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364908 上传时间:2020-07-29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湖州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浙江省、湖州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浙江省、湖州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湖州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doc(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湖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共39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汲(j)水 趿(t)拉 胚(p)芽 有史可稽(j)B. 羁縻(m) 骨髓(su) 挣脱(zhng) 平仄(z)不调C. 孱(cn)头 庶几(j) 缱绻(qun) 各得其宜(y)D. 献谄(chn) 绥(su)靖 监生(jin) 玲珑剔透(t)【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识能力。对常用字的易错音考查得比较多,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对一些常用字的不常见读音的识记答题时可以根据词义来辨别,也可以根据词性来辨别。A项“胚(p)芽”错误

2、,“胚”应读(pi);B项“骨髓(su)”错误,“髓”应读(su);D项“玲珑剔透(t)”错误,“剔”应读(t)。故选C。【点睛】高考对字音的考查主要以形声字和多音字为主,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采用以点连线的方法来复习形声字。所谓的“点”,指的是形声字的声旁,“线”就是指声旁相同的形声字。我们以声旁为点向外扩散,就可以将很多形声字连成一条线,组成一个整体,大大的提高了记忆积累的效率。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企盼 湮没 负荷 礼尚往来B. 坐落 收敛 欺凌 层峦迭嶂C. 宣泄 整和 簇新 漫不经心D. 滥调 臧否 凝炼 一泄千里【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

3、。解答此类题要逐个审读容易出错的字,从中可以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还可以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B选项“层峦迭嶂”中的“迭”错误,应该为“叠”。C选项“整和”中的“和”错误,应该为“合”。D选项“一泄千里”中的“泄”错误,应该为“泻”。故选A。【点睛】解答此类题可以用结构辨析法。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还有一部分就只能依靠我

4、们平时的积累了。总之,可以多使用结构分析法:一是字形本身结构,二是词语结构。辨析字形要注意把字的音、形、义结合在一起来考虑。看词语不宜太长久,要善于回想什么时候在课本或课堂上接触到这个字的。如无把握,可放放再说,但必须用记号来提示自己。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众嬷嬷引着,便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鳞次栉比,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不同。B. 老教授博览群书,学贯中西,在课堂上天马行空,挥洒自如,甚至中外文自如切换,很是自我陶醉,但学生却经常一头雾水,不知所云。C. 技术来自于苦练,熟能生巧,任何

5、工作要想达到得心应手、目无全牛的境界,除了天长日久的刻苦练习和用心摸索,没有其它任何捷径。D.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走过了一条前无古人的发展道路,师心自用,不断学习借鉴别国发展的成功经验,才取得了今天举世瞩目的成就。【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的考查是命题的一个常项,主要侧重同义成语的选择、成语使用正误等两种方式。考查重点是测试那些常见但又容易用错的成语。成语运用是否正确,主要看它是否符合语境,和整个句子的氛围吻合,和人称相应,和句意一致,使用就是正确的,忽视语境,就会导致用词不当。A项望文生义,“鳞次栉比”形容房屋等建筑物像鱼鳞和梳子那样密密地排列着。根据语

6、境,没有那么多房屋,所以不能用“鳞次栉比”。B项褒贬误用,“不知所云”指语言紊乱或空洞而导致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是贬义词,此处与语境不合。D项“师心自用”意为“固执己见,自以为是。”此处也不合语境。故选C。【点睛】成语意义具有整体性,而且意思是约定俗称的。如果仅仅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就会导致理解不确切,由此而造成的运用错误,就属于望文生义。有些成语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已经附带上一定的感情色彩,或褒义,或中性,或贬义。成语运用是否正确,主要看它是否符合语境,和整个句子的氛围吻合,和人称相应,和句意一致,使用就是正确的,忽视语境,就会导致用词不当。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为迎接世界读书

7、日的到来,我校学生会向全校师生发出捐书倡议,短短几天,校图书馆就收到了许多师生赠送的图书,工作人员既高兴又忙碌。B. 经过几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中国的航天事业开创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C. 面对突然发生的灾难,一个地方抗灾能力的强弱既取决于当地经济实力的雄厚,更取决于政府的应急机制和领导人的智慧。D. 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偏激,但只要出于善意,没有违犯法律法规,没有损害公序良俗,我们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答案】D【解析】【详解】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解答时可运用紧缩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

8、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语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搭配有无毛病,修饰语内部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A项表意不明,“许多”有歧义,既可能修饰“师生”,也可能修饰“图书”;B项搭配不当,“开创成就”搭配不当,“开创”改为“取得”;C项一面对两面。前面是“强弱”,后面对以“雄厚”。故选D。【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

9、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 , , 。对于不骄傲的、不采取盛气凌人的“西方态度”并知道自己最高思想来自东方的、无愧于自己的理想的科学家来说,尽管不一定会更有能力, , , ,也将是一个更高尚的人。忠于客观真理但他将更富于个性能更完满地实现人类的使命让我们训练我们的灵魂并处处留心现实生活的每一个侧面能更好地为真理服务A. B. C. D

10、.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同一主旨的话题,陈述对象是明确集中的,围绕同一陈述对象所展开的话题,前后衔接紧凑,思维顺势而下。因此解答本题时:一要看几个句子的主语是否一致,二要看主语不一致的句子是不是从同一陈述对象的角度展开的。当然,有时上下句采用顶真的手法,虽然主语不致,但上下文也是连贯的。本题应该先选填后三个空,根据“尽管不一定会更有能”此句我们可以知道后面应该为转折的句子,只有中的“但”表转折,所以后面三个空第一个填,根据句子内容可知,三个句子应该和前面的句子句式一致,都有“更”字,句里面有“更”字,根据逻辑关系,先“服务”后满足“满足”,所以正确顺序为。剩下

11、的为一组,为的具体做法,所以在前,具体做法要先“客观”后“主观”,所先后,所正确顺序为。故选C。【点睛】话题统一是保持语言表达连贯性的首要条件,一般说来,同一主旨的话题,陈述对象是明确集中的,围绕同一陈述对象所展开的话题,前后衔接紧凑,思维顺势而下;转换了陈述对象,话题的一致性就遭到破坏,语句也就变得不连贯了。命题者往往便会据此出题,或抽去其中一句让考生选择,或改变其中一句叙述的对象要考生修改。保持陈述角度的一致性,必然要做到几个句子的主语一致或围绕同一对象展开。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荀子,名况,战国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李斯和韩非子是他的学生。劝学是其开篇之作。B.

12、文天祥,字宋瑞,南宋末文学家,爱国诗人,著有指南录、正气歌等。C. 品质是高尔斯华绥的短篇小说。他是20世纪英国作家, 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D. 张溥,字天如,明朝晚期文学家,曾与郡中名士结为复社,评议时政,著有七录斋集。【答案】A【解析】【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A选项“战国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错误,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

13、物。故选A。【点睛】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所以,更显示出它的复杂性,主要包括古代文学常识和古代文化常识。古代的文化常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和刑法、宗法和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天文、古代音乐等。对于这些常识都要有所了解,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辨。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活用现象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B. 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C. 不能容于远近D. 顺流而东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

14、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A选项“墓”,名词用作动词,建墓地。B选项“疾病”,名词用作动词,患疾病。C 选项“远近”,形容词用作名词,指的是身的人或邻居的意思。D选项“东”,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往东。故选C。【点睛】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8.下列加点词在句中

15、的意义和其现代意义相同的一项A.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B.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C. 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D. 为巡船所物色【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考查的古今异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这就是古今异义判断句子有没有古今异义不是很难,重要的是要结合古文中的上下文,平时一定要多积累东西,可以说考试里的古今异义凭借平时的课文和做过的题,都可以答出来的。C项古今义均为“实际情况或内部情况”;A项“无聊”,此处意为“无所依托、没有依靠”,今意为“由于清闲而烦闷”,或“没有意义而是人讨厌”;B项“发愤”,此处意为“发泄愤怒”,今意为“决心努力”;D项“物色”,此处意为“搜捕”,今意为“按照一定的标准寻找和挑选”故选C。【点睛】对古今异义词的词义的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