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三华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A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421503 上传时间:2020-07-2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三华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A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三华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A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三华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A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三华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A卷)(含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卷试卷类型:A卷(满分150分,完卷时间150分钟)一、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把下列语句补充完整。(1)看万山红遍,_;漫江碧透,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_,消散了,甚至她的_,丁香般的惆怅。(戴望舒雨巷)(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_。 “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4) 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油油的青草,多情可爱的两句是_,_。(再别康桥)【答案】 (1). (1)层林尽染 (2). 百舸争流 (3). (2)散了她的芬芳 (4). 太息般的眼光 (5). (3)皆白衣冠以送之 (6)

2、. 风萧萧兮易水寒 (7). (4)软泥上的青荇 (8).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两种情况都有。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染”“舸”“芬芳”“太息”“萧萧”“青荇”“油油”“招摇”。二、文言文阅读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

3、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2. 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若舍郑以为

4、东道主(若:假如)B. 夫晋,何厌之有(厌:厌烦)C. 共其乏困 (供:供给)D.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3. 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倒装句中的状语后置句)B.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C. 以乱易正,不武。(被动句)D.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4. 下列对原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B.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

5、敢。C. 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D. 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5. 翻译以下两句:(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2)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答案】2. B 3. C 4. A 5. (1)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你知道那是很难的。(2)失掉自己的同盟国,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编,是不符合用武的准则的。【解析】【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

6、错误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夫晋,何厌之有”中“厌”如解释为“厌烦”,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后面说“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意思是“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 又想往西扩大边界”,由此可以看出晋国的胃口之大,句中的“厌”应解释为“满足”。故选B项。【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回顾每种句式的特点,最后分析选项做出选择。本题中,C项,“以乱易正,不武”不是被动句,句中没有被动的意思,这是否定判断句,意思是“用散乱(的

7、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A项,“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状语后置句,两个“于”是标志,应为“以其于晋无礼,且于楚贰也”。B项,“是寡人之过也”是判断句,“是也”是标志。D项,“夫晋,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之”起到提宾的作用,应为“有何厌”。故选C项。【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A项,“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错误,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是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8、不是“反面”。故选A项。【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以”,目的连词,来;“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地;“其”,代词。第二句中,“其”,自己的;“与”,结交,亲附;“知”,通“智”,明智;“以”,介词,用,拿;“易”,代替。【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

9、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

10、“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

11、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

12、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三、诗歌鉴赏。湖上晚归蒋士铨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败叶存秋气,寒钟过雨声。半檐群鸟入,深树一灯明。猎猎西风劲,湖心月乍生。6. “寒钟过雨声”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7. 诗的尾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答案】6. “过”,动词,穿过(超过,盖过)。这句写远处野寺的钟声穿过秋雨而来,仿佛带上了阵阵寒意。点明了钟声寒的原因,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具体地传达出了诗人所感受到的秋意。(答“寒”字也可,“寒冷”的意思,作者在雨中听到钟声觉得一阵寒意,运用通感手法,化听觉为触觉,形象地表达出了诗人所感

13、受到的秋天的寒意。 7. 尾句写归来时的景象,诗人选取西风、湖心月等意象,描绘了猎猎秋风一扫阴雨,令人清爽的感受;明月新生,月华与水光交相辉映,营造了皎洁幽静(清爽开阔)的美妙境界。以景作结,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回家时的喜悦与兴奋(或表达了诗人为壮美的景象而惊奇、赞美之情)。【解析】【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设题的角度,如本题“寒钟过雨声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这是针对炼字来考查诗歌的语言,考生要指出用得最后的字,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再解释该词语的意思,代入诗句中理解诗句的意思,最后分析该字在写景和表情方面的效果。本题中,“寒

14、钟过雨声”中的动词只有“过”,故考生可以针对“过”来分析,“寒”是形容词,也可以针对“寒”来分析。“寒钟过雨声”,“过”意思是“穿过”,“寒”意思是“寒冷”,诗句写的是“钟声”,却以“寒”来形容,这是运用通感手法,将听觉(钟声)转化为肤觉(寒),但妙在不是简单直接的使用,而是写远处野寺传来的阵阵钟声,仿佛经过秋雨的淋洗,也带上了阵阵寒意,与整个画面自然相贴。此联不只描摹了秋色与秋声, 而且传达出诗人所感受到的秋意。这归功于“过”和“寒”。【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的尾联营造

15、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设题的对象是诗歌的尾联,答案要包括“意境”和“情感”;然后到诗歌中找到尾联,圈出尾联中的景,结合全诗来品味情感。“猎猎西风劲,湖心月乍生”,尾联主要写了“西风”“湖心的月”,诗中的“西风”是秋风,其特点是“猎猎”“劲”,这说明秋风很大,诗歌前面写到“湿云”“雨声”,而此时的猎猎秋风把这阴雨一扫而去,这才有了尾句中乍生的“湖心月”。尾联应是诗人归来后回望湖中所见之景,此时黄昏过去,夜幕降临,劲厉的西风中,一轮明月初升, 映在雨后湖心中。西风之“动”反衬出湖月之静,营造出皎洁幽静的意境。而在这样的场景中,我们也仿佛看到诗人静静地伫立湖边,凝望湖心秋月,回味着归途秋景。诗歌以景结情,诗人在这样幽静的情境中寄托了喜悦赞美之情。【点睛】鉴赏古代诗歌的“炼字”艺术,可以从品味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字词所营造的意境(景象画面)、运用的艺术手法和表达的情思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是炼义,即理解分析所炼之字在诗词句子中的含义,诗句中作者所用的字词已经超越了字词本身的意义,赋予了更多的形象义,如语境义、比喻义以及象征义。然后是炼象,即描述景象,该字在诗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