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一模试题(含解析) (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394355 上传时间:2020-07-29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6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长沙市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一模试题(含解析)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湖南省长沙市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一模试题(含解析)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南省长沙市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一模试题(含解析)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长沙市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一模试题(含解析) (1).doc(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仁”,是儒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人们对它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就连孔子的三位高足,理解也有高下之分。荀子记载,孔子

2、问:“仁者若何?”子路认为,“仁者使人爱己”。孔子的评价:“可谓士矣。”这个评价已不低。子贡认为,“仁者爱人”。孔子的评价:“可谓士君子矣。”这比对子路的评价高了一层。颜渊认为,“仁者自爱”。孔子的评价:“可谓明君子矣。”显然,这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评价。为什么孔子高度肯定“仁者自爱”?这是因为,在儒家看来,一个有仁德的人一定是自爱、自尊、自立的人,而一个真正自爱、自尊、自立的人一定会推己及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他就会爱人,也容易赢得他人的爱。儒家的这一理念对我们今天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意识很有启示。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之势前所未有,西方强势文化深刻影响甚至侵蚀着一些

3、欠发达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如何保持和增强自身的文化主体性,成为这些国家和民族最关切的问题之一。对于中华文化来说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主体意识,就有可能被其他文化侵蚀甚至同化,沦为“文化殖民地”。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提倡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意识,就是要做到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是中国人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家园,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只有坚持并不断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性,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吸收异质文化的有益养料,滋润、丰富和繁荣、发展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有足够的智慧与气度消化外来文化,佛教被成功消化吸收就是一个例子。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广泛吸纳各种

4、文化养料而始终具有自身鲜明特色,就因为它对外来文化并不是简单地拿来或拒斥,而是始终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然而,近现代以来,一些人对文化的认识存在两个显著的不平衡:一是中西文化比重的不平衡,二是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体现在教育中,就是对中华文化关注不够,而西方文化却占极大比重。这是有失偏颇的。论语记载:孔子和弟子周游到卫国,看到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弟子问:下一步该怎么发展?孔子曰:“富之。”弟子又问,如果大家都富裕了,该怎么办?孔子曰:“教之。”当前,我国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甚至在许多外国人看来也“富”起来了。接下来该怎么办?“教之”!教什么?是沿着西方文化

5、的“引导”来教,还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看来,后者才是我们的正确选择。当前,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意识,最迫切的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认真研究和吸取传统伦理观念中的合理因素,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伦理观念、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总之,我们既要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又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既要有开放接纳、交流融合的雅量,又要有不削足适履、不买椟还珠的智慧和定力,这样才能在文化精神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摘编自“国际儒学网”楼宇烈中华文化有智慧和气度消化并吸收外来文化)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孔子问“仁”时,对同一概念,三位高足见仁见智,内涵有区别,境界见高

6、下。B. 从使人爱己、爱人到自爱,这是儒家主张的一个仁德之人完善人格的必由之路。C. 近现代以来,一些人对文化认识的不平衡,导致对中外文化的关注不尽合理。D. 如果丧失自我意识以西学为主导,中华文化就可能被侵蚀甚至沦为殖民文化。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一、_二段提出儒家对“仁”的理解和重视,以例证、引证引出文化自主的话题。B. 第三段通过假设论证谈失去文化主体意识的危害,明确增强主体意识的重要性。C. 第四段以佛教被成功消化吸收为例,证明了中华文化始终保持了自己的主体性。D. 文章在开头结尾都提及儒家的孔子和其弟子,其中包含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意图。3. 根据原文内

7、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认为,仁者必然会推己及人,会爱人,也因此能够与他人友好相处,赢得他人的爱。B. 欠发达的国家和民族只要保持和增强自身文化的主体性,就能抵御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和侵蚀。C. 孔子和弟子周游列国时,发现卫国人口众多,生活高裕,觉得应该继之以教化,提高道德水准。D.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意识,在坚守主体同时借鉴吸收外来文化。【答案】1. B 2. C 3. D【解析】【1题详解】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

8、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逐一看哪项不合文意。B项,曲解文意。原文中关于“一个有仁德的人”的表述是“在儒家看来,一个有仁德的人一定是自爱、自尊、自立的人”,而这样的人一定会推己及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会爱人,也会赢得他人的爱。上下文并未提及仁德之人完善人格的必由之路,选项主观臆断。故选B。【2题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以及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虑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

9、和论证的方法,要逐一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什么关系,比对每一个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分析错误。从原文“中华文化有足够的智慧与气度消化外来文化,佛教被成功消化吸收就是一个例子”看,以佛教被成功消化吸收为例,是证明中华文化有足够的智慧和气度消化外来文化。“始终保持自己的主体性”是“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广泛吸纳各种文化养料而始终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原因,不是“以佛教被成功消化吸收为例”说明的结论。选项认为“证明了中华文化始终保持了自己的主体性”曲解文意。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

10、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从原文看,能够与他人友好相处,赢得他人的爱,需是真正自爱、自尊、自立的人才能做到。但是这个结论有“在儒家看来”这一限定条件,表明这一点是儒家的看法,选项将其判断为作者的看法,属于张冠李戴。B项,曲解文意。原文表述是“西方强势文化深刻影响甚至侵蚀着一些欠发达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如何保持和增强自身的文化主体性,成为这些国家和民族最关切的问题之一”,可见,欠发达的国家和民族要抵御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和侵蚀,不只是要保持和增强自

11、身文化的主体性。选项里“只要就”是表充分条件的关系连词,出现了表意绝对化的问题。C项,曲解文意。孔子和弟子周游列国时,发现卫国人口众多,弟子问下一步该怎么发展时,孔子曰:“富之。”“富之”的意思是,使他们富裕起来。如果富裕了怎么办,孔子认为应该继之以教化,提高道德水准。这里的“富之”是下一步目标,选项将其说成“发现卫国人口众多,生活富裕”,是将富裕作为了事实,将未然说成已然,表意不当。D项从题目和原文看,表述无误,符合题干要求。故选D。【点睛】解答此类试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

12、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中国正处于各方军阀的混战,各种政权此起彼伏,但思想领域也从未停下前进的步伐,尤其是北京大学,在校长蔡元培的领导下,引进了开放的学风,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

13、办学方针,李大钊、陈独秀、章士钊、胡适、辜鸿铭人等被聘请于北大任教。北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开放进步的思想和精神,这种思想和精神成为五四运动的重要动力。同时,先进刊物的发表给中华大地时常刮来新思想的浪潮,这些都塑造了那个时代的独特的进步青年。五四运动爆发的时候,这些青年们走上街头抗议,不仅仅表达他们对腐败无能的统治者的不满,对列强侵占国土的强烈谴责,更是在发出他们这一代人对于这个残破的国家的呐喊,向人们昭告着这个时代的进步青年们对这个国家还有希望,他们还在为这个国家的存亡殚精竭虑,他们还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抱有美好的希冀!这场运动留下一个非常可贵的精神财富希望,正是这笔精神财富支撑着后来的先

14、烈们去战斗、开辟与探索。一百年前的五四运动,其主力是学生和青年,他们的爱国精神、为真理和正义而战的精神、不畏强暴和勇敢追求未来的精神值得一百年后我们的青年和学生思考与学习。(“前尘尽后”微博2018年11月12日,有删改)材料二:“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他租住的上海法租界环龙路老渔阳里,即今天的南昌路100弄2号,为自己主编的青年杂志撰写发刊词敬告青年。同年6月,陈独秀从日本回到上海,决定给中国的

15、青年办本杂志。36岁的他,满腔热情地将国家的希望寄托在一代新青年身上。他在发刊词中列举“新青年的六大标准”,即“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100多年后的今天,伫立在两层小楼前,重读这篇3000多字的敬告青年,仍有振聋发聩之感:先有新青年,才有新国家,青年才是国家未来的主人。如今,青年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聆听历史深处那热烈的憧憬、热情的冀望。“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独立、进取、开放、脚踏实地、富于理性的一代人,正在为了新时代的光荣和梦想,奋发前行。(光明日报2018年11

16、月08日,有删改)材料三:1896年10月,高君宇出生在当地一个有名望的封建大户人家。受父亲的影响,他思想活跃,接纳新生事物,向往变革与革命。1916年,高君宇考入北京大学,参加各种进步社团,广泛接触有进步思想的老师和学生,在北大崭露头角,成为学生领袖。1919年参加并领导了五四运动,带领学生上街游行,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组织各校罢课,发表革命文章。高君宇也以其“弘毅果敢”的爱国壮举,被誉为“中国青年革命之健将”。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高君宇是全国50余名党员之一。1924年12月起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1925年3月5日在北京病逝,时年29岁。伟大的信仰让高君宇充满力量,他因奔波不息积劳成疾,却不顾个人安危,随时准备为革命付出自己的生命。他如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