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语文《魏公子列传》教案 苏教版选修7(史记).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389693 上传时间:2020-07-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语文《魏公子列传》教案 苏教版选修7(史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语文《魏公子列传》教案 苏教版选修7(史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语文《魏公子列传》教案 苏教版选修7(史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语文《魏公子列传》教案 苏教版选修7(史记).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语文魏公子列传教案 苏教版选修7(史记)一、 课文特点和教学设想 此文是典型的传记,先交待人物基本情况,然后总写人物性格,再选取典型事例,通过人物的言行去表现人物,近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文段大都属这种类型。因此,此课的教学,将这类文章的结构思路作为一个重点。在词句方面,课文注得较为详细,但对一些词类活用现象并未注出,因此稍加补充归纳。课文较长,采用读读、讲讲、练练、议议的教学方法,并选出重点句子进行翻译训练。共用三课时完成。二、 教学目标设计(一)进一步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二)积累文中一些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三)了解本文中一些词的多义现象。(四

2、)体会史记的叙事艺术。三、 教学重难点设计 围绕七个问题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理解:(一)全文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怎样?第1、2自然段怎样介绍信陵君的?在全文起什么作用?(二)作者怎样具体描写陵君与侯生的交往从而体现他“仁而下士”的?(三)作者在记叙上述两件事中如何去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的?(四)平原君在怎样的情况下,向魏国求救?(五)对于赵国的求救,魏王及信陵君各抱什么态度?(六)如何评价侯生献窃符的奇谋及“公子从其计,请如姬”?(七)对侯生“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到,以送公子”如何看待?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疏通词句,初步理解,语言训练一、 导入 以对联导入:有史公作传如生,爱客若

3、君,真令读者慷慨悲歌不已; 其门馆风流未谢,于今思昔,问谁能拔抑塞磊落之才。 信陵君为战国四公子之一,后人为纪念他,在大梁(今开封)建有信陵君祠,这是许振祎题于信陵君祠的一联。 简介春秋战国时期的养士的情况及战国四君子,“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已者容”。课文中以较大篇幅描写侯嬴,这涉及战国时期的养士制度。士,即知识分子。这些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他们或走公室,或入私门,以自己的才学为各国统治者效劳;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其中一些最杰出的人物能以布衣而取卿相,如苏秦、张仪、蔺相如等。 当时收养门客名声最大的是所谓四君:“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

4、有信陵”(贾谊语)。司马迁为四君立传,都提到门客的事迹,重视这些人在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如孟尝君列传中提到冯,平原君列传中提到毛遂,春申君列传中提到朱英。但比较起来,信陵君最善于结交士,得到他们的帮助也最大。 读史传要注意传中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窃符救赵推迟了秦灭六国的进程,这是信陵君对六国反秦斗争所作的杰出贡献。这贡献是在侯嬴的帮助下作出的,也是信陵君善于养士的最有力的证明。要充分理解这一点,就必须弄清有关的背景常识。(二)朗读全文并作补充解释。基本方式:先要求学生自己朗读,第二遍请学生逐段进行朗读(较短的段落可以合并),第三遍要求学生边读边解决字词问题,教师加以指导。步骤:第一遍

5、朗读后先作补充解释,接着朗读,读后让学生质疑并作解答。补充注释如下:(1)方数千里不是确数,泛指全国各地,古人计算土地用截长补短的方法,凑成正方形。方数千里,就是每一边都是数千里。孟子说“天下方千里者九”,可见“方数千里”是指全国各地说的。(2)今日嬴之为(wei)公子亦足矣课文注释只有合注,无分注。关键是这个“为”字,照译文容易误读为wi。其实,此“为”字应训“助”,古书中多有此训,译为“为尽力”“为效劳”都是对的,集解训为“羞”,非是。(3)留军壁邺课文注释训“壁”为“驻扎”,误。古时说军队驻扎皆用“军”(如“沛公军霸上”),即环车为营,是临时性的。“壁”,这里用作动词,筑壁垒的意思,表示

6、要做较长时间的停留。(4)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shui)王万端下句主语仍是“公子”,意思是信陵君跟宾客辩士一起劝说魏王(出兵救赵)。(5)我岂有所失哉此句与上文“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对应 ,“失”即“不备”,意谓失察或考虑不周。(6)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袖四十斤铁椎,意思是袖子里藏着四十斤重的铁椎。袖,藏于袖。“椎杀”的“椎”,是名词做状语,不是动词,意思是用椎打死晋鄙。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恨”字有“遗憾”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句中带了宾语“之(我)”可以解释为“不满意”。“恨之”就是“对我很不满意”。“以是”是“因此”的意思。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 “求”字的宾语

7、应该是“人”如姬想找到一个能帮她报父仇的人,但一直没能找到。因此可以理解为“欲求报其父仇(之人)。”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向刭,以送公子。 “行日”,行程日期。“以”后省“公子”。全句译作:让我计算公子的行程日期,在你到达晋鄙军的日子,(我将)面朝北自刎,用(我的行动)报答公子。第二课时一、理清内容主旨全文共12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和“仁而下士”的品德。第二部分(34),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动。其一为信陵君与侯赢的交往过程。其二为信陵君与朱亥的交往过程。第三部分(512段),具体叙写“窃符救赵”的故事。1、故事发生(56段)秦兵围邯郸,

8、魏王畏秦不敢求赵。赵请救于魏,公子欲助而不能。2、故事发展(78段)信陵君四见侯生信陵君私约车骑,欲死秦军,行过夹门,见侯生。信陵君见侯见生无一言半辞送他,心中疑惑,退回复见侯生。信陵君得虎符后,出发之前再见侯生。侯生推荐朱亥随信陵君同行,信陵君再次出发,过谢侯生。3、故事高潮(9段)破秦救赵4、故事结局(1011段)信陵君得胜归来,侯生北乡自刭。5、故事尾声(12段)信陵君留赵不归。二、围绕教学重难点提出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一)第一部分怎样介绍信陵君的?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全文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怎样? 第一部分对信陵君的概括介绍突出的是他“仁而下士”的品质,按传记的一般体例,概括介绍信陵君的

9、身份:“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异母弟”、“封公子为信陵君”,然后介绍他的品德特点:“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最后介绍信陵君的威望:“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 第二部分是具体描写他如何“仁而下士”,在结构上是后面“窃符救赵”故事的铺垫。正因为信陵君“仁而下士”才得到了侯生与朱亥的帮助,使他得以却秦救赵,建功立业。 第三部分是他“仁而下士”所获得的成果。(二)作者怎样具体描写陵君与侯生的交往从而体现他“仁而下士”的?【分析】:作者选用了典型的事例:第一件是身为魏国公子的信陵君,听说侯生是个隐士,并不顾及他是一个看管城门的老头,家境贫寒

10、,地位低下,而“往请,欲厚遗之”。当侯生不肯受,说:“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因故而受公子财”时,信陵君反而更优厚地以礼相待。第二件事是“乃置酒大会宾客,自迎夷门侯生并遍赞宾客”。(三)作者在记叙上述两件事中如何去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的?【分析】: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去写信陵君,写他“置酒大会宾客”,等宾客坐定,他才“从车骑”“自迎夷门侯生”且“虚左”以待。而侯生毫不谦让直上公子上座,“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又写侯生“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而信陵君竟还为侯生“执辔愈恭”“颜色愈和”;还写“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者窃骂侯生”,信陵君则“色终不变”。至

11、家,“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通过这些不同人物的不同反映,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把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同时所选的这几个细节,都安排在“大庭广众”的特定的典型环境中,更使得信陵君求贤若渴,仁而下士的鲜明形象,得到充分而具体的展现。(四)平原君在怎样的情况下,向魏国求救?【分析】:当时,“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邯郸”(长平之战,赵国重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而使40万士兵被活埋,因而兵力空竭,只有依赖外国的援兵)。赵国局势非常紧张。信陵君的救赵就成为赵国生死存亡的关键。(五)对于赵国的求救,魏王及信陵君各抱什么态度?【分析】: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

12、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由此可看出他自私、怯懦,屈从于秦国的压力,而取观望态度。信陵君则明确救赵即自救,见义勇为,“数请魏王”,“计不独生命令赵亡”,“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六)如何评价侯生献窃符的奇谋及“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分析】:(1)面对侯生的冷淡态度,信陵君“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从而“复引车”向侯生求救,说明信陵君知人善任、虚心谦恭。侯生所说:“尚安事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伦理道德。侯生在信陵君走投无路时,想到的窃符之计是救赵的万全之策。他对计策的每一环节都作了周密的分析和妥善的安排,以至想用朱亥推杀晋鄙,解救一时之急。他对当时的

13、国事、人事了如指掌,“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表现他料事如神,是一个出众超凡的人才。(2)侯生献策,“公子从其计,请如姬”,说明信陵君善纳人言、大勇大义。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畏秦的暴力,扶持弱小。值得强调指出,秦的野心是要并吞六国,一旦秦灭赵,魏则势孤,也会被秦所灭。所以窃符救赵,也是自救,表现了信陵君的爱国精神。(七)对侯生“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到,以送公子”如何看待?第三课时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传记的写法一、文中三个主要人物性格特点都很鲜明。信陵君:仁而下士,有义勇精神。侯赢:穷而志坚,有超人的才智与忠心。朱亥:有骨气,有义勇精神。二、史传中常见的写作特点。(1)典型材料的

14、选择。( 可以先提问学生:信陵君门下食客三千人,为什么专写侯嬴一人? )讨论后小结:此传是写信陵君的,要突出他的历史功勋,这功勋是在侯生帮助下取得的;而信陵君结交侯生、问计于侯生又最能体现他“下士”的作风。 所有的材料都是为表现人物的主要特征而设的。为突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特点,详细地记叙了他礼遇侯生的种种表现,特别是自迎侯生一节,尤为详细。这里写得越详细,我们就越能理解后面侯生甘冒死罪为信陵君献上“窃符”“矫杀晋鄙”的计策。与朱亥的交往写得略,身为公子的信陵君“数清”一个屠夫,本身就是“能下士”的表现,和“自迎侯生”的表现具有相同的作用,所以作略写处理,仅仅留下一个“公子怪之”的小悬念。在“窃符救赵”这一主要事件中,侯生献策是详写,因为这不仅是救赵成功的关键,而且能表现人物的特点,又能反映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效果。而领兵进击秦军的军事行动则一笔带过,因为与主题关系不大。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