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389354 上传时间:2020-07-29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1).doc(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第一部分 阅读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永远的烛之武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2、。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烛之武退秦师告诉了我们答案。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

3、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景仰他们的主要缘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一个让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

4、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在历史的风雨之中了。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齐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像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1. 下列属于烛之武年老仍不被重用的真正原因的一项是A. 他爱发牢骚,当郑伯听从佚之狐的举荐请烛之武出面解围时,他还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B. 他有超世之才,但安于

5、平静的生活,不想过问政治。C. 他的官职太小,难以被郑伯发现。D. 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嫉妒。2. 文章引述了钱学森回国、曹操的老骥伏枥、刘备三顾茅庐的例子,对其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用钱学森回国的例子,论证人才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B. 运用钱学森回国、曹操的老骥伏枥的例子论证烛之武是一个心存高远的爱国者。C. 刘备三顾茅庐的例子论证烛之武身处逆境而不自甘寂寞,而是时刻准备寻找“一鸣惊人”的机会。D. 运用钱学森回国的例子主要是表达作者对钱学森爱国精神的敬仰之情。3. 烛之武的例子给我们很多的启发,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A. 适时的牢骚可以引起别人的注意,会为自己争取到机会。B. 能言

6、善辩也是一种能力,平时应注意自己的口才训练,有时口才可以解救危难。C. 身处逆境要不言放弃,要时刻准备,蓄势待发。D. 有才有德的人才是令人们敬仰的人。【答案】1. D 2. D 3. 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属于烛之武年老仍不被重用的真正原因的一项”,A项,他爱发牢骚是因为他怀才不遇,郑伯请他时的牢骚与后文

7、的出面说秦伯更能突出他的深明大义。这些不是烛之武年老仍不被重用的真正原因。B项,文章四、五、六段多处显示他不是不想过问政治,而是没有机会。C项,“他的官职太小,难以被郑伯发现”说法错误,烛之武为官三朝,仍未被发现,未被重用,不是官职太小的原因。D项,从佚之狐的推荐和烛之武的牢骚中可以看出,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等才是真正原因。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要求选出“文章引述了钱学森回国、曹操的老骥伏枥、刘备三顾茅

8、庐的例子,对其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运用钱学森回国的例子主要是表达作者对钱学森爱国精神的敬仰之情”说法错误,本文的中心是赞美烛之武的不畏逆境、终成大器的精神,文中每个例子都为这个中心服务。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要求选出“烛之武的例子给我们很多的启发,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A项,“适时的牢骚可以引起别人的注意,会为自己争取到机会”说法错误,文中的烛之武的牢骚是有条件、有资本的,如果无才一

9、味牢骚满腹,只能让人生厌。故选A。【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

10、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种草不如种青稞凌仕江他最初并不知道种草不如种青稞的道理所在。那是一个名叫阿里的地方。传说,那是世界屋脊的屋脊。

11、一个上世纪80年代进藏的中专生。他刚去的时候正值春满人间的4月,残冬的尾巴就像一道无休止的漠风扫荡了一切生机。接待他的局长第一眼看到他的时候,感动得语无伦次,颤抖的手握住他的手,一口一声地说自己老了,老了。那个局长的样子看上去的确比其他地方70岁的人还见衰老,然而他的真实年龄却不到50岁,每看一眼局长那张脸,他就不寒而栗:难道50岁之前,我在这里也会这样衰老吗?最初的几天,他几乎觉得他会疯狂,不分白天黑夜地对着空寂的雪山发怔,仿佛生命正在被狂暴的寂寞飞速地卷走,仿佛它每天都在自己的心灵刻下一道没有印记的年轮。一个人的时候,他脑子里成天就转念着一个念头:明天醒来就老了!他顶着星辰,一个人冲到山崖

12、边,握紧拳头-他似乎什么也握不住-声嘶力竭地叫喊着。那撕心裂肺的声音节奏如花腔般颤动,像流星拖着长长的尾巴,飞过死一般寂静沉睡的荒原,向浩瀚夜空飘去,在凝固的、无边无际的、冰冻了的雪浪上飞奔、回荡,渐渐变得越来越尖细而微弱,很快又消失得无声无息。没有任何人回答他,只有强劲的岁月在他声音的后面飞逝呼啸。一个星期以后,他没有告诉任何人,不顾一切地跑到附近的公路上,拦了一辆车,跑了。他自己也没想到他会停在狮泉河边。那些青青的草儿告诉他:不必怀疑世界,春光依然灿烂,生命从没远逝!他一下子平静地坐了下来,立刻为自己的冲动感到不可思议。既而是恐惧,他惧怕将为这次冲动付出沉重的代价,处分、记大过,更严厉的是

13、开除.不过,很快,他又想,即便如此,也绝不后悔。这何尝又不是一场壮举呢。几天后,他回到了阿里。局长语重心长地问:“去哪里啦?”“狮泉河。”“为啥呢?”“就是想证实世界是否还活着。”“活的,死的?你都看见了?”“看见了,世界还是活着的。”“活着,究竟是个咋样子?”“挺好,青青的.”他从怀里掏出一株草。“嗯,好歹总算见到了绿色。”6月,阿里草长莺飞的时候,他把房间收拾得一千二净,还学着当地的藏族人在来子上铺了一张好看的卡垫,上面摆放了一个盆景,里面只有一棵草。每天随着气候变化,搬进搬出的,像呵护一个婴儿。局长看着这一切,蹲在墙角,燃起一支烟,笑也不是,哭也不是,那样的表情使他本来已显苍老的脸上又增

14、加了几道盘根错节的年轮。终于有一天,局长把他叫到了办公室。没有别的可说,局长只是胸有成竹地对他说了一句:“你知道吗,在阿里,种草不如种青稞。”他不问为什么,只是狠狠地点头。说干就干,他掏出了盆景里的冻土,垫上羊粪,他要种几株青稞试试,他的行动真是可以令万物感动。他种的青稞像他的心情一样,一天比一天长势喜人,他每天都看着青稞的变化打发寂寞时光。那阵子,局长还特意跑来告诉他:青稞虽不结实,但是有整齐的穗,也比草高,只要有风吹过,它在阳光下婀娜摇曳的样子,实在是比草好看多了。不久,局长就退休了。后来,他也当了局长。他同样喜欢用老局长那句朴实无华的话,去告诉新来的大学生:在阿里,种草不如种青稞。他期望

15、他们都能像老局长那样,在一个看似不顺心的地方,安心,并且长久地呆下来。因为,摇曳的青稞,总有成熟的时候(选自今日文摘2009年1月上)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作者全知视角进行叙述,不仅可以深入揭示“他”和老局长的内心世界,而且也便于作者站出来发表议论。B. 小说结尾写道“他也当了局长”,说明越是艰难的环境反而越容易使人获得成功,只要能够像青稞一样扎根一处,有所作为。C. 小说擅长用精炼的词语刻画人物形象,“感动得语无伦次”“颤抖的手握住他的手”“语重心长”等言词,表现出老局长对人才的渴望与包容。D. 小说以“他”去到、逃离、回归和最终扎根阿

16、里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生命只有安下心长久呆下去才会走向成熟。5. 小说是从哪些方面表现阿里地区环境的恶劣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 局长说“在阿里,种草不如种青稞”这句话有哪几层意思?【答案】4. B 5. 自然条件:春满大地的四月没有生机,只有空寂的雪山;老局长的老相: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二十岁;“他”的感受:喊叫没有回应,觉得生命在虚度,内心充满恐惧,逃离阿里。 6. 自己好好活着,再艰苦的世界也有生气;在极端艰苦的环境里,生命也不要甘于平凡,而是要出类拔萃;在艰难的环境中,更需要的是像青稞一样地有所奉献和作为。【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