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月考试题(五)(含解析) (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394287 上传时间:2020-07-29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长沙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月考试题(五)(含解析)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湖南省长沙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月考试题(五)(含解析)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南省长沙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月考试题(五)(含解析)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长沙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月考试题(五)(含解析) (1).doc(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月考试题(五)(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在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上展现儒家智慧上个世纪,不少中外知名学者如汤因比、梁溟论述了中国文化的优越性,断言中国文化是未来人类文化的希望,1988年,70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一次巴黎会议上声明:“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频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些名家名言的确支持和提升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心。然而,当今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一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也遇到了许多严重的问题,向我们这一代人的治国理政的智悲提出了

2、挑战;如果我们不能以儒家智悲解决问题,则何以明儒家智慧是高明的、适用的?如果我们连自家门前雪都扫不尽,何以能够除去他人瓦上霜?何以证明儒家智慧能够解决未来人类的生存之道?所以,我们别无选择,只能从当下做起,一步一步,一点一滴,解决当下我们发展中所面临的许多问题,以此证明和展现儒家智慧。必须承认,不少人对于用儒家智慧解决当今中国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持怀疑态度。比如,当今生态环境恶化,在不少地方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如果我们空谈儒家的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而不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环境问题,知行不能合一,那么人们质疑儒家之知,又批评执行不力,就有充分的理由;再比如,我国表示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

3、早已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贫富悬殊警戒线,如果我们只是空谈孔子的“富民”思想、“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均贫富理念,而不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贫富悬殊问题,那么孔子的智慧不足以服人,我们对孔子的智慧阳奉阴违的做法也会受到人们的指责和批评。可见,知而不行,知行分离,最将连累、伤害到知。所以,眼下我们必须知行合一,坐言起行,大幅提升执行力,以解決问题的实际成效为儒家智慧正名。当然,儒家智慧也有一个不断发掘、充实、更新的问题,因为儒家智慧能够解决传统社会的问题,并不意味着它必然就能够解决当今社会的问题。儒家智慧无论解决何种社会问题,除了给予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以外,还必须能够给出具体的解决之道,包括提供一种解决

4、问题的正确思路,拿出一套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这才是圆满无缺的儒家家智慧。儒家智慧产生于中国,儒家智悬首先解决中国本土问题,才能让世人信服,才能真正走向世界。在应对日益变化的世界和解决实际社会问题中展现儒家智慧,是我们瞻望儒学未来发展所持有的一大愿景。(摘自儒学发展的五大趋势与三大愿景,有改动,新华文摘2018年第21期)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个世纪,不少中外名家关于中国文化的优越性的论述支持和提升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心。B. 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认为,人类只有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才能够在21世纪很好地生存、发展下去。C. 作者批评不少人对于用儒

5、家智慧解决当今中国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所持的怀疑态度。D. 完美的儒家智慧在解决社会问题时,既能给予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又能给出具体的解决之道。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自然段首先运用引用论证,旨在提出中国文化的优越性,为后文阐述运用儒家智慧解决现实问题张本。B. 第一自然段接着立足现实,从反面切入,通过假设分析,突出儒家智慧的价值、意义和局限。C. 第二自然段按照提出问题(怀疑儒家智慧),再分析问题(为何怀疑儒家智慧),最后解决问题(正名儒家智慧)的思路展开行文。D. 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也”字承上启下,说明儒家智慧如何解决社会问题,还有一个自身不断发掘、

6、充实、更新的问题。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我们能以家智慧解决中国问题和国际问题,那么就可以证明儒家智慧是高明的、适用的。B. 人们指责和批评有些人对孔子智慧阳奉阴违,说明孔子的智慧自身存在难以克服的局限性。C. 如果我们对儒家智慧不断发掘、充实、更新,并将其运用于社会实践,就可以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D. 儒家智慧产生于中国,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许多严重问题,进而真正走向世界。【答案】1. C 2. B 3. A【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

7、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C项,作者的态度不是“批评”,而是“承认”,是辩证分析。作者分析,如果我们知行不一、知行分离,人们对儒家智慧的质疑和批评就有充分的理由;如果我们知行合一,坐言起行,提高执行力,解决实际问题,就可以消除人们对儒家智慧的质疑和批评。故选C项。【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对各选项表述进行认真比照,考查其表述正确与否。B项,不是“突出儒家智慧的价值、意义和局限”,而是突出“以儒家智慧解决实际问题,进而证明和展现儒家智慧”这一观点。“

8、局限”之说无中生有。故选B项。【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B项,推论不成立。不是说明孔子的智慧自身存在难以克服的局限性,而是指出有些人对孔子智慧的阳奉阴违的做法是错误的,孔子的智慧本身没有问题。C项,“如果就”,此处假设不成立,过于绝对。D项,条件缺失。必须知行合一,并对儒家智慧不断发掘、充实、更新,才可能解决国内问题,并走向世界。故选A项。【点睛】第2题解答时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

9、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立正许行“你说说,为什么一提起蒋介石你就立正?是不是我的话还未说完,那个国民党军队的被俘连长,早就又“叭”一下子来了个立正,因为他听到我提“蒋介石”了。这可把我气坏了,若不是解放军的纪律管着,早就给他一巴掌了。“你算反动到底啦!”“长官,

10、我也想改,可不知为啥,一说到那个人就禁不住这样做了”“我看你要陪他殉葬啦。”我狠狠地说。“不,长官,我要改造思想,我要重新做人。”那个俘虏连长很诚恳地说。“就凭你对蒋介石的这个迷信态度,你还能”谁知我的话里一提蒋介石,他又“叭”下子来了个立正。这回我终于忍不住了,一杵子把他打了个趔趄,并且厉声说:“再立正,我就打断你的腿!”长官,你打吧!过去我这也是被打出来的。那时我还是个排副,就因为说到那个人没有立正,被团政调处长知道了,把我弄去好一顿揍,揍完了对我进行单兵训练,他说一句那个人的名字,我马上就来个立正,稍慢一点就挨打,有时他趁我不注意冷不防一提到那个人的名字,我没反应过来,便又是一顿毒打从那

11、以后落下这个毛病,不管在什么时间地点,一说到那个人的名字就立正。开得像个神经病似的,可却受到嘉奖,说这是对顿袖的忠诚长官,你打吧!你狠狠地打一顿也许能打好呢。长官,你就打吧打吧!”停虏连长说着就痛苦地哭了,而且恳切求我打他。这可怪了。可听得出来,他连“蒋介石”三个宇都回避提,生怕引起自己的条件反射,不能怀疑他的这些话的真诚。他闹得我有些傻眼了,不知该怎么办啦。1948年我在管理国民党军队的俘虏时,遇到了这么一件事。当时那个俘虏大队里都是国民党连以下的军官,是想把他们改造改造好使用,未曾想到竟遇到这么一个家伙。“政委,咱们揍他一顿吧,也许能揍过来呢。”我向大队政委请求说。“不得胡来!咱们还能用国

12、民党军队的方法吗?你以为你揍他,就是揍他一个人吗?”啊!好家伙,政委把问题提得这么高。“那么”我心生忐忑。“你去让军医给他看看。”当时医护水平有限,自然看不出个究竟来,也没有医疗办法。以后集训完了,其他俘虏作了安排,他因这个问题未解决,使打发回了家。事隔30年,“文化大革命”后,我到河北一个县里去参观,意外地在街上遇到他,他坐在一个轮椅里,隔老就认出我来。“教导员,教导员!”他挺有感情地扯着嗓子喊我他头发花白,面容憔悴,显得非常苍老,而且两条腿已经坏了。我问他腿怎么坏的,他说因为那个毛病没有改,叫“红卫兵”給打的,若不是有位关在“牛棚”的医生给说句话,差一点就要没命啦!我听了毛骨悚然,生活竟是

13、这的一部史书。打断了他两条腿,当然就没法立正了,这倒是一种彻底的改造方法。于是我情不自禁地说:“你这一子叫蒋介石给坑啦!”天啊!我非常难过地注意到:在我说“蒋介石”三个字时,他那坐在轮将中的上身,仍然向前一提,做了个立正的姿势。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给读者真实可信的感觉,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我”既是事件的参与者,更成为主人公命运的见证人和思考者。B. 面对主人公“文革”中的遭遇,“我”的“生活竟是这样的一部史书”的感慨,升华了小说的主题,引导读者开掘小说更深层次的内涵。C. 结尾的细节描写,仿佛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凸显了人物形

14、象,增强了人物的悲剧性,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D. 小说情节的脉络为:不惯立正一被迫立正一习惯立正一一因立正断腿一一轮椅立正,这些情节塑造了一个顾固不化的战俘形象。5. 小说写的是一个改造战俘的故事,有人认为以“改造”为题会更好。你更喜欢哪个标题,请从不同的角度说出你的理由。6. 有评论家评论孔乙己说:“孔乙己断的不只是腿。这话也适用于本文主人公。请结合此文本和孔乙己分析,两人除了腿,还“断”了什么?【答案】4. D 5. 答案一:更喜欢原题,理由如下:结构上,“立正”这一动作贯穿全文,小说紧紧围绕这个点,以连环式情节链贯串全篇,一波三折,曲折有致。人物塑造上,通过一次次“立正”,人物形象不

15、断丰富,人物命运的悲剧性不断加深。主旨上,主人公的命运因“立正”而起伏跌宕,凸显了历史与社会的洪流对人性的扭曲与摧残。表达技巧上,因“立正”而被彻底剥夺“站立”的资格,形成了反讽、荒诞与黑色幽默的效果。答案二:更喜欢“改造”,理由如下:内容上,小说的主体是一个改造战俘的故事,围绕“改造”是否成功来展开情节。主旨上,主人公被打断双腿,上身仍在轮椅上立正,宣告“改造”彻底失败,凸显了历史与社会的洪流对人性的扭曲与摧残。人物塑造上,在一次次“改造”中,逐步丰富了主人公的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命运的悲剧性。 6. 孔乙己除了断腿,还“断”了(丧失了)谋生能力与做人的尊严。他百无一用,穷困潦倒,最终因“窃书”被打断双腿,被人践踏、嘲笑。本文主人公除了断腿,还被扭曲、摧残了人性,“断”了(丧失了)思考的能力和完整的人格。主人公历经数次“改造”先被打成条件反射式地“立正”,积习难改,最终因“立正”被彻底剥夺了“站立”的资格。人性、思想和尊严被“立正”、被扭曲、被摧残。【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D项,“顽固不化”表述不当。由原文“要改造思想,我要重新做人”,而且哭着请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