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经济开发区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362213 上传时间:2020-07-2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驻马店市经济开发区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经济开发区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南省驻马店市经济开发区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驻马店市经济开发区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1).doc(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驻马店开高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有情感、想象、超越三种。与之相应,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有三种存在的形态:情象、意象、境界。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从本质上来说,美是情感的对象化这里说的情感是审美主体的情感,而不是审美对象的情感。这里说的对象,有两种形态:一是原生形态。即原本有一个对象,但不是审美对象,是审美主体将其情感赋予给它,使对象成为主体情感的载体,从而成为审美对象。二是自创形态。即原本无对象,因为有情,需要外化,于是就创造一个形象,让其成为情感的载体。这种情况在艺术创作中居多。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以说是情感造形。情感造形的

2、产物就是情象。情象是美的基础形态。凡审美都有情感造形存在,只是审美中的情感造形,除艺术创作外,都是不自觉的,而是直觉的。刘勰说诗人创作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种情况不只是艺术创作时有,只要是进入审荚形态的人都有。情象是审美主体的创造,只是这创造主要表现在情感的赋予上,而当想象参与后,则就有很大的不同。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这新事物是现实中不存在的。想象的创造,不只有情感在起作用,还有人的意识、文化修养在起作用。于是,这新创造的形象就具有丰富的意蕴,这具有丰富意蕴的形象我们叫它“意象”。意象虽然通常用在艺术创作中,其实,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也有,而且只有首先在现实的审美活

3、动中产生了意象才有可能将其表现为作品中的意象。陆游咏梅云:“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这梅就不是自然物象,也不只是情象,而是意象了,因为这中间寄寓着陆游对自身经历的独特思考。美的最高存在形态是境界。境界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它较多地出现在佛教典籍中,成为佛教的最高层次。宋明理学家将境界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清代王国维将其作为古典词美的最高层次,将其转化为美学范畴。王国维同时还使用意境这个概念。境界比之意境更适合作为美的最高形态。首先,意境只用在艺术创作中,而境界不只用在艺术创作中,还能用在人生修养中。因为审美不只体现在艺术活动中,它渗透在人的全部生活中。其次,意境,从

4、字面上看,见出意与境的两分,而境界,以其浑然整合无垠而更能见出审美的本质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当我们进入境界时,我们从情象中超越出来,从意象中超越出来,进入只可体会难以言传的极其美妙的境地。(摘编自陈望衡谈审美)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一种原生形态的对象要成为审美对象,它本身必须具有某种情感,才能成为审美主体情感的载体。B. 意象与情象都源于审美主体的创造,情象的创造主要是情感起作用,而意象的创造则需要想象参与。C. 艺术创作与现实审美活动中都有意象的存在,现实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意象,都会成为作品中的意象。D. 与意境相比,境界以其浑然整合无垠的特点而更能彰显审

5、美的本质,因而更适合作为美的最高形态。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引用陆游的诗句是为了论述陆游的人生,以及解说意象与自然物象、情象的区别。B. 文章论述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这一观点时,将审美对象的不同形态作了区分。C. 文章从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角度分别阐述了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的三种不同形态。D. 文章着重阐述了情感和情象,想象和意象,意境和境界的关系,条分缕析,层次分明。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艺术创作中的审美对象大多数的情况是,创作者的情感需要外化,于是虚拟一个形象,使这个形象成为情感的载体。B. 境界原本是中国哲学的重要

6、范畴,佛教、宋明理学家都使用这个概念,而境界成为美的最高存在形态,与王国维的重视有关。C. 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只有人的情感、意识和文化修养共同作用,想象才能创造出具有丰富意蕴的意象。D. 如果我们出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种情况,那说明我们已经自觉地进入了艺术创作的状态。【答案】1. B 2. A 3. D【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A项,“它本身必须具有某种情感”理解有误,原文说的是“这里说的情感是审美主题的情感,而不

7、是审美对象的情感”。C项,“都会成为作品中的意象”表述过于绝对不正确,原文说的是“才有可能将其表现为作品中的意象”,选项中少了“才有可能”。D项,以偏概全,原因分析不全面。根据原文第6段中的“首先,意境只用在艺术创作中,而境界不只用在艺术创作中,还能用在人生修养中其次境界,以其浑然整合无垠而更能见出审美的本质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论述,可知该项只分析出原因的一部分。故此题答案为B项。【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对各选项表述进行认真比照,考查其表述正确与否。A项,“

8、为了论述陆游的人生,以及解说意象与自然物象、情象的区别”的表述与原文的论证不符合。根据第5段的论证思路,引用陆游的诗句是为了论说“只有首先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产生了意象才有可能将其表现为作品中的意象”这一观点。故此题答案为A项。【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D项,“那说明我们已经自觉地进入了艺术创作的状态”分析错误,原文说的是出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情况,只要是进入审美形态的人都有,不只是艺术创作时有。故此题答案为D项。【点睛】第2题解答时首

9、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狼叫甘应鑫三只羊乡的光棍表叔秃顶那年,刚过56岁,随村里人去市火车站当临时搬运工。有一天,路过站外一处垃圾堆,忽然听见婴儿啼哭,觉得蹊跷,揭开脏包一看,是女婴,已经生命垂危。他心软了,说:“天送的,我收养了。”最

10、后牢牢地抱了回去。转眼十年过去。养女吃着百家饭,纳着百家福长大了,而表叔已不经熬,刀耕火种,骨瘦如柴,又害眼疾,为了养女上学,多攒点钱,上山采药又摔伤腰椎,差点见阎王。当年表叔家日子过得实在太苦,餐餐清汤寡水,顿顿眼泪水泡饭。父女俩去赶集,村民指指点点,句句戳心。有夸他行善添寿,有骂他窝囊造孽,自己吃不饱肚,还捡个小孩养表叔听过苦笑一声,便默不吭声,照旧当成亲生的养。最近几年,乡政府抓精准扶贫,划拨出专款补贴,鼓励村民自筹资金挪窝,到乡里建洋房,表叔拿不出足够自筹款建房,一直与山相依、以水为伴。以往,村里人能关照则关照他,如今人畜搬走,他就成了单身独户,住在村东山脚下一栋毛南族木楼,上面住人、

11、下面养牛。逢上刮风下雨,烧瓦裂缝漏雨,房梁摇摇欲坠,有时还掉落下蛇鼠,住得心惊肉跳。好在,乡干部经常来慰问,又帮他落实贫困户补助金、五保供养金、农村低保金,生活改善了,心坎压的石头也落地了。村上生源少,小学教学点早就撤销,邻近村小学和初中,合并为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方圆二十多公里内的小孩,得走路去乡里读书。表叔家去乡小学,步行至少一个小时方穿过雾气笼罩的莽莽森林,途中一段险滩要趟过小溪,一段险路要从悬崖巨石间挤过去。这里山高水深,荒无人烟,却一点也不寂静,鸟鸣兽啸,奇香弥漫,连大人都惧怕,嫌远,更何况小孩;所以家境好的小孩转学,家没钱的小孩,有的就辍了学。养女想退学,表叔对养女说:“凭一口气,点

12、一盏灯,有我吃就有你吃,你要念好书,争口气!”然后卖掉了家畜。从此,天麻麻亮养女又出门上学,放学又随着星辰到家。有一天傍晚,养女放学路过老坟山,乌鸦乱叫,她见一堆新坟招魂幡下,猛蹿出一只白兔,吓得她背脊发冷,中邪似的絮絮叨叨一晚胡话。另一夜,一群野猪又把表叔家稻田拱得颗粒无收。打那以后,表叔为给养女壮胆,想出一个护身秘法,并教会她:学狼叫。过了这么多年,又听见狼叫了,消息传开去,人们觉得怪。记者们驱车到了乡里探秘,不少人说亲眼见过狼。看见她牵牛出门,记者好奇地问:“山里有狼,你不怕吗?”她苦笑答:“不怕,我有办法对付狼。”记者一愣,是小瞧了女孩,瞪大眼一瞄,女孩天生一双鸳鸯眼,眼珠子左边幽蓝色

13、、右边褐橘色,一眨一眨,璀璨,勾魂。记者问:“你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她鼻子有些酸,说:“去打工赚钱,照顾爸爸。”在一旁的表叔听了搂住养女无声地抹泪。表叔边招呼记者坐下吃五彩糯米饭,边烧水泡茶,说:“小女从上小学起,成绩在年级里数一数二,非常懂事乖巧,平时放学回家,就主动做家务”记者们蔫头耷脑钻进密林,喘气爬上磐石,忽听见山崖背后 “嗷呜嗷呜”的哀声与风声从极远之地呼啸而来,在人迹罕至的山谷间激荡,那声浪足以将人掀下山崖。记者们疑心是风声作怪?是狼嗥?是人喊?记者们走后,清明阴雨就来了,断断续续,没有放睛过,偶尔还打几个炸雷,屋顶上的瓦被震落下来,门前一株古树被劈开了花。万幸的是,石楼没塌,父女

14、俩躲过了一难。表叔没想到,过完分龙节不久,乡政府忽然安置他去了一家养殖场帮忙;还为他养女找到寄养家庭,是一对没有孩子且富裕的中年夫妇。终于,三只羊乡里没了狼叫。(2017年9月28日河池日报)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描写光棍表叔家餐餐清汤寡水、房梁摇摇欲坠、门前古树被劈等细节、有利于突出对贫困人口实施精准扶贫的必要性。B. 养女是一个懂事的乡村少女形象,她在学习上十分努力,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她主动做家务,她希望将来能挣钱孝顺养父。C. 记者在乡里和女孩分别不久就听到了“狼叫”,因此发现了真相。在他们努力下,乡政府终于对父女二人做出了适当的安

15、置。D. 开头交代地名“三只羊乡”,暗示了地瘠民贫;交代表叔的光棍身份,以及他当搬运工的事,为下文写他收养孩子作了铺垫。5. 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展开的?请结合内容简要概括。6. 小说以“狼叫”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4. C 5. 政府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如划拨出专款补贴,鼓励村民自筹资金挪窝。当前部分农村地区仍有贫困人口,国家实施对贫困人口的生活保障制度。如向光棍表叔提供五保供养金、农村低保金等。农村生源减少,学校实行合并措施。 6. 情节上,“狼叫”是最关键的情节,推动了相关情节发展,与父女二人命运的转折关系紧密。人物上,使父女二人的形象更鲜明。学狼叫是表叔应

16、对困难的策略,体现着父爱;是养女行路时壮胆的行为,表现着她的坚强与成长。环境上,“狼叫”表现了当地的偏僻与贫穷,为小说的人物活动提供背景。主题上,“狼叫”的消失,写出了精准扶贫政策的效果。效果上,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B项,“因此发现了真相。在他们努力下”分析错误,文章没有明确交代记者们发现真相,也没有写记者们的努力。故选B项。【5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小说环境的题目,小说的环境氛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中的社会环境大致有:所处的时代、所处位置的社会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