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2300字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0388793 上传时间:2020-07-2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后感-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2300字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读后感-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2300字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读后感-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2300字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读后感-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2300字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读后感-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2300字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后感-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2300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后感-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2300字(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2300字篇一: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2300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2300字 马克思在1845年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作。 提纲共十一条,一千多字。它告别了旧唯物主义,标志着新唯物主义的发展和实践唯物主义的诞生。这一新的哲学概念打开了更广阔的前景,体现了强大的社会功能。 在提纲中马克思着重提出了“实践”的观点。在第十条中说到,“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这条被称为是提纲的结论

2、性的一条。这里“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实践”是马克思哲学历史观的出发点。 “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旧唯物主义也是通过对现实的认知来认识世界,但只是在直观的通过表征现象去理解食物,这样单纯感性直观的结果是片面孤立的,不能有效的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个人联系起来。这样的旧唯物主义理解方法容易导致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感性的现实被人为的分为了自然界和社会两部分,不是把现实世界看做人的社会和自然环境有机的共同体。 马克思的新哲学体系出发点是实践精神,具有革命性和时代性的特征,从社会的人的感性活动,从主体和主观方面

3、,从社会人的实践活动和自然事物的变化,从两者相互关系的方面去理解世界。在现实世界中,人的社会与自然之间是相互辩证关系,彼此共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变化和发展。 首先,在提纲的第一条中,指明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纯自然人、抽象人的认识基础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中社会人、现实人的认识基础。旧唯物主义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态度是消极被动的。他们把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仅仅看做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旧唯物主义观点中没有实践在社会生活和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没用看到主体和客体以及人与自然该有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所以在旧唯物主义的观点中,认识脱联盟WWW.LWLM.COM整理离了社会关系的纯自然

4、人和抽象人。而新唯物主义从人参加生产劳动和实践活动出发,承认人依赖于自然,并强调了自然的人化,自然社会是人的社会。人在这样的自然社会中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因为人会受一定的关系制约。 在提纲第六条中,马克思还批判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费尔巴哈强调认识脱离社会的、撇开历史进程的、彼此孤立的抽象个体。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是单个人的抽象物。马克思反对这样的理解,他从认识社会的,认识在进行生产活动的出发,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提纲第九条中,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对市民社会的直观是左右单个人的原子结合体看,原子结合体中的原子是孤立的,彼此不发生关系的。提纲以实践为中轴,探索人和社会的关

5、系。 在提纲第十条中提到,“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旧唯物主义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阶级立场是旧唯物主义产生的根源和基础。有的时候,会把市民社会直接等同于资本主义社会,把市民等同于资产阶级。提供中的“市民”是指资产阶级,“市民”社会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事实上,“市民”是18世纪资产阶级学者使用的术语,用来表示当时的财产关系和经济关系。马克思借用了这一术语,说明“旧唯物主义哲学是一种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上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世界观。”提纲指出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思想中的人是单个的人,是脱离了社会关系的孤立的个体。旧唯物主义不是理解人是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人,而是简单的把社会

6、看成由孤立的单个人相加组成。“市民”在旧唯物主义的观点里脱离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同其他人没有关联,而只是自己活动的个体。提纲第十条中“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从阶级立场来看,新唯物主义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世界观。马克思指出了人的社会联系,反驳了认为人是脱离社会,并不相互依赖的错误观点。人为人和社会是不可分割的,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 在提纲第十一条中说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容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体现了马克思的新哲学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旧哲学只知道一味的解释世界,新哲学着重考虑人对世界的认识问题,要解决实际问题,光靠直观的理解是不行的,还要感性

7、的改造性实践活动才能实现,正是“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在进行改造性实践活动时,必须具备充分的条件。首先要对改造的对象,这里包括自然事物和社会事务,要有正确的认识。其次,必须在正确或真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建构一个改造性实践的概念。马克思强调的实践是使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内在统一展现出来,正如马克思说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着是并合理的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里的“环境”不是仅仅指原生自然环境,还要包括社会自然,对这种环境的改变,首先是在人的思想观念中形成的。正是有了这样的前提,才有了人对自然事物和社会事务的改造性实践活动。“环境的

8、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这样的状态才得以联盟WWW.LWLM.COM整理存在。 实践观是提纲的核心和灵魂,实践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实践观从根本上划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提纲全篇是以时间观点为核心,以人的问题为层面展开。在关于人的问题上,新旧唯物主义在对待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上有着根本分歧。 实践唯物主义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它给出了现实批判的合法性,从理论上解决了改变世界的要求,这一点将唯物主义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参考文献: 周敦耀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条的传统解说评析 广西大学学报 刘国章 马克思的新哲学观从

9、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开始 求索 论文联盟wWw.LWlm.cOM 转贴于论文联盟 篇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有感 自动化41 周韵致 214050402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大学生必学的一本书。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作品就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也是最值得学习和拜读的文章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从内容上看这本著作并不长,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只有1400多字。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该提纲简明扼要,思想深刻,被恩格斯

10、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唯物辩证法思想和社会实践的观点是贯穿关于费尔巴哈的题纲的主线。 在提纲中,马克思在首先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即“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马克思认为“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唯心主义的实践不是从客观物体出发,而是从意识、精神等方面的,因而是不实际的发展了能动的方面。马克思既批判了旧唯物主义不从实践出发,又批判了唯心

11、主义只是从抽象的方面发展能动的方面,最后马克思指出应该从唯物主义的实践出发去认识事物。在此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 可以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11条大纲,全都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费尔巴哈直观的、非实践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进行了扬弃。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观点: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

12、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现在大量被引用的关于实践的理论的雏形。马克思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可视为实践,实践乃是唯一的存在或者实在。实践即是存在,实践之外别无存在,实践决不是停留在书本和理论上的夸夸其谈,并不是如青年黑格尔派在思辨哲学上的纠缠不清。因此,实践也就是我们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必由之路,是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一把唯一的钥匙。马克思、恩格斯也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度自称他们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被界定为有着“主观”、“能动”内涵的“人的感性活动”,亦即人的对象化活动。对象化意味着人的预期目的在其存在对象上的实现,即包含着人化的意味。实践既然有了人的对象化

13、,也便有了主体性的意味,因而实践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和思辨哲学上,更多的是社会性和人的主体活动当中。他不像费尔巴哈那样回避主体的人的活动与作用,而是使问题又回到主体的能动方面。他认识到,只有在主体感性的参与下,才有认识的发生,否则就不可能建构起任何认识论。为此,马克思把人的活动“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马原论文 1去理解”。另一方面,马克思也决不是象黑格尔那样,把主体感性束缚在思想和观念所决定的范围,而是把主体的人的活动理解为感性的物质活动,即对象性的活动。他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这样,按照马克思所提供的思维方式,实

14、践活动被赋予一身二任的品格,既体现了认识活动的主体性原则,同时也体现了认识活动的客体性原则,从而使主体感性在实践中获得了自身的完满统一。 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提纲鲜明的提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後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等十分具有针对

15、的观点。马克思从每个点入手展现自己的观点。道理虽大,但却讲得丝丝入扣,极为平实。 在该提纲的最后一条,马克思进一步强调了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的不同,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它改造着自然界,改造着社会,改造着人们之间的关系和人自身。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实践,就没有历史的进步和人自身的进步。 我认为我们的实践应该以“致用”为终极目标和最后归宿,即必须以能作用于原有的实践结果为目标,对现实的人生和全人类从物质

16、或精神两个方面有益处为衡量标准,“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任何无助于现实生活向前、向上的改变不应看作有效的实践,比如“永动机”只是天才的幼稚的火花,终于会在现实面前破灭。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必然要发生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关系。认识关系在改造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又作用于改造关系。我们从外界择取种种信息,先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思维甚至理论,然后知道我们自身的行为实践,反馈、反作用于活生生的现实环境中。前者是自身思维、精神部分的革命,也就是“解释世界”,后者是非自身思维方面的现实行动,我把它理解为改变世界;只有把“主观能动性”和“现实操作性”两者结合,实践才可以说是完整的,具有真正改变现实的革命意义。 马原论文 2篇三: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关于费尔巴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作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