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357566 上传时间:2020-07-2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河南省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南省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语文期中试卷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我们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做我们的同类,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做“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比如自己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陶渊明何以爱菊?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何以爱梅?因为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由此可见

2、,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比如我在观赏一棵古松,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古松本身的形象上,我的意识之中除了古松的意象之外,一无所有,我没有心思去分别我是我而古松是古松。古松的形象引起清风亮节的类似联想,我就于无意之中把这种清风亮节的气概移置到古松上面去,仿佛古松原来就有这种性格。同时我又不知不觉地受古松的这种性格影响,自己也振作起来,模仿它那一副苍老劲拔的姿态。所以古松俨然变成一个人,人也俨然变成一棵

3、古松。真正的美感经验都是如此,都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此时,移情作用最容易发生。 移情作用往往带有无意的模仿。从心理学看,这本来不是奇事。凡是观念都有实现于运动的倾向。念到跳舞时脚往往不自主的地跳动,念到“山”字时口舌往往不由自主地说出“山”字。通常观念不能实现于动作者,是由于同时有反对的观念阻止它。比如念到打球又念到泅水,则既不能打球又不能泅水。如果心中只有一个观念,没有旁的观念和它的对敌,则它常自动地现于运动。聚精会神看赛跑时,自己也往往不知不觉地弯起胳膊动起脚来,便是一个好例。在美感经验之中,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个意象上面,所以极容易起模仿运动。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

4、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从理智观点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但是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即宗教也无由出现。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它们都带有若干神秘主义的色彩。所谓神秘主义不过是在寻常事物之中见出不寻常的意义,这仍然是移情作用。从一草一木之中见出生气和人情以至于极玄奥的泛神主义,深浅程度虽有不同,道理却是一样。(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1. 关于“移情作用”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它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性格、有情感、能活

5、动的东西。B. 它常常发生在聚精会神地观赏一个意象时,我们常由物我两忘走到物我同一,于无意之中以我的情趣移注于物,以物的姿态移注于我。C. 它带有无意的模仿,因为在欣赏外物时,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意象上,这时观念很容易实现于行动,形成模仿。D. 它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具有人情,形成人的一种错觉,是一种神秘主义,但对于艺术和宗教而言,它却是必要的。2. 对于“移情作用”和“美感经验”关系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二者关系密切,移情作用离不开美感经验,是产生美感经验的必要条件。B. 审美心理活动并不等同于移情作用,移情作用仅仅是美感经验的心理活动之一。C. 真正的美感经验都要达到物我同

6、一的境界,这时必定会发生移情作用。D. 移情现象也被称作“宇宙的人情化”,美感经验则不属于此。3.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爱菊,从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爱梅,从中见出隐者的高标:这些美感经验的取得离不开移情作用。B. 美感经验中,移情作用不仅表现在把人的情感移置到物的身上,同时也有物的姿态对人的影响。C. 通常当头脑中有两个观念时,很难同时实现于动作,这时不会发生移情现象;只有一个观念时,才能自动地现于运动。D. 艺术和宗教的产生离不开移情作用,因为把人和物以及人和神的距离缩小,都有赖于移情作用。【答案】1. D 2. B 3. C【解析】1. 试题分析:这是一

7、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间,然后仔细分析比对,D错在“具有人情”、“是一种神秘主义”。2. 试题分析:A项逻辑关系有误,原文说的是“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并非必要条件。C项表述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真正的美感经验都是如此,都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此时,移情作用最容易发生”。D项割裂了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的联系,原文中说“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

8、用”。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注意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C是对原文第3段结尾内容的转述,原文只是说“此时,移情作用最容易发生”,故选项表述过于绝对。3. 试题分析:C“两个观念”的说法不完整,应该是互相反对的观念;而且“只有才”的表述过于绝对。从原文倒数第二段相关语句可以推断出。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

9、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

10、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常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白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

11、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年五十九卒,赠金紫光禄大夫。诸子遵父先旨,固让不受。(晋书王羲之传)注释:东土:东晋唐朝时期也特指会稽郡(绍兴)一带。篚(fi)几:用榧木做的几案。棐,通“榧”,木名。情好:感情;交情。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B.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C.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12、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D.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晚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B. 隶书, 现多指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讲究“蚕头雁尾”的一种汉字字体, 魏晋至唐时也作为楷书的别名。此处指楷书。C. 门生,汉人称亲受业者为弟子,相传受业者为门生,后来也指投靠世族的门客。D. 姥,古代可用作对丈夫的母亲的称呼,如“公姥”指公公与婆婆。此处指外祖母。6.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

13、一项是 ( )A. 郗太傅在王家子弟中选女婿,不选矜持之人,而选择自由散漫之徒,可见其选婿草率。B. 王羲之有一次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篚木几案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C. 骠骑将军王述先前曾在会稽任职,因母亲去世,就辞职守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D. 王羲之五十九岁去世,受到朝廷的加封,他的几个儿子遵从父亲的教导,坚决推辞,不愿接受。7.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2)尝与同志宴集于会

14、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答案】4. D 5. D 6. A 7. (1)(王羲之)很受堂伯王敦、王导的器重。陈留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誉,而阮裕也把他和王悦、王承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2)王羲之曾和志趣相同的朋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宴乐集会,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志向。【解析】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辨别表达方式,这个语段主要是叙述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故可抓住人名;然后找断句的标志,先易后难。先抓名词、动词,再抓特殊句式。名词(代词):“羲之”“名士”“谢安”;谓语动词:“好”“乐”“渡”“居”等。借助这些内容即可断开。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

15、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本题考查了姓名、书法等。D项说“此处指外祖母”错,应指老婆婆。6.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对:如此题选项A“而选择自由散漫之徒,可见其选婿草率”错,对应文章第一段,从原文“正此佳婿邪!”,联系上文可以判断选婿并非草率行为,而是以率性自然为标准。7.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1)时:当时,重名:盛誉,目:把视为。(2)尝:曾,同志:志同道合的朋友,申:抒发。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比如本题“目”在此处这,不能用今天的名词眼睛来理解。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时”“重名”“同志”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参考译文】王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