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同步检测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40421906 上传时间:2020-07-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8.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同步检测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同步检测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同步检测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同步检测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同步检测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同步检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同步检测(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同步检测一、选择题1. “为什么要在中国领土上进行军事演习 ?为什么借口士兵失踪动用大炮?为什么侵略者不撤兵回营,反叫中国守军撤出宛平?”这是美国 记者斯诺在参加日军召开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提出的问题,这一连串的质问主要是针对()A. 九一八事变B.南京大屠杀C.七七事变D.双十二事变【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由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借口士兵失踪” “宛平”可知,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士 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向中国守军发起进 攻,并炮轰宛平城,七七事变爆发。2. 历史学家认为:“卢沟桥事变只不过是一个更大图谋的开端而已。” 这个“

2、更大图谋”是指日本()A. 割占台湾B.侵占东北三省C.制造南京大屠杀D.【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卢沟桥事变不仅标志 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也标志着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所以 这一事件中“更大图谋”应该是要。故选D。3. 观察下面的史料,反映的信息是 ()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B.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C. 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D. 全国民众抗日救亡浪潮空前高涨【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和从历史图片中提取信息并分析问 题的能力。图片蕴含的信息“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北平城

3、危急形 势、“宛平”都与七七事变有关,七七事变是全国性抗战开始的标志。4.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A.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B. 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C. 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和蒋介石发表谈话D.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解析】选G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辨析能力。1937年9月,国民 党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标志着以国共为主体的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局面开始形成。(原教材:本题考 查学生的识记和辨析能力。1937年9月,国民党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 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

4、法地 位,标志着以国共为主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 局面开始形成。)5.1937年8月,许多红军战士舍不得摘下带有红五星的八角帽,不愿 换上佩有青天白日徽的黄军帽。刘伯承劝道:“这帽徽虽然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 !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和红军帽告别 吧! ”“救中国”的含义是()A. 开赴北伐战场B.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C. 胜利结束长征D. 国共合作抗击日寇【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题干中材料反映了抗 战全面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国共两党合作抗击日寇 的史实。6. 电视剧亮剑成功塑造了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和国民党晋绥 军某部团长楚云飞的形象。该

5、剧中有李云龙和楚云飞共同抗日的情景 你认为出现该情景的原因是 () 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相同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国共两党坚持的抗战路线基本一致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A.B.C.D.【解析】选C。本题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代表不同的阶级,抗战路线也存在片面和全面两种;共同作战的原因是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拓展延伸】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再到七七事变,中国共产党对 蒋介石的政策有什么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1)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的政策:反蒋抗日。主要原因:日本发动九一八 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蒋介石消极抗日

6、 积极。(2) 西安事变发生时的政策:逼蒋抗日。主要原因:日本不断加紧侵略 的步伐;全民族革命力量的推动;国民党军队大都有参加抗日的意愿。(3) 七七事变发生后的政策:联蒋抗日。主要原因:中日矛盾成为主要 矛盾,蒋介石政府开始坚决抵抗侵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7. 淞沪会战中,率部坚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阵地与日军展开血战,消灭日军200多人,后奉命撤出的是 ()A.赵登禹B.佟麟阁C.谢晋元D.姚子青【解析】选 G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辨析能力。淞沪会战中 ,谢晋 元率部坚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阵地与日军展开血战 ,消灭日军200 多人,后奉命撤出。A B在保卫北平的战斗中壮烈殉国,D牺牲于

7、淞沪 会战中的宝山保卫战。8.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原教材:有“在六周之内,”)共屠杀了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 人以上()A.20 万B. 25 万C. 30 万D.35 万【解析】选 G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以集体枪杀、焚烧、活埋等极其残忍的手段,屠杀南京平民和被俘的中国士兵 30万人以上,暴露了日本侵略者的 凶残本质。9. 下列叙述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相符的是() 发生在1937年底 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被俘士兵30多万人 暴露了侵略者的凶残 导致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A.B.C.D.【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南

8、京大屠杀基本史实的识记和理解能力。1937年12月日本侵略者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屠杀南京的 平民和被俘士兵30多万人,暴露了侵略者的凶残本质,而中国全民族 抗战开始于卢沟桥事变,因此排除含有的选项。10. 下列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卢沟桥事变 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 淞沪会战 南京大屠杀A.B.D.C.【解析】选A。卢沟桥事变发生在1937年7月7日;国共合作宣言发 表于1937年9月;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南京大屠杀发 生在1937年12月。其正确顺序是。【拓展延伸】日本政府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的原因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歪曲侵华战争性质,否认南京大屠杀事 实

9、,宣扬大屠杀只是中国人制造的谎言。日本之所以不能有一个良好 的认罪态度,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反法西斯战争胜木U后,美苏两大阵营进入冷战状态,亚洲格 局也发生变化。日本成为美国在亚洲地区反苏的主要力量 ,在20 世纪40年代后期美国开始武装日本,而且天皇制度也保留下来。所以 日本没有很好的认罪态度,和美国的扶持有很大关系。(2) 其次是日本的传统文化因素:日本人认为,国家是神创造的,最主要的神就是天照大帝。他们认为天皇就是天照大帝的子孙,天皇就是神,效忠天皇就是效忠神。日本人,尤其是士兵死后进入靖国神社变成 神,生前罪行就一笔勾销。这种扭曲的观念,使得日本不可能清算军国主义罪行。(3) 再

10、次,从现实角度考虑,日本不仅要成为经济大国,更要成为政治 大国、军事大国。三个方面的强盛是日本努力奋斗的目标 ,在这个过 程中,中国就是其独霸亚洲的障碍。这些是日本不可能承认侵略的重要原因,因而也不可能承认南京大屠 杀。二、非选择题侔翻冲I:前曾漱励将I:(fJ说;W死者光荣,垸 牛者耻VR荣衅系丁中者转,而系f国家民 族者审 国家多康.军人中咛以死报国- ”作 轮闱的请壤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11. 读图,完成问题:烘现i他做 人不怕死的 勇瞄神。他们谁说的对,为什么?【解析】主要考查对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中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 爱国将领表现出来的不屈的民族精神考点的理解。答案:男孩说得对。不

11、怕牺牲是军人应有的基本素质。军人只有将白 己的勇敢与人民、民族、国家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符合人民的愿望、 符合和平的愿望,军人的牺牲才是有价值的;否则,军人的不怕死不 仅对人民不利,而且这种勇敢只能带来灾难。1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 材料二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 存亡,不得后退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材料三根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调查报告:无辜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被集体杀害,总共有30多万人丧生。(1) 材料一叙述的“夺我东三省”局面发生在

12、哪次事变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蒋介石采取了什么政策?(2) 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中国 共产党提出了什么样的抗日主张?(3) 材料三控诉的是日本法西斯制造的什么事件 ?(4)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针对当今某些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抹杀这 一人间惨剧真相的事实,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中日关系?【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综合认识能力。从材料 一中的“夺我东三省”可判断出这一歌谣创作于九一八事变后;从材料二中的“卢沟桥”可以判断出这是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第二十九军 司令部发出的战斗命令;从材料三“无辜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 国士兵” “30多万人”,可以判断出这是南京大屠杀。然后结合所学 知识回答相关问题即可。答案:(1)九一八事变。不抵抗政策。(2) 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 抗战。(3) 南京大屠杀。(4) 表示强烈的愤慨和严正抗议;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正视历史、 以史为鉴;牢记历史,珍爱和平;面向未来、加强合作;谋求中日关系健 康发展。(答出其中一点或符合题意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