠道艾滋病毒感染机制试论艾滋病的中医辨治思路(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肠道艾滋病毒感染机制试论艾滋病的中医辨治思路(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从肠道艾滋病毒感染机制试论艾滋病的中医辨治思路(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从肠道艾滋病毒感染机制试论艾滋病的中医辨治思路(1)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肠道艾滋病毒感染机制试论艾滋病的中医辨治思路(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肠道艾滋病毒感染机制试论艾滋病的中医辨治思路(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肠道艾滋病毒感染机制试论艾滋病的 中医辨治思路(1)作者:何金洋符林春周红燕【摘要】近年来现代医学认识到肠道淋巴结艾滋病毒感染在艾滋病的发病和进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参考这些研究 成果,提出从肠道论治 AIDS的思路。认为AIDS的中医病位 在肠道;疫毒侵肠为AIDS的病理机制之一;治疗AIDS时,在 补益五脏精气的基础上,应重视清理胃肠道内的HIV邪毒,以提高AIDS的疗效【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中医病机;艾滋病毒;肠道作为艾滋病致病因子的艾滋病毒被正式发现已有26年,但关于AIDS的防治仍存在大量难题。中医治疗AIDS的潜在功效及优点已在我国AIDS的防治中显示其重要性,如何提高其疗

2、效也已成为目前的重要议题。随着现代医学对AIDS病理机制的认识,中医对 AIDS的认识及治疗效果也有望实 现进一步突破。笔者试从肠道淋巴结HIV感染在AIDS的发病和进展中的作用,探讨 AIDS的中陕辨治思路1肠道HIV感染在AIDS病理改变中的作用研究农明 1-2,肠道黏换固右层中的淋巴细胞 表达的HIV受体CCR侨口 CXCR4明显高于外周血及其他部位, 可见HIV主要感染肠道黏膜固有层的淋巴细胞。在HIV感染者出现明显症状以前,肠道淋巴结即已出现明显改变,肠道 的CD4 +T细胞已显著减少;而且抗病毒疗法虽然能迅速降 低外周血的病毒载量和升高CD4 +T细胞,但却并不能迅速使肠道淋巴结的

3、CD4 +T细胞数量恢复。HIV感染早期会出 现增生性肠病,这主要由HIV感染导致的肠细胞凋亡引起,rfn此时井未表现卅临床症状。在急性感染的猴艾滋病模型中,SIV感染的数天内,肠道内的记忆型CD4 +T细胞数显著减少,肠道的CD4 +T细胞的HIV感染率较高,且肠道CD4 +T细胞的数吊在慢性期直持续减少4以r研丸结果说明hiv感染引起的肠道病变既早且持续 时间较长。文賦报道5 AIDS临床症状中的腹泻发生率为30%- 80%慢性腹泻的发生率比其他机会性感染高25倍,HIV感染者细菌性腹泻的发生率是HIV阴性者的1399倍 6刀外,HIV感染过程中循环中的脂多糖显著增加,而LPS主要由肠道细

4、菌产生,表明HIV感染程度与肠道通透性、微生物转位密切相关。研究表明7,血浆LPS水平与系统免疫激活程度紧密相关;在抗病毒治疗过 程中,血浆LPS水平越低,则CD4 +T细胞重建的程度越高。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HIV感染者的肠道病理改变是HIV感染病理的先行者,肠道可能在 HIV感染后的免疫激活等关键病 理改变中起着重要作用。2从肠道感染HIV机制试论AIDS的中阪辨治思路21目前中医对 AIDS的认识 早在1987年,中医研究院就开始在坦桑尼亚采用中医治疗AIDSo此后的实践总体上表明中医治疗 AIDS是有效的,主要效果在于可提高 AIDS 或HIV感染者的.免疫功能8-11。中医认为AID

5、S为正虚邪实之证,以肾元虚为本,疫毒为标,涉及肺、脾、肝、 心等脏腑,形成正虚邪盛、五脏俱衰,甚至肾元衰竭的病证12匸对于口址假分型及淇变规律训无统认识 13,冃前较为统的认识叮归纳为:AIDS的病因与疫毒 入侵有关,病机符合伏气温病的病机, 又有内伤杂病的特点, 正气亏损是AIDS病因病机的关钮 14【22 AIDS病位在肠道中医的肠与脾胃功能密不可分,肠道受病必然累及脾胃。而脾胃居于中,为后天之本, 因此可能会迅速损及五脏。HIV疫毒一旦被感染即可由腑逐渐或迅速入脏,在此期间可以出现胃肠道症状如腹泻等,也 可以不出现胃肠道症状。随着五脏元气逐渐亏损,疫毒邪气 内乘,日久未愈或致正气虚极,终

6、致全身衰竭而死。在此过 程中,肠道是体内AIDS疫毒邪气为害之根源,且贯穿始终, 因此认为肠道是 AIDS的匸要病位23 AIDS疫毒侵肠病理机制中医对于疫毒致病自内经始即有论述15-16如素问刺法论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提出了疫毒致病的传染性;杨栗山在寒温条辨提出:大抵病偏 于一方,延门合户,当时适有某气,专入某脏腑、某经络, 专发为某病,指出了疫毒致病的发病特点及病位特点。AIDS患者中,HIV疫毒之邪入侵后首先在肠道为害。HIV疫毒之邪一旦入侵可潜伏或盘踞肠道,损害日深可由表及里,由腑 入脏,日久则五脏之精气俱亏。如AIDS腹泻因HIV侵犯肠道,伤及正气,且疫毒之邪迅速由腑及脏,五脏之元气为邪 气所劫持,正气不易自然回复,因此AIDS泄泻一般较顽固, 最终损及五脏,LI久出现全身消瘦、恶液质等。而HIV疫毒之邪致病还有“伏邪”之特征,如 AIDS感 染后一般都会有一段时间的潜伏期,长者可达10年之久。BP多归膜原。外发则邙阳明、太阴同病”。邪伏“膜原”是湿热类寿邪伏萩的部位 17) AIDS疫毒之邪应属湿热类疫毒之邪,因此其潜伏部位应为“膜原”。膜原的解剖部位至今仍没有统一的认识。BP)(作者:未知本文来源于爬虫自动抓取,如有侵犯权益请联系service立即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